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38662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设于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箱壳内,该箱壳内通过隔板的隔断形成有封闭腔和开放腔,封闭腔安装有多组易发热的电源部,开放腔安装有多组控制板,多组控制板与多组电源部一对一电性连接,箱壳的顶部还设置有风冷腔,该风冷腔的上端具有风扇安装支架以及若干过风口,风扇安装支架的上端是排风口;散热结构包括水冷散热系统和风冷散热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散热结构采用水冷散热系统和风冷散热系统的组合方式,使封闭腔的多组电源能够高效散热,进而保持电源的正常运行。风冷散热系统不但能将开放腔的热量排出,也能够将螺旋式水管的热量排出。开放腔通过活动闸门以及防尘网罩防尘。防尘网罩防尘。防尘网罩防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解决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散热,传统铝模组散热器或风冷散热器实际测试不能满足散热效果,发热源温度上升快,不能稳定发热源发出的温度,温度过高不能使设备正常运行,发热源温度过高而报警。
[0003]综上,现有技术中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散热缺陷是:
[0004]1.散热效率不足。
[0005]2.电源安装腔和控制板安装腔共用,没有分开,导致防尘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设计该散热结构的目的是提高散热效率,满足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要求。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本技术的一种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设于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箱壳内,该箱壳内通过隔板的隔断形成有封闭腔和开放腔,所述封闭腔安装有多组易发热的电源部,所述开放腔安装有多组控制板,多组控制板与多组电源部一对一电性连接,所述箱壳的顶部还设置有风冷腔,该风冷腔的上端具有风扇安装支架以及若干过风口,风扇安装支架的上端是排风口;
[0008]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水冷散热系统和风冷散热系统;
[0009]所述水冷散热系统包括:
[0010]水箱,固定于所述封闭腔的腔底;
[0011]若干首尾相接形成串联结构的螺旋式水管,各螺旋式水管立式的固定于所述风冷腔的底面;
[0012]若干导热模组,分别贴固于多组所述电源部,所述导热模组具有铜主体及绕制于所述铜主体内的铜水管,各铜水管首尾连接形成串联结构;
[0013]回水管,一端与串联的螺旋式水管的出水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箱连接;
[0014]出水管,一端与串联的螺旋式水管的进水端连接,另一端与串联的铜水管的出水端连接;
[0015]抽水系统,包括水泵、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所述水泵安装于封闭腔,其进水端连接第一水管,其出水端连接第二水管,第一水管伸至水箱内底部并留有过水间隙,第二水管的出水端连接串联的铜水管的进水端;
[0016]所述风冷散热系统包括:
[0017]安装于所述风扇安装支架上的排风扇;
[0018]设于所述风冷腔和开放腔之间的通风板,所述通风板斜置且具有多个风孔,所述通风板和所述风冷腔之间设有风道;
[0019]设于隔板上的活动闸门,该活动闸门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将所述通风板上的风孔堵住,该活动闸门在排风扇上电工作时打开风孔,使开放腔中的空气通过风孔进入风道;
[0020]设于所述箱壳下侧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开放腔相通。
[0021]进一步的,所述铜主体为紫铜主体。
[0022]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处安装有防尘网罩。
[0023]进一步的,所述风道的上底面为弧面,该弧面能够将空气导向多组螺旋式水管。
[002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采用水冷散热系统和风冷散热系统的组合方式,使封闭腔的多组电源能够高效散热,进而保持电源的正常运行。风冷散热系统不但能将开放腔的热量排出,也能够将螺旋式水管的热量排出。
[0025]开放腔通过活动闸门以及防尘网罩,能够达到防尘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活动闸门堵住通风板上的风孔结构图。
[0028]图3为本技术活动闸门打开通风板上的风孔结构图。
[0029]附图中标记:箱壳1、控制板2、防尘网罩3、导热模组4、过风口5、水泵7、回水管8、出水管9、螺旋式水管10、排风扇11、活动闸门12、隔板13、通风板14、水箱15。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1]实施例1: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如下:
[0032]请参照附图1

3,本技术的一种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设于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箱壳1内,该箱壳1内通过隔板13的隔断形成有封闭腔和开放腔,所述封闭腔安装有多组易发热的电源部,所述开放腔安装有多组控制板2,多组控制板与多组电源部一对一电性连接,所述箱壳1的顶部还设置有风冷腔,该风冷腔的上端具有风扇安装支架以及若干过风口5,风扇安装支架的上端是排风口;
[0033]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水冷散热系统和风冷散热系统;
[0034]所述水冷散热系统包括:
[0035]水箱15,固定于所述封闭腔的腔底;
[0036]若干首尾相接形成串联结构的螺旋式水管10,各螺旋式水管10立式的固定于所述风冷腔的底面;
[0037]若干导热模组4,分别贴固于多组所述电源部,所述导热模组4具有铜主体及绕制
于所述铜主体内的铜水管,各铜水管首尾连接形成串联结构;
[0038]回水管8,一端与串联的螺旋式水管10的出水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箱15连接;
[0039]出水管9,一端与串联的螺旋式水管10的进水端连接,另一端与串联的铜水管的出水端连接;
[0040]抽水系统,包括水泵7、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所述水泵7安装于封闭腔,其进水端连接第一水管,其出水端连接第二水管,第一水管伸至水箱内底部并留有过水间隙,第二水管的出水端连接串联的铜水管的进水端;
[0041]所述风冷散热系统包括:
[0042]安装于所述风扇安装支架上的排风扇11;
[0043]设于所述风冷腔和开放腔之间的通风板14,所述通风板14斜置且具有多个风孔,所述通风板14和所述风冷腔之间设有风道;
[0044]设于隔板13上的活动闸门12,该活动闸门12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将所述通风板14上的风孔堵住,该活动闸门12在排风扇11上电工作时打开风孔,使开放腔中的空气通过风孔进入风道;
[0045]设于所述箱壳1下侧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开放腔相通。
[0046]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铜主体为紫铜主体。
[0047]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风口处安装有防尘网罩3。
[0048]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风道的上底面为弧面,该弧面能够将空气导向多组螺旋式水管10。
[0049]实施例2:
[0050]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设于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箱壳(1)内,该箱壳(1)内通过隔板(13)的隔断形成有封闭腔和开放腔,所述封闭腔安装有多组易发热的电源部,所述开放腔安装有多组控制板,多组控制板与多组电源部一对一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壳(1)的顶部还设置有风冷腔,该风冷腔的上端具有风扇安装支架以及若干过风口(5),风扇安装支架的上端是排风口;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水冷散热系统和风冷散热系统;所述水冷散热系统包括:水箱(15),固定于所述封闭腔的腔底;若干首尾相接形成串联结构的螺旋式水管(10),各螺旋式水管(10)立式的固定于所述风冷腔的底面;若干导热模组(4),分别贴固于多组所述电源部,所述导热模组(4)具有铜主体及绕制于所述铜主体内的铜水管,各铜水管首尾连接形成串联结构;回水管(8),一端与串联的螺旋式水管(10)的出水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箱(15)连接;出水管(9),一端与串联的螺旋式水管(10)的进水端连接,另一端与串联的铜水管的出水端连接;抽水系统,包括水泵(7)、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所述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梅魁李强强李永戚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日商拓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