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988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包括接泊坡道、接泊甲板和结构凹坑,结构凹坑的侧壁呈L型,结构凹坑L型侧壁的上端面与接泊甲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在接泊甲板上开设有接泊侧为敞口结构的缺口,缺口位于结构凹坑的正上方;接泊坡道包括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和液压驱动装置,第一片体长度方向的一侧壁与缺口长度方向的侧壁可转动连接,液压驱动装置固定端与结构凹坑中竖向侧壁的下部可转动连接,液压驱动装置的伸缩端与第一片体的下端面可转动连接;第一片体的横截面呈[型,第二片体长度方向的一外侧壁与第一片体长度方向的内侧壁通过铰链可转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在不影响操作的基础上适应多种车型的车厢高度。厢高度。厢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船舶接泊
,具体涉及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规的接泊坡道设计均为铰链式液压翻转坡道,可以随着货车货箱的高度略微调节其角度并与之搭接,这对固定的车型(车厢高度)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0003]但遇到不同高度的车型时,高度较低的车型其车厢门的下端会碰到坡道板,导致操作更加繁琐:即在打开车厢门之前需要先将坡道翻转至90
°
,然后再打开车厢门(如图5所示),这种操作环境很困难,程序繁琐,且安全隐患比较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坡道形式,能在不影响操作的基础上适应多种车型的车厢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在不影响操作的基础上适应多种车型的车厢高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包括接泊坡道、接泊甲板和结构凹坑,所述结构凹坑的侧壁呈L型,结构凹坑L型侧壁的上端面与接泊甲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在接泊甲板上开设有接泊侧为敞口结构的缺口,所述缺口位于结构凹坑的正上方;所述接泊坡道包括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和液压驱动装置,所述第一片体长度方向的一侧壁与缺口长度方向的侧壁可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固定端与结构凹坑中竖向侧壁的下部可转动连接,液压驱动装置的伸缩端与第一片体的下端面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片体的横截面呈[型,第二片体长度方向的一外侧壁与第一片体长度方向的内侧壁通过铰链可转动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结构凹坑由L型的凹坑壁围成,凹坑壁的上部自由端与接泊甲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凹坑壁的下部自由端与坡道支撑柱底座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柱底座的上端面上固定有一坡道支撑柱,所述坡道支撑柱与结构凹坑的竖向侧壁平行设置,坡道支撑柱的上端面所在水平面位于接泊甲板的上端面所在水平面以下。
[0008]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二片体位于水平状态时,第二片体的下端面与坡道支撑柱的上端面抵接,且第二片体远离接泊甲板的一侧延伸至坡道支撑柱远离结构凹坑的一侧。
[0009]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二片体转动至第一片体的凹口内时,第一片体远离接泊甲板一侧的端面与第二片体远离接泊甲板一侧的端面位于同一竖平面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接泊坡道还包括用于搭接货箱底盘的坡道趾端,所述坡道趾端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端面与第二片体远离接泊甲板一侧的上端面可转动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坡道趾端绕其与第二片体的连接点180
°
转动,坡道趾端的纵截面呈向上弯曲的拱形。
[0012]进一步的,所述坡道趾端的个数为1个或多个,坡道趾端的总长度大于第二片体的
长度,且小于等于第一片体的长度。
[0013]进一步的,所述缺口的长度大于第一片体的长度,第一片体与缺口同中心轴设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液压驱动装置为液压气缸,液压驱动装置与第一片体的连接点位于第一片体凹口靠近接泊甲板一侧的正下方。
[0015]本专利技术的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第一片体通过铰链连接第二片体,可保证任意工作角度下第二片体都在第一片体的凹口内,接泊坡道初始位置状态为第一片体远离接泊甲板的一侧与坡道支撑柱的内侧下部抵接,第二片体位于水平状态,与坡道支撑柱的上端面抵接,坡道趾端整体位于第二片体的上端面上;进行接泊时,在上述初始状态下打开货车箱门,货车箱门位于第一片体的左右两侧与缺口左右两侧之间;然后,开启液压驱动装置顶升第一片体,并调整合适的搭接高度,使坡道趾端与货箱底盘搭接。
[0016]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可以在初始位置允许各类高度的货车箱门直接打开且不受阻挡。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调整搭接高度的状态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搭接完成的状态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搭接完成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传统的船舶接泊结构使用状态图。
[0018]其中,1

