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向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0616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全向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全向轮结构,包括:轮毂和多组滚轮组件;轮毂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凸台,各第一凸台沿轮毂的轴线环绕布设;各第一凸台均开设有第一通孔;多组滚轮组件沿轮毂的轴线环绕设置,滚轮组件包括架体、杆体和滚轮本体,架体上开设有第一沉孔,杆体与架体固定连接,滚轮套设于杆体外侧并与杆体转动连接;其中,架体通过第一沉孔套设于第一凸台外侧,第一沉孔与第一凸台同轴设置,第一通孔穿设有第一连接件,轮毂和架体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能快速确定架体与轮毂的固定位置。的固定位置。的固定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向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全向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向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全向轮一般通过在轮毂上固定安装多个具有滚轮的架体,多个架体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固定在轮毂上保证各滚轮之间的间距在合理范围内,现有技术中还没有能提高全向轮的架体与轮毂之间的定位,不能快捷准确的找到架体与轮毂的固定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快速确定架体与轮毂的固定位置的全向轮轮结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向轮结构,包括:轮毂和多组滚轮组件;所述轮毂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凸台,各所述第一凸台沿所述轮毂的轴线环绕布设;各所述第一凸台均开设有第一通孔;多组所述滚轮组件沿所述轮毂的轴线环绕设置,所述滚轮组件包括架体、杆体和滚轮本体,所述架体上开设有第一沉孔,所述杆体与所述架体固定连接,所述滚轮本体套设于所述杆体外侧并与杆体转动连接;
[0005]其中,所述架体通过所述第一沉孔套设于所述第一凸台外侧,所述第一沉孔与所述第一凸台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通孔穿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轮毂和所述架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000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全向轮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轮毂上设置第一凸台,在架体上设置供第一凸台卡入的第一沉孔,通过第一凸台和第一沉孔的相互配合,可便于确定架体在轮毂上的位置,且第一凸台有效限制了架体的移动,便于后续的安装工作。
[0007]进一步的,所述杆体上套设有两个轴承,且两个所述轴承间隔设置;所述滚轮本体与所述轴承的外环固定连接,所述杆体与所述轴承的内环固定连接。将滚轮本体通过轴承与杆体转动连接,可有效减小摩擦滚轮本体相对杆体转动时的摩擦力。
[0008]进一步的,所述杆体的外侧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位于两个所述轴承之间,且所述套筒的两端分别靠近两个所述轴承或与两个所述轴承抵接。设置套筒能提高杆体的抗弯曲能力,提高了全向轮的整体的强度。具体的,套筒为刚性,且套筒采用具有高抗弯曲能力材料制成。
[0009]进一步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架体通过第二连接件固定。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的架体便于安装和拆卸。具体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螺栓。
[0010]进一步的,所述架体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在相邻两个所述架体中,一个所述架体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另一个所述架体的所述第二连接孔相对且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设在同轴设置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中。每个架体的第一连接孔与其相邻的一个架体的第二连接孔同轴设置,便于将第二连接件穿过第一连接孔和所述
第二连接孔以将两个相邻架体连接。
[0011]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结构均为沉孔,所述轮毂上设有多个第二凸台;各所述第二凸台上均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凸台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内均设有所述第二凸台。将每个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做成沉孔,可便于卡入沉头连接件或者便于卡入用于定位的其他凸台;通过在轮毂上设置第二凸台,可便于将各个凸台卡入相应的第一连接孔和相应的第二连接孔中,有效限制了架体在轮毂上移动,提高定位的准确度。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绕所述轮毂的轴线布置,且所述第一沉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呈三角形布置。通过将第一沉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呈三角形布置,可提高架体连接在轮毂上的稳定性。
[0013]进一步的,所述架体的数量为五个,且五个所述架体环绕并固定连接在所述轮毂的周侧。五个架体能围满轮毂的周侧,分布合理。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轮毂包括第一轮毂和第二轮毂;所述第一轮毂和所述第二轮毂对称布置并分别设于所述滚轮组件的两侧。将第一轮毂和第二轮毂分别覆盖在滚轮组件的两端,不仅提高了全向轮的整体美观性,还提高了全向轮的整体强度。具体的,第一轮毂和第二轮毂的结构尺寸完全相同。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轮毂和第二轮毂上均固定设有加强件,且所述加强件与所述轮毂垂直设置。设置加强件能提高所述第一轮毂和第二轮毂的强度,进而提高全向轮的整体强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全向轮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架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全向轮剖视图;
[001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轮毂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加强件;2、架体;21、第一连接端;22、第二连接端;23、第一连接孔;24、第二连接孔;25、第一沉孔;26、第一连接件;27、第二连接件;3、杆体;4、滚轮本体;5、第一轮毂;51、第一凸台;52、第一通孔;53、第二凸台;54、第二通孔;6、轴承;7、套筒;8、第二轮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3]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全向轮结构,包括:轮毂和多组
滚轮组件;轮毂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凸台51,各第一凸台51沿轮毂的轴线环绕布设;各第一凸台51均开设有第一通孔52;多组滚轮组件沿轮毂的轴线环绕设置,滚轮组件包括架体2、杆体3和滚轮本体4,架体2上开设有第一沉孔25,杆体3与架体2固定连接,滚轮本体4套设于杆体3外侧并与杆体3转动连接;
[0024]其中,架体2通过第一沉孔25套设于第一凸台外侧,第一沉孔25与第一凸台51同轴设置,第一通孔52穿设有第一连接件26,轮毂和架体2通过第一连接件26固定连接。
[002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全向轮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轮毂上设置第一凸台51,在架体2上设置供第一凸台51卡入的第一沉孔25,通过第一凸台51和第一沉孔25的相互配合,可便于确定架体2在轮毂上的位置,且第一凸台51有效限制了架体2的移动,便于后续的安装工作。
[0026]在一个实施例中,杆体3上套设有两个轴承6,且两个轴承6间隔设置;滚轮本体4与轴承6的外环固定连接,杆体3与轴承6的内环固定连接。将滚轮本体4通过轴承6与杆体3转动连接,可有效减小摩擦滚轮本体4相对杆体3转动时的摩擦力。
[0027]在一个实施例中,杆体3的外侧套设有套筒7;套筒7位于两个轴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向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所述轮毂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凸台,各所述第一凸台沿所述轮毂的轴线环绕布设;各所述第一凸台均开设有第一通孔;以及多组滚轮组件,多组所述滚轮组件沿所述轮毂的轴线环绕设置,所述滚轮组件包括架体、杆体和滚轮本体,所述架体上开设有第一沉孔,所述杆体与所述架体固定连接,所述滚轮本体套设于所述杆体外侧并与杆体转动连接;其中,所述架体通过所述第一沉孔套设于所述第一凸台外侧,所述第一沉孔与所述第一凸台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通孔穿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轮毂和所述架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上套设有两个轴承,且两个所述轴承间隔设置;所述滚轮本体与所述轴承的外环固定连接,所述杆体与所述轴承的内环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向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外侧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位于两个所述轴承之间,且所述套筒的两端分别靠近两个所述轴承或与两个所述轴承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相邻的所述滚轮组件通过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红坡樊锁钟唐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