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42251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电池系统,包括箱体;箱体内部设置有多个纵向电池模组;每个电池模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液冷板;每个电池模组分别包括串联的多个电芯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间设置有气凝胶垫;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的窄侧面相对设置;每个电芯四周外侧面包裹有PET绝缘膜且底面没有包裹;每个电池模组底部分别粘接防胶贴;每个防胶贴与每个电芯底面相对应位置设置镂空豁口;每个电芯底面与箱体底板相粘接;每个电池模组底部与箱体底板的限位卡槽相卡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保证对电池模组中每个电芯的充分散热,有效减少了热传导,维持电芯更高倍率的使用,能解决电芯热失控后向相邻模组传递热量,有效保证避免电池模组之间发生热扩散问题。生热扩散问题。生热扩散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电池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模组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存储时间长等优点,不仅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如移动电话、数码摄像机和手提电脑)上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以及电动工具等大中型电动设备方面,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0003]对于新能源车使用的锂电池系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三元电芯,热失控剧烈,随着市场端热失控问题的频发,对系统防止热扩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均已不发生热扩散为最终目标,同时也需要保证整车的续航里程,保证电池能量密度也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电池系统。
[0005]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电池系统,包括顶部开口的、中空的箱体;
[0006]箱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纵向并列分布的电池模组;
[0007]每个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垂直分布的液冷板;
[0008]对于每个电池模组,其分别包括相互串联的、纵向分布的多个电芯,多个电芯的中心点位于同一纵向直线上,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的相对一侧设置有一个气凝胶垫;
[0009]对于每个电池模组,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的窄侧面相对设置;
[0010]每个气凝胶垫分别包括回形的硅胶泡棉圈和矩形的气凝胶块,气凝胶块位于硅胶泡棉圈的内侧;
[0011]每个电芯的四周外侧面分别包裹有PET绝缘膜,并且每个电芯的底面没有包裹PET绝缘膜;
[0012]每个电池模组的底部分别粘接有一个纵向分布的、具有绝缘功能的防胶贴;
[0013]每个防胶贴在与每个电芯底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镂空豁口;
[0014]电池模组中的每个电芯的底面,与箱体的底板上表面相粘接;
[0015]箱体的底板在与每个电池模组底部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长条形的、纵向分布的限位卡槽;
[0016]每个电池模组的底部与箱体底板上的限位卡槽相卡接;
[0017]对于每个电池模组,其包括的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分别通过激光焊的方式与一个汇流排相连接;
[0018]每个液冷板为中空的结构,其内部具有中空且前后贯通的腔体;
[0019]每个液冷板的前后两侧中间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液冷板进出水接头;
[0020]箱体的左面板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箱体进出水口;
[0021]箱体的内腔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根横向分布的液冷板连接水管;
[0022]每根液冷板连接水管,分别与相邻的液冷板上的液冷板进出水接头相连通。
[0023]优选地,硅胶泡棉圈和气凝胶块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塑封膜;
[0024]塑封膜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双面胶;
[0025]塑封膜通过双面胶与相邻的电芯相粘接。
[0026]优选地,防胶贴的镂空豁口与每个电芯没有包裹PET绝缘膜的底面对应设置;
[0027]防胶贴的镂空豁口的形状大小,与每个电芯底面的形状大小相对应匹配。
[0028]优选地,箱体的底板在与每个液冷板底部相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长条形的、纵向分布的凹形槽;
[0029]液冷板底部,对应嵌入到凹形槽中。
[0030]优选地,每根液冷板连接水管上设置有多个接水口,每个接水口分别通过一个液冷板接头与相邻的液冷板上的一个液冷板进出水接头相连通。
[0031]优选地,每个箱体进出水口通过一根中间连接管与相邻的液冷板连接水管相连通。
