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时监测的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805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实时监测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所述无人机本体下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有安装盒、第一减震海绵、第一气囊、第二减震海绵、第二气囊、卡块、支撑腿和通气软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减震海绵、第一气囊、第二减震海绵、第二气囊、卡块、支撑腿和通气软管的配合,继而对第二气囊进行施压,从而将冲击和振动传递到第二减震海绵,从而对其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同时第二气囊受压的时候,会通过通气软管将的压力和空气传递到第一气囊中,使其膨胀,从而传递到第一减震海绵中,从而起到了第二次缓冲的作用,从而使得缓冲效果更好。冲效果更好。冲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时监测的无人机


[0001]本技术属于无人机
,具体是一种实时监测的无人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无人机航拍装置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摄影、监控、抗灾救援等方面,然而由于无人机的体积有限,从而导致其无法长时间地待在空中,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空中其下降到平稳的地方,虽然无人机一般会配置有专门的升降架,但是在实用使用的时候,则仍采用直接降落到平稳的地面的方式进行降落,但是由于在降落的时候,地面与无人机之间产生碰撞发生振动,然后沿着支撑腿将振动力直接传递到无人机中,从而导致内部零件受损,最终导致无人机的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监测的无人机,具有减少降落时的冲击和便于对摄像头进行清理的优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实时监测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所述无人机本体下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有安装盒、第一减震海绵、第一气囊、第二减震海绵、第二气囊、卡块、支撑腿和通气软管;
[0005]所述安装盒固定安装在无人机本体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减震海绵固定安装在安装盒的内部,所述第一气囊固定安装在第一减震海绵的内部,所述第二减震海绵固定安装在第一气囊的内部,所述第二气囊固定安装在第二减震海绵的内部,所述卡块固定安装在第二气囊的内部,所述支撑腿固定安装在卡块的外侧,所述通气软管阵列设置在第二减震海绵的内部,所述通气软管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通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无人机本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下端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旋转槽,所述旋转槽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清洁装置,所述旋转槽的下端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监控摄像头。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监控装置下端的中部开设有转向槽,所述旋转轴内端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旋向齿轮,所述旋转轴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旋转轴表面的旋向齿轮相互啮合卡接。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清洁装置包括有固定卡勾、活动卡勾、顶簧和清洁布,所述固定卡勾固定安装在旋转槽的顶部,所述活动卡勾的顶部与固定卡勾的底部活动卡接,所述顶簧阵列安装在活动卡勾的顶部,所述顶簧的另一端与旋转槽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清洁布粘贴在活动卡勾的底部。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监控摄像头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监控摄像头相反错位设置。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监控摄像头的形状为L形双向摄像头,所述清洁装置的最低高度值小于监控摄像头和旋转槽的最小间隙值。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第一减震海绵、第一气囊、第二减震海绵、第二气囊、卡块、支撑腿和通气软管的配合,从而在进行降落的时候,支撑腿产生的冲击会使得卡块进行移动,继而对第二气囊进行施压,从而将冲击和振动传递到第二减震海绵,从而对其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同时第二气囊受压的时候,会通过通气软管将的压力和空气传递到第一气囊中,使其膨胀,从而传递到第一减震海绵中,从而起到了第二次缓冲的作用,从而使得缓冲效果更好。
[0013]2、本技术通过旋转轴、监控摄像头和清洁装置等结构的配合,从而当监控摄像头的表面产生污垢的时候,控制旋转轴转动,使得监控摄像头的工作端与清洁装置的底部相接触,从而使得其表面的污渍被清洁装置去除,从而使得无人机无需降落在地面进行人工操作,从而延长了持续工作的时间。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图3的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技术图4的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无人机本体;2、减震组件;201、安装盒;202、第一减震海绵;203、第一气囊;204、第二减震海绵;205、第二气囊;206、卡块;207、支撑腿;208、通气软管;3、监控装置;4、旋转槽;5、清洁装置;501、固定卡勾;502、活动卡勾;503、顶簧;504、清洁布;6、旋转轴;7、监控摄像头;8、转向槽;9、旋向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实时监测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1,无人机本体1下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减震组件2,减震组件2包括有安装盒201、第一减震海绵202、第一气囊203、第二减震海绵204、第二气囊205、卡块206、支撑腿207和通气软管208;
[0024]安装盒201固定安装在无人机本体1下端的左右两侧,第一减震海绵202固定安装在安装盒201的内部,第一气囊203固定安装在第一减震海绵202的内部,第二减震海绵204固定安装在第一气囊203的内部,第二气囊205固定安装在第二减震海绵204的内部,卡块206固定安装在第二气囊205的内部,支撑腿207固定安装在卡块206的外侧,通气软管208阵列设置在第二减震海绵204的内部,通气软管208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通有第一气囊203
和第二气囊205。
[0025]采用上述方案:当进行降落的时候,无人机本体1两侧的支撑腿207会先接触到地面,从而使得卡块206向内侧移动,继而对第二气囊205进行施压,从而将降落时产生的振动传递到第二减震海绵204中,同时第二气囊205收缩,使得其中的空气会携带者部分冲击通过通气软管208传递到第一气囊203中,从而使得第一气囊203膨胀对第一减震海绵202和第二减震海绵204施压,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
[0026]通过第一减震海绵202和第二减震海绵204的配合,从而起到了吸收缓冲的作用,且通过通气软管208、第一气囊203和第二气囊205的配合,从而当使用的时候,其对降落时产生的冲击进行吸收,从而使得缓冲效果更好。
[0027]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无人机本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监控装置3,监控装置3下端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旋转槽4,旋转槽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清洁装置5,旋转槽4的下端设置有旋转轴6,旋转轴6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监控摄像头7。
[0028]采用上述方案:当使用的时候,两个监控摄像头7其中一个的表面产生污渍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时监测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本体(1)下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减震组件(2),所述减震组件(2)包括有安装盒(201)、第一减震海绵(202)、第一气囊(203)、第二减震海绵(204)、第二气囊(205)、卡块(206)、支撑腿(207)和通气软管(208);所述安装盒(201)固定安装在无人机本体(1)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减震海绵(202)固定安装在安装盒(201)的内部,所述第一气囊(203)固定安装在第一减震海绵(202)的内部,所述第二减震海绵(204)固定安装在第一气囊(203)的内部,所述第二气囊(205)固定安装在第二减震海绵(204)的内部,所述卡块(206)固定安装在第二气囊(205)的内部,所述支撑腿(207)固定安装在卡块(206)的外侧,所述通气软管(208)阵列设置在第二减震海绵(204)的内部,所述通气软管(208)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通有第一气囊(203)和第二气囊(2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时监测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本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监控装置(3),所述监控装置(3)下端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旋转槽(4),所述旋转槽(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清洁装置(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开兴吴宗曼李力周啟华梁林恩潘鸿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天海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