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及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2348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包括:内筒,沿电机的轴线方向延伸,截面呈圆形;外筒,设于内筒的外周,沿电机的轴线方向延伸,截面呈多边形,其底面水平设置;空腔,形成于内筒外壁和外筒内壁之间;支撑筋,连接在内筒外壁和外筒内壁之间,其表面带有至少一第一散热筋;多个支撑筋沿空腔周向布设,以将空腔分隔形成多个冷却风道,所述第一散热筋伸入冷却风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形成相对封闭的冷却风道,有效冷却风量更大,可快速带走电机产生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支撑筋、第一散热筋、第二散热筋均增加了机座与冷却空气的接触面积,散热效果更佳;机座一体铸造成型,结构稳固性高;便于端盖、活络底脚等电机附件的安装,使用适应性高。性高。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及电机


[0001]本技术属于电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及电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电机通常采用开启式机座,以整体铸造的形式铸造出来,散热筋与机座通过整体铸造方式制造出来,通过散热筋与空气接触进行热交换,永磁电机通常采用IC416强迫通风冷却方式,一般为非轴伸端后部安装独立供电风机,风机与电机单独控制,互不影响,风机对空气加压,作用在电机机座上,对电机进行冷却。对常用的铸造一体式机座来说,风机产生的冷却风经过电机表面时,没有专门的冷却通风道,由风机输送的冷空气流过散热筋后直接排入空气中(如图1),未在机座表面形成有效循环,与散热筋接触不充分也不易控制,如果风压过小,电机另一端很可能没有循环冷却风,大部分冷却风并没有起到实际的冷却作用,导致电机散热效果差,散热效率较低。尤其是对功率密度较大的电机,其损耗密度也较大,电机发热量多,一旦热量不能及时散出,会影响电机整体性能,温度过高导致绝缘损坏,电机的机械性能也会大幅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以在机座内部形成有效的空气循环,散热效果好的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及电机。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包括:
[0005]内筒,沿电机的轴线方向延伸,截面呈圆形;
[0006]外筒,设于内筒的外周,沿电机的轴线方向延伸,截面呈多边形,其底面水平设置;
[0007]空腔,形成于内筒外壁和外筒内壁之间;
[0008]支撑筋,连接在内筒外壁和外筒内壁之间,其表面带有至少一第一散热筋;
[0009]多个支撑筋沿空腔周向布设,以将空腔分隔形成多个冷却风道,所述第一散热筋伸入冷却风道。
[0010]本技术利用内筒和外筒配合形成空腔,通过支撑筋将内筒和外筒稳固连接,同时将空腔分隔形成多个冷却风道,风机输送的冷却空气可以进入冷却风道,对电机一周形成有效的散热作用,由于冷却风道只有轴向贯通,相对封闭的结构使得其在内部可以形成充分的循环,避免冷却空气未与电机接触直接排入空气,散热效果更好;支撑筋不仅保证机座的强度,防止机座发生变形,而且增加了散热面积,也可以及时将内筒的热量向外筒传递,便于机座快速散热;第一散热筋增加了机座与冷却风道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改善散热效果。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筋的两侧表面均带有第一散热筋,两侧的第一散热筋分别伸入相邻的冷却风道。第一散热筋的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机座与冷却风道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散热效果佳。
[0012]进一步的,所述内筒的外壁设有第二散热筋,其沿内筒的径向向外筒所在方向延
伸。第二散热筋不仅增加内筒的强度,而且也配合第一散热筋增加散热表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筋的数量为多个,其沿着支撑筋间隔布设,其中靠近内筒的第一散热筋位于所述第二散热筋端部的径向外侧。避免第一散热筋和第二散热筋之间围设形成一个较小的空间,导致该空间内散热效果不佳。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筋的厚度自支撑筋向外逐渐减小,第一散热筋的侧壁倾斜设置,其倾斜角度为10

