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包含一透镜模组、一底座与一影像感测元件,该底座形成一中空体且涵盖该影像感测元件,而该透镜模组结合至该底座而对准该影像感测元件,其特征是:沿该底座内壁具有一倒阶梯状结构,并在该倒阶梯状结构的表面置一黏性薄膜来捕捉该镜头模组内的粉尘。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该倒阶梯状结构的表面设置黏性薄膜来捕捉透镜组安装至该底座所摩擦产生的粉尘,以符合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内的尘度要求,降低粉尘附着于该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内的影像感侧元件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具有捕尘结构的模组,更明确地,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利用模组内壁形成具有黏膜的倒阶梯状结构来捕捉模组间摩擦产生的粉尘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
技术介绍
近代的电子产业持续地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与便捷,尤其是目前光学产品的高分辨率与精度的要求,对于镜头模组内的尘度监控与品质保证问题经常困扰着制造者,因此,如何降低或改善镜头模组内粉尘量已是一重要的议题与项目。镜头模组内部粉尘议题多半发生在将镜头模组锁附至其相对应的底座时所产生的粉尘,该粉尘会遮蔽光学元件的感光效果;一般而言,多半在模组锁附的动作上,予以涂上润滑油来降低发尘量,但却无法解决仍旧产生的粉尘,其实用性仍有其瓶颈与限制。另外,在对于已在模组内部的粉尘,目前一般也有技术将影像感测元件的下方设有一黏性捕捉粉尘装置来捕捉在模组内部的粉尘,但缺点在于其位置设置低于影像感测元件以致当锁附模组的过程中,无法立即有效并快速的捕捉粉尘,而必须通过外力摇晃使得粉尘滑落至特殊位置才可掉落位于影像感测元件下方的粉尘捕捉机构,而在此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且成效不佳而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无法立即有效并快速捕捉粉尘,而必须使得粉尘滑落至特殊位置才可掉落于影像感测元件下方的粉尘捕捉机构,过程中耗时且成效不佳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可捕捉镜头模组内粉尘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在模组安装时即可立即消除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并且持续捕捉在模组安装后仍存在的粉尘,捕尘效果良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包含一透镜模组、一底座与一影像感测元件,该底座形成一中空体且涵盖该影像感测元件,而该透镜模组结合至该底座而对准该影像感测元件;还包含一倒阶梯状结构,位于底座的下方及底座底层影像感测元件组的上端;该倒阶梯状结构具有离型层的黏性薄膜,该离型层的黏性薄膜是双面黏性薄膜,位于倒阶梯状结构的下方表面位置,且其开口尺寸大小须符合影像感测元件的有效区域,其功效是可在模组安装时即可立即消除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并且持续捕捉在模组安装后仍存在的粉尘。较佳地,黏性薄膜可为一具有黏性的胶体,可将其附着于倒阶梯状结构的下方表面。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是显著的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底座下方一适当位置设有一沿该底座内壁的倒阶梯状结构,在该倒阶梯状结构的表面置一黏性薄膜来捕捉透镜组内的粉尘,因此,在模组安装时即可立即消除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并且持续捕捉在模组安装后仍存在的粉尘,捕尘效果良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的分解剖视图,其剖视方向为图4A的A-A方向。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的组合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倒阶梯状结构与黏性薄膜的叠构剖视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的底座与黏性薄膜结合的俯视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的底座与黏性薄膜结合的仰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20......透镜模组21......镜片框22......调节螺纹23......