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学文专利>正文

复合型增压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2863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型增压缸,包括主活塞缸、驱动电机及辅助活塞缸。主活塞缸包含主缸体及主活塞杆,驱动电机驱使主活塞杆于主缸体上滑移;辅助活塞缸包含辅助缸体和辅助活塞杆,辅助缸体具有工作腔、储液腔、第一液流通道、增压通道及第二液流通道;辅助活塞杆可滑移地置于工作腔并至少具有初始位置及终止位置,辅助活塞杆在初始位置时伸入增压通道中并与增压通道的通道侧壁密封配合,辅助缸体还具有与工作腔连通的用于控制辅助活塞杆继续沿伸入增压通道的方向滑移至终止位置的第一控制通道及用于控制处于终止位置的辅助活塞杆往初始位置滑移的第二控制通道;以达到增压可靠和节能的目的。可靠和节能的目的。可靠和节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型增压缸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合模场合的合模动力源,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合模场合的复合型增压缸。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在纸浆成型机中,会涉及到湿坯成型、对湿坯热压定型以形成干坯及对干坯进行切边处理以形成初品等过程中。
[0003]其中,在湿坯成型及湿坯热压定型的过程中,离不开负责做开合工作的活塞缸使用;为确保合模和压模的可靠性,一般采用气液增压缸作为开模和合模的动力源,为成型出的工件提供施压和保压作用。
[0004]但是,在现有的气液增压缸中,包含活塞缸、用于带动活塞缸中的活塞杆做开合模运动的气缸及用于对处于合模状态的活塞杆进行增压的增压缸;由于活塞杆的开合运动是靠气缸所带动,故来回都要使用到气体,造成气体的大量浪费;同时,增压缸对活塞杆的增压还存在可靠性差的缺陷。
[0005]当然,应用于其它领域作为动力源的气液增压缸,也存在上述缺陷。
[0006]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增压可靠且节能的复合型增压缸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可靠且节能的复合型增压缸。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复合型增压缸包括主活塞缸、驱动电机及用于对所述主活塞缸辅助增压的辅助活塞缸。所述主活塞缸包含主缸体及可滑移地置于所述主缸体的内腔中的主活塞杆,所述主活塞杆与所述内腔的侧腔壁密封配合,所述主活塞杆的第一端沿所述主活塞杆的滑移方向穿出所述内腔的端腔壁并与该端腔壁密封配合,所述主活塞杆相对的第二端沿所述主活塞杆的滑移方向穿出所述内腔的端腔壁,所述侧腔壁或端腔壁开设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液体进出通道;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主缸体外并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主活塞杆的第一端装配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驱使所述主活塞杆于所述主缸体上滑移;所述辅助活塞缸包含辅助缸体和辅助活塞杆,所述辅助缸体具有工作腔、与所述工作腔彼此隔开的储液腔、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第一液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的增压通道及与所述增压通道连通的第二液流通道,所述第二液流通道与所述液体进出通道连通,所述辅助活塞杆可滑移地置于所述工作腔并相对所述辅助缸体至少具有一初始位置及一终止位置,所述辅助活塞杆在所述初始位置时伸入所述增压通道中并与所述增压通道的通道侧壁密封配合,所述辅助缸体还具有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用于控制所述辅助活塞杆继续沿伸入所述增压通道的方向滑移至所述终止位置的第一控制通道及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用于控制处于所述终止位置的辅助活塞杆往所述初始位置滑移的第二控制通道;其中,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在所述辅助活塞杆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可沿着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增压通道、第二液流通道及液体进出通道流入所述内腔,所述辅助活塞杆在由所述初始位置
切换至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切断所述增压通道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之间的连通,则所述增压通道内的液体在所述辅助活塞杆的挤压下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和液体进出通道压入所述内腔中。
[0009]较佳地,所述增压通道之通道侧壁上嵌设有沿所述辅助活塞杆的滑移方向隔开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液流通道与所述增压通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辅助活塞杆在所述初始位置时穿套于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辅助活塞杆由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止位置时还穿套于所述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还沿所述辅助活塞杆的滑移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与所述增压通道的连通处和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
[0010]较佳地,所述辅助缸体包含中间端封体、敞开端与所述中间端封体的第一侧密封装配的第一缸体及敞开端与所述中间端封体相对的第二侧密封装配的第二缸体及位于所述第二缸体中且敞开端与所述中间端封体之第二侧密封装配的管体,所述第一缸体与所述中间端封体的第一侧共同围出所述工作腔,所述中间端封体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缸体共同围出所述储液腔,所述增压通道形成于所述中间端封体与所述管体两者,且所述增压通道还贯穿所述中间端封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和第二液流通道各形成于所述中间端封体处。
