一种入堆冷却液歧管、燃料电池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307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入堆冷却液歧管、燃料电池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入堆冷却液歧管,包括固定于电堆封装箱上的歧管本体,所述歧管本体设有轴向贯穿前、后侧面的通孔,该通孔与电堆封装箱内的冷却液流道位置相对应,歧管本体侧壁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进液通路;过滤组件与歧管本体可拆卸连接且过滤组件位于歧管本体的通孔内,过滤组件后端与歧管本体后侧面贴合,过滤组件前端突出于歧管本体前侧面伸入到电堆封装箱的冷却液流道内。其集成度较高,体积小,对布置空间要求较低。对布置空间要求较低。对布置空间要求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入堆冷却液歧管、燃料电池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的燃料电池,具体涉及入堆冷却液歧管、燃料电池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燃料电池冷却系统中,冷却液过滤器用于过滤冷却液中包含的微粒杂质,例如由于生产和装配而产生的微粒杂质。冷却液中的杂质在水泵的驱动下,在经过过滤器时,杂质牢固地粘附在介质的内部和表面上,粘附在位于冷却液流通口的截面上,使得冷却液可用的流动横截面更小,并且增大过滤器的阻力,从而导致水泵功耗增加。
[0003]CN210296512U公开了一种氢燃料电池冷却系统中管道式过滤器,其过滤元件与两通管道集成,不能单独更换,更换时需要和两通管一起换,单靠具有网状结构的金属材料用作过滤介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被过滤的颗粒污物会逐渐堵塞过滤介质,增大过滤元件的阻力。
[0004]CN110833715A 公开了一种在冷却回路中用作颗粒过滤器的过滤器元件以及带有电化学的能量转换器和冷却回路的装置,该款过滤器元件为一个单独的件,体积大,对布置空间要求较高,因此难以在狭小的乘用车发动机机舱内进行合理布置,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入堆冷却液歧管、燃料电池及车辆,其集成度较高,体积小,对布置空间要求较低。
[0006]本技术所述的入堆冷却液歧管,包括固定于电堆封装箱上的歧管本体,所述歧管本体设有轴向贯穿前、后侧面的通孔,该通孔与电堆封装箱内的冷却液流道位置相对应,歧管本体侧壁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进液通路;过滤组件与歧管本体可拆卸连接且过滤组件位于歧管本体的通孔内,过滤组件后端与歧管本体后侧面贴合,过滤组件前端突出于歧管本体前侧面伸入到电堆封装箱的冷却液流道内。
[0007]进一步,所述过滤组件后端设有径向朝外延伸的凸台,所述凸台上设有多个与歧管本体后侧面上的弹性卡接件相适配的卡接孔。
[0008]进一步,所述卡接孔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卡接孔沿凸台周向均匀布置;所述弹性卡接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弹性卡接件与卡接孔位置相对应。
[0009]进一步,单个弹性卡接件包括两根平行的卡接柱,该卡接柱可在外力作用下向一侧弹性变形;所述卡接柱一端与歧管本体后侧面固定连接,卡接柱另一端设有卡接凸起,两根卡接柱上的卡接凸起朝向歧管本体的不同侧面。
[0010]进一步,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支撑架、过滤介质和收集室,所述支撑架沿前后方向延伸布置,所述支撑架承载过滤介质,所述收集室与支撑架前端连接,且收集室的后端开口与支撑架的前端开口连通。
[0011]进一步,所述支撑架呈锥体,该锥体由后至前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
[0012]进一步,所述收集室的后部设有与支撑架的前端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收集室
的前部为漏斗状。
[0013]进一步,所述歧管本体前侧面与电堆封装箱贴合,歧管本体后侧面连接有控制进液通路开闭的阀体,所述阀体能够遮蔽过滤组件后端;所述歧管本体侧壁与温度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温度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端伸入到通孔中。
[0014]一种燃料电池,包括本技术所述的入堆冷却液歧管。
[0015]一种车辆,包括本技术所述的车辆。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所述过滤组件可拆卸连接于歧管本体的通孔中,即将过滤组件和歧管本体集成布置,既保证了冷却液的过滤效果,同时不占用车辆外部空间,便于与电堆封装箱集成设置。