透镜组30......底座31......倒阶梯状结构 32......调节螺纹50......黏性薄膜 51......黏性材料52......基材 60......影像感测元件70......电路板80......粉尘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所示,分别显示本专利技术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10的分解剖视图及组合剖视图。本专利技术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10包含一透镜模组20,该透镜模组20透过镜片框21外围的调节螺牙22旋入底座30的内围调节螺牙32与底座30结合;一底座30,该底座30内设有一倒阶梯状结构31;一影像感测元件60位于电路板70的上方相对应倒阶梯状结构31的下方;与一黏性薄膜50,该黏性薄膜50具有双面黏性,该双面黏性薄膜50位于倒阶梯状结构31的表面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该透镜模组20为一圆桶状,该透镜模组20外围为一镜片框21,该镜片框21包覆透镜组23,该镜片框21外围具有一调节螺牙22,该调节螺牙22旋入底座30的内围调节螺牙32与底座30结合。此外,该底座30的开口内围上方具有一调节螺牙32,与透镜模组20的调节螺牙22经过计算使之相符对应结合;底座30的开口内围上方调节螺牙下方具有一倒阶梯状结构31,在本实施例中该倒阶梯状结构31水平截面积为一矩行去除内切一圆形后所留的面积,其截面积可供黏性薄膜50黏于其上。倒阶梯状结构31下方为一计算过适当距离不会接触到黏着于电路板70的影像感测元件60;而其影像感测元件60则结合于电路板70上,该电路板70与底座30的下端紧密结合。请参考图3与图4A、4B所示,该黏性薄膜50为类似一三明治层状结构,由一基材52上下包覆黏性材料51,以及最外围包覆离型层所构成,当若双面黏性薄膜50需要黏着于倒阶梯状结构31上的截面积时,即分离该需求的双面黏性薄膜50的离型层使得具有黏性的双面黏着特性材料51黏于倒阶梯状结构31上,该双面黏性薄膜50黏着于倒阶梯状结构31表面时,可以针对当透镜模组20结合入底座30时产生的粉尘80加以捕捉以及针对当模组完成时仍存在的粉尘80,利用外力摇晃模组使粉尘80移动至该黏着的捕捉位置。该黏性薄膜50的形状,为一镂空几何图形形状,如图2所示,镂空的部位可供光线透过,且镂空的面积大小以不干涉该透镜组光学感测行为为基准,固可针对所需的感光区域设计黏性薄膜50镂空的大小,其镂空面积的大小可设计为小于、等于或大于该透镜组横剖面的面积;此外,也可利用外力摇晃模组使粉尘80移动至该黏着的捕捉位置达到捕捉效果。再次参阅图1、2,电路板70上的预设位置设有一影像感测元件60,底座30将涵盖影像感测元件60且黏着于该电路板70,以便于透镜模组20锁合对准影像感测元件60。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包含一透镜模组、一底座与一影像感测元件,该底座形成一中空体且涵盖该影像感测元件,而该透镜模组结合至该底座而对准该影像感测元件,其特征是沿该底座内壁具有一倒阶梯状结构,并在该倒阶梯状结构的表面置一黏性薄膜来捕捉该镜头模组内的粉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其特征是该透镜模组具有一透镜组及一包覆该透镜组的镜片框,而该黏性薄膜为一镂空几何图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其特征是该黏性薄膜镂空几何图形的面积小于该透镜组横剖面的面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其特征是该黏性薄膜镂空几何图形的面积等于该透镜组横剖面的面积。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其特征是该黏性薄膜镂空几何图形的面积大于该透镜组横剖面的面积。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其特征是该黏性薄膜为一层状结构,由一基材的上下表面涂布黏性材料,再覆盖离型层所构成。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其特征是该黏性薄膜为一具有黏性的胶体,可将其附着于该倒阶梯状结构上。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包含一透镜模组、一底座与一影像感测元件,该底座形成一中空体且涵盖该影像感测元件,而该透镜模组结合至该底座而对准该影像感测元件,其特征是沿该底座内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包含一透镜模组、一底座与一影像感测元件,该底座形成一中空体且涵盖该影像感测元件,而该透镜模组结合至该底座而对准该影像感测元件,其特征是:沿该底座内壁具有一倒阶梯状结构,并在该倒阶梯状结构的表面置一黏性薄膜来捕捉该镜头模组内的粉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凉荣,陈志清,
申请(专利权)人: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