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极地重叠冰区的振动减阻两栖滑行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船舶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极地重叠冰区的振动减阻两栖滑行艇。
技术介绍
[0002]极地海域常年被冰层覆盖,在其中科考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域常有重叠冰海区。重叠冰由破碎的层冰堆叠后二次冻结而成,在风浪流作用下大量冰板聚集能使重叠冰厚度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具有表面崎岖,裂纹缺陷较多、路况复杂的特点。目前在极地冰区开展科考或资源开发活动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为雪地摩托或气垫船。然而雪地摩托体型较小,运输能力有限,道路适应性不强,在冰区环境中易陷入冰缝、冰窟而沉入水中。气垫船拥有良好的两栖性,可在冰水混合区域行驶,但其在航行过程中需大量能量维持垫升状态,能耗巨大。且气垫船垫升后横向稳定性较差,高速直行及转弯过程中船体姿态极易受横风或冰面崎岖凸起等横向扰动而侧翻,在表面不平整的重叠冰区域航行时安全难以保证。此外,极地冰层上往往覆盖有一定厚度积雪,对于滑行中的航行器,冰雪颗粒会不可避免地堆积在航行器与冰面的接触部位。与艇体直接接触的部分冰雪颗粒会粘附在艇体表面,从而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极地重叠冰区的振动减阻两栖滑行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结构、内壳体结构、振动发生和减振结构及推进结构;所述外壳体结构包括外壳体(6),外壳体(6)中向外延伸出导向滑橇(5)和可拆卸的行走机构;行走机构包括雪橇板、撑杆、支撑腿及弹簧减震器,外壳体(6)中向外延伸出支撑腿,支撑腿中部设置弹簧减振器,支撑腿的底端连接雪橇板,撑杆的两端连接雪橇板和支撑腿;所述内壳体结构,包括内壳体(39)、上甲板(10)、驾驶室(13);内壳体(39)顶部与上甲板(10)连接,内壳体(39)的首部通过连接枢纽(21)连接外壳体(6)的首部与上甲板(10)的首部,内壳体(39)的尾部与外壳体(6)的尾部刚性连接,驾驶室(13)位于上甲板(10)中部;所述振动发生和减振结构包括外壳体内侧与内壳体下侧之间安装的振动器、支墩、外板肋骨及柔性气垫(40);外壳体(6)和内壳体(39)之间填充柔性气垫(40),起到支撑和缓冲减振作用;外壳体(6)内表面固连支墩、振动器及外板肋骨;所述推进结构包括第一空气螺旋桨推进器(11)和第二空气螺旋桨推进器(12),均设置在上甲板(10)尾部位置;为滑行艇提供航行动力,实现滑行艇在水中与冰面的跨越,空气螺旋桨推进器和行走机构控制滑行艇航行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极地重叠冰区的振动减阻两栖滑行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结构的雪橇板包括第一雪橇板(1)、第二雪橇板(9)、第三雪橇板(14)及第四雪橇板(20);支撑腿包括第一支撑腿(2)、第二支撑腿(7)、第三支撑腿(15)及第四支撑腿(18);撑杆包括第一撑杆(3)、第二撑杆(8)、第三撑杆(16)及第四撑杆(19);弹簧减震器包括第一弹簧减振器(4)、第二弹簧减振器(17);由外壳体(6)中向外延伸出第一支撑腿(2),第一支撑腿(2)的中部设置第一弹簧减振器(4),第一支撑腿(2)底端连接第一雪橇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彦卓,倪宝玉,陈自旺,周朔,徐莹,朱文博,鲁阳,狄少丞,李明蔚,李鸿远,于泽蕊,傅昱晓,申达,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