[0011]较佳地,所述辅助缸体还包含位于所述第二缸体中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管体远离所述中间端封体的一端装配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缸体并与所述第二缸体固定连接。
[0012]较佳地,所述第一液流通道位于所述增压通道的上方,所述增压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上方,所述第二液流通道位于所述液体进出通道的上方。
[0013]较佳地,所述辅助缸体呈并排的位于所述主缸体的上方。
[0014]较佳地,所述工作腔沿所述辅助活塞杆的滑移方向与所述储液腔隔开排列。
[0015]较佳地,所述主活塞杆的第一端固定有一丝母,所述丝母滑动地套装于一沿所述主活塞杆的滑移方向延伸布置的丝杆,所述丝杆位于所述主缸体外,所述驱动电机驱使所述丝杆转动。
[0016]较佳地,所述驱动电机通过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去驱使所述丝杆转动。
[0017]较佳地,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丝杆并排布置,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还与所述丝杆平行,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呈背对所述主缸体的布置。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主活塞杆是由驱动电机带动而于主缸体上滑移,这使得主活塞杆的来回滑移更快速稳定,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更关键的是,储液腔内的液体在辅助活塞杆处于初始位置时可沿着第一液流通道、增压通道、第二液流通道及液体进出通道流入内腔,辅助活塞杆在由初始位置切换至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切断增压通道与第一液流通道之间的连通,防止增压通道内的液体从第一液流通道往储液腔倒流;且在防止液体倒流的情况下,还使得增压通道内的液体在辅助活塞杆的挤压下从第二液流通道和液体进出通道压入内腔中,实现对主活塞杆进行可靠稳定的增压。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复合型增压缸在主活塞杆和辅助活塞杆两者均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平面图。
[0020]图2是图1所示状态的复合型增压缸沿箭头A所指方向观看的平面图。
[0021]图3是图2所示的复合型增压缸在沿B

B线段只对主活塞缸和辅助活塞缸进行剖切且主活塞杆被驱动电机驱使至抵接位置时的内部图。
[0022]图4是图3中的C部分的放大图。
[0023]图5是图3所示状态的复合型增压缸在辅助活塞杆切换至终止位置时的状态图。
[0024]图6是图3所示状态的复合型增压缸在对工件施压时的状态图。
[0025]图7是图5所示状态的复合型增压缸在对工件增压时的状态图。
[0026]图8是图7所示状态的复合型增压缸在辅助活塞杆滑移至初始位置的状态图。
[0027]图9是图8所示状态的复合型增压缸在驱动电机带动主活塞杆滑移至起始位置时的状态图。
[0028]图10是本技术的复合型增压缸中的主活塞杆之第一端、丝母和丝杆三者的装配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0030]请参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型增压缸,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活塞缸、驱动电机及用于对所述主活塞缸辅助增压的辅助活塞缸,所述主活塞缸包含主缸体及可滑移地置于所述主缸体的内腔中的主活塞杆,所述主活塞杆与所述内腔的侧腔壁密封配合,所述主活塞杆的第一端沿所述主活塞杆的滑移方向穿出所述内腔的端腔壁并与该端腔壁密封配合,所述主活塞杆相对的第二端沿所述主活塞杆的滑移方向穿出所述内腔的端腔壁,所述侧腔壁或端腔壁开设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液体进出通道,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主缸体外并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主活塞杆的第一端装配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驱使所述主活塞杆于所述主缸体上滑移,所述辅助活塞缸包含辅助缸体和辅助活塞杆,所述辅助缸体具有工作腔、与所述工作腔彼此隔开的储液腔、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第一液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的增压通道及与所述增压通道连通的第二液流通道,所述第二液流通道与所述液体进出通道连通,所述辅助活塞杆可滑移地置于所述工作腔并相对所述辅助缸体至少具有一初始位置及一终止位置,所述辅助活塞杆在所述初始位置时伸入所述增压通道中并与所述增压通道的通道侧壁密封配合,所述辅助缸体还具有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用于控制所述辅助活塞杆继续沿伸入所述增压通道的方向滑移至所述终止位置的第一控制通道及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用于控制处于所述终止位置的辅助活塞杆往所述初始位置滑移的第二控制通道;其中,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在所述辅助活塞杆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可沿着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增压通道、第二液流通道及液体进出通道流入所述内腔,所述辅助活塞杆在由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切断所述增压通道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之间的连通,则所述增压通道内的液体在所述辅助活塞杆的挤压下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和液体进出通道压入所述内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通道之通道侧壁上嵌设有沿所述辅助活塞杆的滑移方向隔开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液流通道与所述增压通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辅助活塞杆在所述初始位置时穿套于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辅助活塞杆由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文
申请(专利权)人:李学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