接泊坡道,2

接泊甲板,3

结构凹坑,4

坡道趾端,5

货厢底盘,6

支撑柱底座,7

坡道支撑柱,8

车门,11

第一片体,12

第二片体,13

液压驱动装置,21

缺口,111

凹口,31

凹坑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0]如图1

图4所示的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包括接泊坡道1、接泊甲板2、结构凹坑3和用于搭接货厢底盘5的2个坡道趾端4,所述结构凹坑3的侧壁呈L型,结构凹坑3由L型的凹坑壁31围成,凹坑壁31的上部自由端与接泊甲板2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凹坑壁31的下部自由端与支撑柱底座6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柱底座6的上端面上固定有一坡道支撑柱7,所述坡道支撑柱7与凹坑壁31的竖向侧壁平行设置,坡道支撑柱7的上端面所在水平面位于接泊甲板2的上端面所在水平面以下;在接泊甲板2上开设有接泊侧为敞口结构的缺口21,所述缺口21位于结构凹坑的正上方;所述接泊坡道1包括第一片体11、第二片体12和液压驱动装置13,液压驱动装置13为液压气缸,所述第一片体11长度方向的一侧壁与缺口21长度方向的侧壁可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13固定端与L型凹坑壁3的竖向侧壁的下部可转动连接,液压驱动装置13的伸缩端与第一片体11的下端面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片体11的横截面呈[型,液压驱动装置13与第一片体11的连接点位于第一片体的凹口111靠近接泊甲板2一侧的正下方,第二片体12长度方向的一外侧壁与第一片体11长度方向的内侧壁通过铰链可转动连接;所述坡道趾端4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端面与第二片体12远离接泊甲板2一侧的上端面可转动连接,坡道趾端4绕其与第二片体12的连接点180
°
转动,坡道趾端4的纵
截面呈向上弯曲的拱形,坡道趾端4的总长度大于第二片体12的长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片体11的长度;缺口21的长度大于第一片体11的长度,第一片体11与缺口21同中心轴设置。
[0021]当所述第二片体12位于水平状态时,第二片体12的下端面与坡道支撑柱7的上端面抵接,且第二片体12远离接泊甲板2的一侧延伸至坡道支撑柱7远离结构凹坑3的一侧;当所述第二片体12转动至第一片体11的凹口111内时,第一片体11远离接泊甲板2一侧的端面与第二片体12远离接泊甲板2一侧的端面位于同一竖平面内。
[0022]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泊坡道、接泊甲板和结构凹坑,所述结构凹坑的侧壁呈L型,结构凹坑L型侧壁的上端面与接泊甲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在接泊甲板上开设有接泊侧为敞口结构的缺口,所述缺口位于结构凹坑的正上方;所述接泊坡道包括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和液压驱动装置,所述第一片体长度方向的一侧壁与缺口长度方向的侧壁可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固定端与结构凹坑中竖向侧壁的下部可转动连接,液压驱动装置的伸缩端与第一片体的下端面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片体的横截面呈[型,第二片体长度方向的一外侧壁与第一片体长度方向的内侧壁通过铰链可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凹坑由L型的凹坑壁围成,凹坑壁的上部自由端与接泊甲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凹坑壁的下部自由端与支撑柱底座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柱底座的上端面上固定有一坡道支撑柱,所述坡道支撑柱与结构凹坑的竖向侧壁平行设置,坡道支撑柱的上端面所在水平面位于接泊甲板的上端面所在水平面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船舶可变高度接泊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片体位于水平状态时,第二片体的下端面与坡道支撑柱的上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林刘少东金吉发李宝功巴雅尔图魏永
申请(专利权)人:招商局邮轮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