[0018]2、本技术所述过滤组件后端与歧管本体后侧面上的弹性卡接件连接,安装时,沿着通孔插入过滤组件,直至过滤组件后端凸台的卡接孔与歧管本体后侧面上的弹性卡接件对应卡接即可,结构简单,安装或拆卸方便快捷。
[0019]3、本技术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支撑架、过滤介质和收集室,所述支撑架沿前后方向延伸布置,所述支撑架承载过滤介质,所述收集室与支撑架前端连接,且收集室的后端开口与支撑架的前端开口连通,收集室的布置利于冷却液中杂质在高速流动下的收集,避免杂质在过滤介质上的积聚,使得过滤组件流阻维持在较低水平。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所述入堆冷却液歧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所述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所述歧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所述歧管本体与电堆封装箱的装配示意图;
[0025]图6是图5的A

A剖视图。
[0026]图中,1—歧管本体,11—通孔,12—进液通路,13—安装孔,2—过滤组件,21—凸台,22—卡接孔,23—支撑架,24—过滤介质,25—收集室,26—外螺纹,27—内螺纹,3—温度压力传感器,4—弹性卡接件,41—卡接柱,42—卡接凸起,5—电堆封装箱,51—冷却液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垂直”、“平行”“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
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参见图1至图6,所示的入堆冷却液歧管,包括固定于电堆封装箱5上的歧管本体1,所述歧管本体1设有轴向贯穿前、后侧面的通孔11,该通孔11与电堆封装箱5内的冷却液流道51位置相对应,歧管本体1侧壁设有与所述通孔11连通的进液通路12。过滤组件2与歧管本体1可拆卸连接且过滤组件2位于歧管本体1的通孔11内,过滤组件2后端与歧管本体1后侧面贴合,过滤组件2前端突出于歧管本体1前侧面伸入到电堆封装箱5的冷却液流道51内,过滤组件2主要占用电镀封装箱5内的冷却液流道51空间,不占用电堆封装箱5外的布置空间,将过滤组件2和歧管本体1集成布置,既保证了冷却液的过滤效果,同时不占用车辆外部空间,便于与电堆封装箱5集成设置。
[0030]参见图2,所述过滤组件2包括支撑架23、过滤介质24和收集室25,所述支撑架23沿前后方向延伸布置,所述支撑架23承载过滤介质24,所述收集室25与支撑架23前端连接。
[0031]所述支撑架23呈锥体,该锥体由后至前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利于杂质集中向收集室25内流动,进而更好地捕捉杂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堆冷却液歧管,包括固定于电堆封装箱(5)上的歧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本体(1)设有轴向贯穿前、后侧面的通孔(11),该通孔(11)与电堆封装箱(5)内的冷却液流道(51)位置相对应,歧管本体(1)侧壁设有与所述通孔(11)连通的进液通路(12);过滤组件(2)与歧管本体(1)可拆卸连接且过滤组件(2)位于歧管本体(1)的通孔(11)内,过滤组件(2)后端与歧管本体(1)后侧面贴合,过滤组件(2)前端突出于歧管本体(1)前侧面伸入到电堆封装箱(5)的冷却液流道(5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堆冷却液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2)后端设有径向朝外延伸的凸台(21),所述凸台(21)上设有多个与歧管本体(1)后侧面上的弹性卡接件(4)相适配的卡接孔(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堆冷却液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孔(22)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卡接孔(22)沿凸台(21)周向均匀布置;所述弹性卡接件(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弹性卡接件(4)与卡接孔(22)位置相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堆冷却液歧管,其特征在于:单个弹性卡接件(4)包括两根平行的卡接柱(41),该卡接柱(41)可在外力作用下向一侧弹性变形;所述卡接柱(41)一端与歧管本体(1)后侧面固定连接,卡接柱(41)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枝萍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