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管柱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2756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车辆,转向管柱总成包括转向外管,转向外管具有长度方向,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和用于调节横向间隙的第一调节构件,第一调节构件和第一安装支架分别位于转向外管的长度方向两端;转向外管上远离第一调节构件的一端设置有减速壳体,第一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构件,第二调节构件与减速壳体相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保证了整体受力稳定,从而减轻了第一调节构件的磨损,进而减缓了横向间隙因第一调节构件的磨损而增大。一调节构件的磨损而增大。一调节构件的磨损而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管柱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转向管柱总成
,特别涉及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转向管柱总成用于连接方向盘和转向器,是车辆转向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转向管柱总成包括转向外管和支架,转向外管和支架之间具有横向间隙。
[0003]现有技术中,横向间隙调节机构设置在转向外管的长度方向一侧,横向间隙调节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衬套和顶针,通过衬套和顶针能够实现转向外管和支架之间的无间隙接触。
[0004]然而,横向间隙调节机构只设置在转向外管的长度方向一侧,在转向管柱总成调节时衬套和顶针会相对转向外管和支架产生摩擦,且受力点在一侧的横向间隙调节机构,整体受力不均匀,易加快衬套和顶针的磨损,从而导致横向间隙的增大过快。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转向管柱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向管柱总成的横向间隙增大过快的技术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应用于车辆,包括转向外管,所述转向外管具有长度方向,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和用于调节横向间隙的第一调节构件,所述第一调节构件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分别位于所述转向外管的长度方向两端;
[0008]所述转向外管上远离所述第一调节构件的一端设置有减速壳体,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构件,所述第二调节构件与所述减速壳体相接触。
[0009]可选的,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位于所述转向外管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一调节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和所述转向外管相接触。
[0010]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旋转支架和第二旋转支架,所述第一旋转支架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均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转向外管具有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旋转支架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分别位于所述转向外管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调节构件包括两个衬套,两个所述衬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支架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上。
[0011]可选的,所述第二调节构件包括顶针,所述顶针螺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所述顶针位于所述转向外管的宽度方向一侧,所述顶针靠近所述减速壳体的一端顶紧所述减速壳体。
[0012]可选的,还包括: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均固定在所述车辆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减速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支架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均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转向外管之间,所述第一旋转支架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均与所述
转向外管转动连接。
[0013]可选的,所述顶针靠近所述减速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润滑层,所述衬套的两端设置有润滑层,所述衬套包括凸台和与所述凸台相连的衬套本体,所述凸台和所述衬套本体都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一旋转支架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上均开有用于安装所述衬套的衬套安装孔。
[0014]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减速壳体具有与所述转向外管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减速壳体的宽度方向两侧,所述顶针螺接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减速壳体相接触。
[0015]可选的,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位于所述转向外管的宽度方向两侧,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通过两个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旋转支架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连接。
[0016]可选的,还包括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转向外管上,所述角度调节机构与所述第一旋转支架相连,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旋转支架的转动,所述第一旋转支架连接有安装管,所述安装管贯穿所述转向外管与所述第二旋转支架相连,所述安装管用于调节所述转向外管的转动。
[00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具有以下优势:
[0018]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构件和第一调节构件分别位于转向外管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调节构件与减速壳体相接触,通过第二调节构件能够保证转向管柱总成调节时受力点在转向外管两端的第一调节构件和第二调节构件处,即保证了整体受力稳定,从而减轻了第一调节构件的磨损,即第一调节构件相比现有技术在同等时间后的磨损较小,进而减缓了横向间隙因第一调节构件的磨损而增大。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调节构件和第二调节构件的使用寿命长,避免了横向间隙的增大过快,进而避免了因横向间隙增大到一定值后造成的异响。
[0019]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向管柱总成的横向间隙增大过快的技术问题。
[0020]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21]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
[0022]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转向管柱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中的A

A向剖视示意图;
[0026]图3为图1中的B

B向剖视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的第二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的转向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
第二安装支架,101

第三侧板,102

第四侧板,103

第一连接孔,2

转向外管,201

第一接触面,202

第二连接孔,3

衬套,4

第二螺栓,5

安装垫,6

顶针,7

减速壳体,701

第二接触面,8

第一安装支架,801

第一侧板,802

第二侧板,9

第一螺栓,10

第一旋转支架,1001

衬套安装孔,1002

第一螺纹连接孔,11

第二旋转支架,12

电机组件,13

驱动螺母,14

安装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应用于车辆,包括转向外管(2),所述转向外管(2)具有长度方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8)和用于调节横向间隙的第一调节构件,所述第一调节构件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8)分别位于所述转向外管(2)的长度方向两端;所述转向外管(2)上远离所述第一调节构件的一端设置有减速壳体(7),所述第一安装支架(8)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构件,所述第二调节构件与所述减速壳体(7)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1),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位于所述转向外管(2)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支架(8)的一端,所述第一调节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和所述转向外管(2)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旋转支架(10)和第二旋转支架(11),所述第一旋转支架(10)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11)均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转动连接,所述转向外管(2)具有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旋转支架(10)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11)分别位于所述转向外管(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调节构件包括两个衬套(3),两个所述衬套(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支架(10)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1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构件包括顶针(6),所述顶针(6)螺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支架(8)上,所述顶针(6)位于所述转向外管(2)的宽度方向一侧,所述顶针(6)靠近所述减速壳体(7)的一端顶紧所述减速壳体(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8)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均固定在所述车辆上,所述第一安装支架(8)与所述减速壳体(7)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支架(10)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11)均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1)与所述转向外管(2)之间,所述第一旋转支架(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李本洋李宁张义飞谢涛杨儒亚孙楷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智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