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37594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根据既有水中基坑的位置和顶管施工的终点在深水区和河岸的相应位置划分围堰区、终点区、顶管区、堆填黏土区,并确定顶管的深度;清除围堰区与堆填黏土区的水底淤泥和河沙;在围堰区设置钢管围堰;在堆填黏土区堆填核心黏土;拔起钢管围堰的部分钢管,安装固定止坍单元并密封固定;将设备放进钢管围堰内,调试完成后开始顶进;在终点区接收顶管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通过在水中既有水中基坑附近设置围堰,解决了顶管机难以在水中施工的问题,实现以水中既有水中基坑作为起点,避免了顶管施工终点位于水中时,在水中接收顶管工具的不确定性,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道埋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顶管技术是一项用于市政施工的非开挖掘进式管道铺设施工技术。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
[0003]目前顶管施工的起点和终点均在陆地,需要在起点和终点处开挖顶进井和接收井。当管道的起点或终点位于江、河、湖中时,顶管技术的起点一般选择在陆地,即要在水中进行顶管工具的接收,首先,在水中开挖既有水中基坑难度大工期长,其次即使水中存在既有既有水中基坑,无论是在水中终点处进行围堰或沉井,还是采用其他方式实现顶管工具的水中接收,相对于在陆地接收顶管工具,水中接收依旧存在难度大,风险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其通过在水中既有水中基坑附近设置围堰,解决了顶管机难以在水中施工的问题,实现以水中既有水中基坑作为顶管施工的起点,避免了顶管施工终点位于水中时,在水中接收顶管工具的不确定性,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
[0005]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根据所述既有水中基坑的位置在所述水中的相应位置划分围堰区,其中所述既有水中基坑位于深水区中,根据顶管施工的终点在相应位置划分终点区,所述顶管施工的重点位于河岸上,根据顶管的路线在河岸与深水区相应位置划分顶管区并确定顶管的深度,在水中顶管区周边的一定范围内设置堆填黏土区;
[0007]清除所述围堰区与所述堆填黏土区的水底淤泥和河沙;
[0008]沿所述围堰区的外周设置钢管围堰;
[0009]在所述堆填黏土区堆填核心黏土;
[0010]拔起所述钢管围堰位于所述顶管区内的钢管,在拔起所述钢管后形成的空间内安装固定止坍单元,所述止坍单元设有顶管出口,将所述止坍单元与相邻的所述钢管以及所述既有水中基坑的底部密封固定;
[0011]将顶管设备与主顶设备放进所述钢管围堰内,将所述顶管设备设置在所述止坍单元所在的一侧,将所述主顶设备设置在与所述止坍单元相对的一面,设备调试完成后进行顶管的顶进;
[0012]在所述终点区接收所述顶管设备。
[001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通过在水中既有水中基坑附近设置围堰,解决了顶管机难以在水中施工的问题,实现以水中既有水中基坑作为顶管施工的起点,避免了顶管施工终点位于水中时,在水中接收顶管工具的不确定性,具有
安全可靠的优点。
[0014]进一步地,所述围堰区的外周与所述主顶设备和所述顶管设备的距离>5m。距离小于5m不便于后续管道的进出与替换,大于5m,便于设备和管道的进入与取出。
[0015]进一步地,所述顶管区的路径为由所述围堰区到所述终点区,所述顶管区的宽度宽于所述主顶设备的宽度8

10m。若顶管区的宽度小于8m,则顶管设备在实际顶进过程中可供偏离的空间过窄,容错率过低,不利于顶管施工的正常进行,若顶管区的宽度宽于10m,则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
[0016]进一步地,所述堆填黏土区的路径为由所述围堰区到所述河岸,所述堆填黏土区的路径与所述顶管区的路径共线,所述堆填黏土区两侧的宽度均宽于所述顶管区的宽度,对于所述堆填黏土区两侧中的任意一侧,所述堆填黏土区的宽度宽于所述顶管区的宽度的量为4

5m。若堆填黏土区的宽度宽于顶管区的宽度的量小于4m,顶管设备在顶进时两侧的土量过少,会导致顶管设备在黏土中顶进时不稳定,容易偏离预期的路径,若堆填黏土区的宽度宽于顶管区的宽度的量大于5m,则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
[0017]进一步地,所述堆填黏土区的水底淤泥和河沙清除的深度深于所述顶管所处深度,所述水底淤泥和河沙清除的深度深于所述顶管所处深度的量为0.5

