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0031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包括车身、承载组件以及电芯,车身包括前副车架以及固设于前副车架的两根门槛梁;承载组件包括至少一根横加强筋以及至少一根纵加强筋,横加强筋的一端与前副车架固定,纵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两根门槛梁固定,横加强筋与纵加强筋交叉设置且相互固定,以形成多个电芯安装位;电芯设置于电芯安装位内,且与横加强筋及/或纵加强筋固定;通过改变原有的加强筋结构,利用交叉固定设置的横加强筋以及纵加强筋形成电芯安装位,用以容置、安装电芯,无需设计相应的电池包外托盘即可完成电芯的安装,降低了整车制造成本,减少了电池包的容积。减少了电池包的容积。减少了电池包的容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包安装结构相关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新能源车在设计过程中,电池包与车身大多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单独开发设计,设计完成后再将电池包的外托盘通过螺栓或其他方式安装至车身的挂点位置,这种设计中,电池包外托盘的结构强度大多设计地过强;
[0003]一方面导致组装后边框位置的结构强度存在一定溢出,整车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边框位置的结构强度对整车刚度的提升相对较小,该设计下整车承受正向或侧向碰撞力的能力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电池包外托盘结构强度过强,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且对整车刚度提升较小的问题,提供一种成本相对较低且能够有效提升整车刚度的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包括车身、承载组件以及电芯,所述车身包括前副车架以及固设于所述前副车架的两根门槛梁;所述承载组件包括至少一根横加强筋以及至少一根纵加强筋,所述横加强筋的一端与前副车架固定,所述纵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门槛梁固定,所述横加强筋与所述纵加强筋交叉设置且相互固定,以形成多个电芯安装位;所述电芯设置于所述电芯安装位内,且与所述横加强筋及/或所述纵加强筋固定。
[0006]上述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通过改变原有的加强筋结构,利用交叉固定设置的横加强筋以及纵加强筋形成电芯安装位,用以容置、安装电芯,无需设计相应的电池包外托盘即可完成电芯的安装,降低了整车制造成本,减少了电池包的容积;此外,横纵加强筋在正面及侧面碰撞时,能够承受碰撞作用力,起到受力压溃、吸收能量的作用,以提高车身的刚度和强度。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加强筋之间平行等距设置,所述纵加强筋之间平行等距设置。
[0008]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横加强筋以及纵加强筋分别平行等距设置,以使得承载组件能够均匀的承载电芯的重量,以降低承载组件整体结构强度的要求。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组件包括两根所述横加强筋以及三根所述纵加强筋。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加强筋上固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纵加强筋靠近其所形成的电芯安装位的一侧,以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纵加强筋之间形成扎带安装位,所述电芯与所述固定板通过扎带固定,所述扎带穿过所述扎带安装位以将所述电芯
固定于所述固定板。
[0011]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直接在纵加强筋上加工、成型出扎带安装位,通过将固定板固定于纵加强筋以形成扎带安装位的方式,成本较低且便于安装。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加强筋靠近其所形成的电芯安装位的一侧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顶端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固定板的底端具有用以与所述安装槽插接的阶梯部。
[0013]可以理解的是,安装槽与阶梯部的配合能够在固定件安装时起到定位作用,以使得使用者能够明确感知到固定件安装至正确位置,便于固定板的安装;此外,在安装完成后,安装槽的内壁能够限制阶梯部沿纵加强筋长度方向的移动,从而增加固定板与纵加强筋之间的固定牢靠程度。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的侧面开设有用于容置扎带的扎带槽。
[0015]可以理解的是,扎带能够卡入扎带槽内,避免因扎带脱离导致电芯与固定板之间的固定连接失效的情况发生。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加强筋以及所述纵加强筋在交叉位置均开合有卡接槽,以使得两者交叉卡接后处于同一平面。
[0017]可以理解的是,当电芯固定完成后,横加强筋、纵加强筋以及电芯均处于同一平面,减少了电池包以及加强梁所占空间,增加了空间利用率。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根位于所述承载组件顶部的车身纵梁,所述车身纵梁的两端与两根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所述车身纵梁与所述纵加强筋一一对应,所述纵加强筋的顶端面固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身纵梁固定连接。
[0019]可以理解的是,车身纵梁也能够承受一部分电芯的重量,以将电芯的重量传递至门槛梁处,增加承载组件的承重能力,避免横加强筋或纵加强筋因电芯质量过大导致变形的情况发生。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承载组件底部的电芯护板,所述电芯护板固设于所述车身且与所述承载组件对应。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加强筋以及纵加强筋均为内部具有多个隔板的空心管材。
[0022]可以理解的是,内部具有多个隔板的空心管材能够保证承载组件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技术的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隐藏电芯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1中纵加强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图3中安装扎带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图3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图5隐藏固定板以及连接管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图1中横加强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图1中显示车身横梁以及电芯护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10、车身;11、门槛梁;20、承载组件;21、横加强筋;22、纵加强筋;22a、安装部;22b、安装槽;22c、连接管;23、电芯安装位;24、固定板;24a、阶梯部;25、扎带安装位;30、电芯;40、车身纵梁;50、电芯护板;200、扎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10)、承载组件(20)以及电芯(30),所述车身(10)包括前副车架以及固设于所述前副车架的两根门槛梁(11);所述承载组件(20)包括至少一根横加强筋(21)以及至少一根纵加强筋(22),所述横加强筋(21)的一端与前副车架固定,所述纵加强筋(22)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门槛梁(11)固定,所述横加强筋(21)与所述纵加强筋(22)交叉设置且相互固定,以形成多个电芯安装位(23);所述电芯(30)设置于所述电芯安装位(23)内,且与所述横加强筋(21)及/或所述纵加强筋(22)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加强筋(21)之间平行等距设置,所述纵加强筋(22)之间平行等距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20)包括两根所述横加强筋(21)以及三根所述纵加强筋(2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加强筋(22)上固设有固定板(24),所述固定板(24)位于所述纵加强筋(22)靠近其所形成的电芯安装位(23)的一侧,以在所述固定板(24)与所述纵加强筋(22)之间形成扎带安装位(25),所述电芯(30)与所述固定板(24)通过扎带(200)固定,所述扎带(200)穿过所述扎带安装位(25)以将所述电芯(30)固定于所述固定板(2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辉辉占伟涛李志宋忆宁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凌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