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1192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所述引流管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沿其轴向贯穿的吸引腔,引流管本体的上端与负压吸引组件相连接,引流管本体的下端连接有吸引部,所述吸引部的外周侧壁设有若干个吸引凹槽,所述吸引凹槽的槽底开设有至少一个吸引孔,所述吸引孔与引流管本体内部的吸引腔相连通。通过在吸引部设置吸引凹槽,吸引凹槽的槽底开设吸引孔,在施加负压后瘘口创腔塌陷与吸引凹槽紧密贴合,充分吸引脓液、坏死分泌物的同时促进血液灌注和新鲜肉芽组织生长以此来修复瘘口,不仅操作方便,而且有效提高消化道瘘愈合,一定程度上让患者降低了围术期再次手术的风险。围术期再次手术的风险。围术期再次手术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
[0001]

[0002]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
[0003]
技术介绍

[0004]消化道瘘病因复杂,外伤、炎症感染、手术及肿瘤等均是其相关因素。若未及时治疗,其病死率较高。对于瘘口较大且合并脓毒血症的患者,使用外科手术、内镜下置入生物支架、钛夹及钳夹等封堵瘘口等传统治疗方案效果不佳。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应用EVAC 来治疗上述情况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治疗方案相比,EVAC 最大优势在于可持续地清除脓液、渗出液、坏死分泌物等,确保脓腔充分引流。目前市场上缺乏EVAC引流管专一化产品,临床上使用均为普通胃管或引流管,其使用过程中存在引流不充分,瘘口愈合缓慢,治疗周期长的问题。
[0005]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不仅结构合理、操作方便,而且有效提高消化道瘘愈合。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所述引流管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沿其轴向贯穿的吸引腔,引流管本体的上端与负压吸引组件相连接,引流管本体的下端连接有吸引部,所述吸引部的外周侧壁设有若干个吸引凹槽,所述吸引凹槽的槽底开设有至少一个吸引孔,所述吸引孔与引流管本体内部的吸引腔相连通。
[0008]进一步的,所述吸引部为管状结构,吸引部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且与吸引孔相连通的连通孔,吸引部的一端与引流管本体的下端固定连接,吸引部内部的连通孔与引流管本体内部的吸引腔相连通。
[0009]进一步的,所述吸引部的直径大于引流管本体的直径。
[0010]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吸引组件包括负压吸引器、连接管以及吸引接头,所述吸引接头连接在引流管本体的上端,吸引接头通过连接管与负压吸引器相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本体、吸引接头以及吸引部均为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材料制成的透明软管。
[0012]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本体、吸引接头以及吸引部结合成不可拆分的整体。
[0013]进一步的,若干个吸引凹槽绕着吸引部的轴线呈圆周均布,吸引凹槽沿吸引部的轴向贯穿。
[0014]进一步的,所述吸引凹槽的截面呈梯形状。
[0015]进一步的,至少一个吸引孔沿着吸引部的轴向间隔均布,所述吸引孔为圆孔。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效果:本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通过在引流管的吸引部设置梯形状的吸引凹槽,吸引凹槽的槽底开设吸引孔,在施加负压后瘘口创腔塌陷与吸引凹槽紧密贴合,充分吸引脓液、坏死分泌物的同时促进血液灌注和新
鲜肉芽组织生长以此来修复瘘口,不仅操作方便,而且有效提高消化道瘘愈合,一定程度上让患者降低了围术期再次手术的风险。
[0017]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引部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引部的截面构造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引部的俯视构造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引部与引流管本体的连接构造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1‑
引流管本体;2

吸引接头;3

吸引腔;4

吸引部;5

吸引凹槽;6

吸引孔;7

连接管;8

负压吸引器;9

连通孔。
[0025]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
纵向”、
“ꢀ
横向”、
“ꢀ
上”、
“ꢀ
下”、
“ꢀ
前”、
“ꢀ
后”、
“ꢀ
左”、
“ꢀ
右”、
“ꢀ
竖直”、
“ꢀ
水平”、
“ꢀ
顶”、
“ꢀ
底”、
“ꢀ
内”、
“ꢀ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如图1~5所示,本技术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1,所述引流管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沿引流管本体1的轴线方向贯穿的吸引腔3,引流管本体1的上端与负压吸引组件相连接,引流管本体1的下端连接有吸引部4,所述吸引部4的外周侧壁设有若干个沿吸引部的径向凹陷的吸引凹槽5,所述吸引凹槽5的槽底开设有至少一个吸引孔6,所述吸引孔6与引流管本体1内部的吸引腔3相连通。通过在吸引部4设置吸引凹槽5,吸引凹槽5的槽底开设吸引孔6,在施加负压后瘘口创腔塌陷与吸引凹槽紧密贴合,充分吸引脓液、坏死分泌物的同时促进血液灌注和新鲜肉芽组织生长以此来修复瘘口,不仅操作方便,而且有效提高消化道瘘愈合,一定程度上让患者降低了围术期再次手术的风险。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引部4为管状结构,吸引部4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且与吸引孔6相连通的连通孔9,连通孔的一端为封闭、另一端为敞口;吸引部的一端与引流管本体的下端固定连接,吸引部内部的连通孔与引流管本体内部的吸引腔相连通,即:吸引孔通过连通孔与引流管本体内部的吸引腔实现连通。
[0030]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引部4的直径略大于引流管本体1的直径。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吸引组件包括负压吸引器8、连接管7以及吸引接头2,所述吸引接头2连接在引流管本体1的上端,吸引接头2通过连接管7与负压吸引器8相连接。应说明的是,负压吸引器为现有技术,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用于医学引流、排痰、排污血及分泌物等,此处不再对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做重复赘述。工作时,负压吸引器通过引流管吸引瘘口脓液、渗出液、坏死分泌物,有效清洁瘘口基底,同时促进血液灌注和新鲜肉芽组织生长以此来修复瘘口。
[0032]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管本体1、吸引接头2以及吸引部4均为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材
料制成的透明软管,吸引腔即为引流管本体的内腔,连通孔为吸引部的内腔。
[0033]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所述引流管本体1、吸引接头2以及吸引部4结合成不可拆分的整体。应说明的是,引流管本体、吸引接头以及吸引部之间的结合方式,与现有技术中透明软管之间的结合方式相同,此处不做重复赘述。
[0034]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本体,所述引流管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沿其轴向贯穿的吸引腔,引流管本体的上端与负压吸引组件相连接,引流管本体的下端连接有吸引部,所述吸引部的外周侧壁设有若干个吸引凹槽,所述吸引凹槽的槽底开设有至少一个吸引孔,所述吸引孔与引流管本体内部的吸引腔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部为管状结构,吸引部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且与吸引孔相连通的连通孔,吸引部的一端与引流管本体的下端固定连接,吸引部内部的连通孔与引流管本体内部的吸引腔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部的直径大于引流管本体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镜下真空辅助闭合治疗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引组件包括负压吸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信顺庄则豪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