[0032]优选地,两个箱体进出水口分别通过中空的连接管道,对应与一个外部冷却泵的出液口和进液口相连通,液冷板连接水管以及液冷板中预先注入有冷却液。
[0033]优选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一个箱体上盖。
[0034]箱体上盖上设置有总正极输出端和总负极输出端,用于连接外部的用电设备;
[0035]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之间的正极输出端,分别通过一个模组间正极汇流排相连接;
[0036]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池模组之间的负极输出端,分别通过一个模组间负极汇流排相连接;
[0037]总正极输出端与模组间正极汇流排相导电连接;
[0038]总负极输出与模组间负极汇流排相导电连接。
[0039]由以上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电池系统,其结构设计科学,一方面,电池模组中的电芯采用纵向排布且窄侧面相对设置的方式,电芯与电芯间的接触面积相较于传统方案缩小,有效减少了热传导,防止热扩散,另一方面,通过在每个电池模组的左右两大侧面设置液冷板,不仅保证对电池模组中每个电芯的充分散热,维持电芯更高倍率的使用,又能解决电芯热失控后向相邻模组传递热量,进一步阻断热扩散,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0040]此外,对于本专利技术,还通过电池模组间液冷板的设置以及电芯间气凝胶垫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有效保证避免电池模组之间发生热扩散问题。
[0041]另外,对于本专利技术,电池模组与箱体采用底部灌胶的方式组装,并且箱体设有相应的限位结构,保证模组的入箱位置。同时,本专利技术在电池模组的底部设置有专门设计的防胶贴,能够保证箱体与电池模组之间的胶水不浸入到模组的电芯间缝隙中,避免影响电芯在循环过程中的受力(如果底部胶水会浸入到电芯和电芯间的间隙中,会导致电芯大面受力不均,存在局部应力。从而影响整体的循环性能,降低循环次数)。
[0042]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三元CTP的方案设计,较传统CTP方案,组装方便且能有效的解决热失控问题。
附图说明
[004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池系统,在移开箱体上盖时的俯视图;
[0044]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池系统中,任意一个电池模组的立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0045]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池系统中,任意一个电池模组的立体爆炸分解示意图;
[0046]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池系统中,任意一个电池模组底部与箱体上的限位卡槽的安装状态剖视图;
[0047]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池系统中,任意一个气凝胶垫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开口的、中空的箱体(1);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纵向并列分布的电池模组(2);每个电池模组(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垂直分布的液冷板(22);对于每个电池模组(2),其分别包括相互串联的、纵向分布的多个电芯(21),多个电芯(21)的中心点位于同一纵向直线上,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21)的相对一侧设置有一个气凝胶垫(24);对于每个电池模组(2),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的窄侧面相对设置;每个气凝胶垫(24)分别包括回形的硅胶泡棉圈(241)和矩形的气凝胶块(242),气凝胶块(242)位于硅胶泡棉圈(241)的内侧;每个电芯(21)的四周外侧面分别包裹有PET绝缘膜,并且每个电芯(21)的底面没有包裹PET绝缘膜;每个电池模组(2)的底部分别粘接有一个纵向分布的、具有绝缘功能的防胶贴(25);每个防胶贴(25)在与每个电芯(21)底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镂空豁口(251);电池模组(2)中的每个电芯(21)的底面,与箱体(1)的底板上表面相粘接;箱体(1)的底板在与每个电池模组(2)底部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长条形的、纵向分布的限位卡槽(101);每个电池模组(2)的底部与箱体(1)底板上的限位卡槽(101)相卡接;对于每个电池模组(2),其包括的任意相邻的两个电芯(21)分别通过激光焊的方式与一个汇流排(23)相连接;每个液冷板(22)为中空的结构,其内部具有中空且前后贯通的腔体;每个液冷板(22)的前后两侧中间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液冷板进出水接头(220);箱体(1)的左面板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箱体进出水口(11);箱体(1)的内腔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根横向分布的液冷板连接水管(13);每根液冷板连接水管(13),分别与相邻的液冷板(22)上的液冷板进出水接头(220)相连通。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佩耕王楠姚阳梁荣军张彧
申请(专利权)人: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