2m。若水底淤泥和河沙清除的深度深于所述顶管所处深度的量小于0.5m,顶管设备在顶进时下方的核心黏土土量过少,会导致顶管设备在黏土中顶进时不稳定,容易偏离预期的深度,若水底淤泥和河沙清除的深度深于所述顶管所处深度的量大于2m,则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
[0018]进一步地,所述钢管围堰的底部深于清除水底淤泥和河沙后的所述既有水中基坑底部。如此可保证围堰的稳定性。
[0019]进一步地,堆填核心黏土后所述核心黏土的表层高于所述顶管,所述堆填核心黏土后所述核心黏土的表层高于所述顶管的高度的量为4

5m。若堆填核心黏土后核心黏土的表层高于顶管的高度的量小于4m,则顶管设备上方的核心黏土过薄,会导致顶管设备在黏土中顶进时不稳定,容易向上偏离预期的路径,甚至穿出土层进入深水中导致顶管施工失败,若堆填核心黏土后核心黏土的表层高于顶管的高度的量大于5m,则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
[0020]进一步地,所述顶管出口的孔径大于所述顶管设备的外径,所述顶管出口的孔径大于所述顶管设备的外径的量为15

25cm。若所述顶管出口的孔径大于所述顶管设备外径的量小于15cm,则不利于后续管道的输出,若所述顶管出口的孔径大于所述顶管设备外径的量大于25cm,则不利于后续围堰的密封。
[0021]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得到的施工现场分区俯视图;
[0023]图2为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后得到的施工现场俯视图;
[0024]图3为图2所示的施工现场的左视图;
[0025]其中,既有水中基坑:1;既有水中基坑底部:101;深水区:2;深水:201;河床:202;
围堰区:3;河岸:4;终点区:5;顶管区:6;堆填黏土区:7;核心黏土:701;钢管围堰:8;止坍单元:9;顶管出口:901;主顶设备:10;顶管设备: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1
[002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1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如图1

2所示,根据既有水中基坑1的位置在深水区2相应位置划分围堰区3,围堰区3的的大小应根据主顶设备10和顶管设备11的预计放置情况确定,围堰区3的外周与主顶设备10和顶管设备11的距离应>5m,以便于设备和管道的进入与取出;围堰区3主要用于确定钢管围堰8的放置位置,理论上钢管围堰只需放置在既有水中基坑1内即可,优选的,钢管围堰8的一面与既有水中基坑1的一面紧贴;根据顶管施工的终点在河岸4相应位置划分终点区5,终点区5主要用于接收顶管设备11;根据顶管的路线在河岸4与深水区2相应位置划分顶管区6并确定顶管的深度,顶管区6的路径为由围堰区3到终点区5,顶管区6为顶管施工工程中顶管可以活动的区域,即在施工过程中,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既有水中基坑的位置在所述水中的相应位置划分围堰区,其中所述既有水中基坑位于深水区中,根据顶管施工的终点在相应位置划分终点区,所述顶管施工的重点位于河岸上,根据顶管的路线在河岸与深水区相应位置划分顶管区并确定顶管的深度,在水中顶管区周边的一定范围内设置堆填黏土区;清除所述围堰区与所述堆填黏土区的水底淤泥和河沙;沿所述围堰区的外周设置钢管围堰;在所述堆填黏土区堆填核心黏土;拔起所述钢管围堰位于所述顶管区内的钢管,在拔起所述钢管后形成的空间内安装固定止坍单元,所述止坍单元设有顶管出口,将所述止坍单元与相邻的所述钢管以及所述既有水中基坑的底部密封固定;将顶管设备与主顶设备放进所述钢管围堰内,将所述顶管设备设置在所述止坍单元所在的一侧,将所述主顶设备设置在与所述止坍单元相对的一面,设备调试完成后进行顶管的顶进;在所述终点区接收所述顶管设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区的外周与所述主顶设备和所述顶管设备的距离>5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既有水中基坑为起点的顶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区的路径为由所述围堰区到所述终点区,所述顶管区的宽度宽于所述主顶设备的宽度8

10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华熊高敏代龙震赵炳楠杨长森贾小宇王铁禄杜海倪派李雅筠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