15
°
;所述第一散热筋的高度为4

5mm,其端部呈圆弧状。第一散热筋截面大致呈梯形,增加了第一散热筋的表面积,便于第一散热筋的加工,而且第一散热筋与支撑筋的连接牢固度也更高;第一散热筋不会占用冷却风道过多的空间,避免其高度过大增加冷却风道的风阻,保证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端部圆弧状也可减小空气阻力,在增大冷却风道与冷却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同时,增强空气流动,提高散热效率。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散热筋的高度与冷却通道最小宽度的占比≤50%;所述第二散热筋的高度为5

8mm,其厚度为3

5mm。第二散热筋不会占用冷却风道过多的空间,避免其高度过大增加冷却风道的风阻,保证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0016]进一步的,所述外筒截面呈八边形,至少两个支撑筋位于外筒侧壁连接点和内筒圆心的连线。与常规圆筒形机座相比,平面更方便接线盒、底脚板等电机附件的安装固定,无需另外设置出线口底脚连接凸台等;同时八边形结构在相同中心高情况下,相比圆形结构可增大冷却风道面积,提高散热性能,此外机座外壁与空气接触,也可起到一定的散热效果;支撑筋设置在上述位置也长度相对较长,可以增加第一散热筋的数量,同时提高机座的牢固度。
[0017]进一步的,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安装筋,其自外筒的水平底面垂直向上延伸后与内筒相连,且设置底脚板安装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加强筋,其连接在内筒外壁和外筒内壁之间,且设有端盖安装孔。安装筋可以提升机座的强度,便于活络底脚的安装;加强筋则在增加机座强度的同时,便于端盖的安装。
[0018]进一步的,所述内筒、外筒、第一散热筋和第二散热筋的轴向长度相等;所述内筒、外筒和支撑筋一体铸造成型。内筒、外筒、第一散热筋和第二散热筋延伸电机的整个轴向,对电机的散热效果更好;其一体铸造成型,加工更加方便,牢固度更高。
[0019]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机,包括定子,转子,及如上所述电机机座。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形成相对封闭的冷却风道,有效冷却风量更大,可快速带走电机产生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支撑筋、第一散热筋、第二散热筋均增加了机座与冷却空气的接触面积,散热效果更佳;机座一体铸造成型,加工方便,结构稳固性高;便于端盖、活络底脚等电机附件的安装,使用适应性高。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电机散热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3]图3为图2中的A处结构放大图。
[0024]图4为图2中的B处结构放大图。
[0025]图5为本技术与风机配合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如图2所示,一种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包括沿着电机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内筒1和外筒2,形成在内筒1外壁和外筒2内壁之间的空腔3,及连接在内筒1外壁和外筒2内壁之间的支撑筋4,此处电机的轴线方向指的是图4中O线延伸的方向。空腔3轴向贯通,支撑筋4的数量为多个,其沿着空腔3的周向布设,从而不仅增加了机座的强度,防止机座发生变形,而且将空腔3分隔形成多个冷却风道31,该冷却风道31也轴向贯通。与此同时,支撑筋4的外表面带有至少一个第一散热筋41,其伸入冷却风道31内。
[0028]如图5所示,当风机5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1),沿电机的轴线方向延伸,截面呈圆形;外筒(2),设于内筒(1)的外周,沿电机的轴线方向延伸,截面呈多边形,其底面(21)水平设置;空腔(3),形成于内筒(1)外壁和外筒(2)内壁之间;支撑筋(4),连接在内筒(1)外壁和外筒(2)内壁之间,其表面带有至少一第一散热筋(41);多个支撑筋(4)沿空腔(3)周向布设,以将空腔(3)分隔形成多个冷却风道(31),所述第一散热筋(41)伸入冷却风道(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4)的两侧表面均带有第一散热筋(41),两侧的第一散热筋(41)分别伸入相邻的冷却风道(3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1)的外壁设有第二散热筋(11),其沿内筒(1)的径向向外筒(2)所在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筋(41)的数量为多个,其沿着支撑筋(4)间隔布设,其中靠近内筒(1)的第一散热筋(41)位于所述第二散热筋(11)端部的径向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散热电机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筋(41)的厚度自支撑筋(4)向外逐渐减小,第一散热筋(41)的侧壁倾斜设置,其倾斜角度为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闯李亚丽齐文艺刘立军崔保龙李梦林李俊
申请(专利权)人: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