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及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8597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的生产工艺,包括具有支撑作用的支撑架以及用于混合材料的反应罐,所述反应罐上设置有用于下料的上料口,所述反应罐上设置有混料均匀且可以均匀下料到反应罐内部的第一搅拌机构,所述反应罐上设置有使反应罐内部材料混合均匀的第二搅拌机构,所述反应罐上设置有与第一搅拌机构连接的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与第二搅拌机构活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及生产工艺,可以逐渐增加投放混合物的速度,提高材料的混合均匀度,避免将混合物一次性投放到反应罐的内部,导致混合不均匀,同时可以避免材料粘附在反应罐的内壁上,导致混合的不够充分。充分。充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及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复合材料
,具体为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及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汽车轻量化概念的不断推广,塑料零部件占汽车总重的比例不断增长,目前,很多汽车内外饰部件均采用塑料制作而成,汽车内饰件使用较多的塑料主要有聚丙烯(PP)、丙烯晴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聚酰胺(PA)等,其中,PP材料在汽车内饰件中使用较多,诸如汽车仪表板、门板、立柱等部件,为了达到零部件所需要的刚性、强度等硬性要求,人们往往以滑石粉、碳酸钙、玻璃纤维等对聚丙烯进行填充增强改性,然而,由于这些填充物的密度通常比较高,使用此类填充改性过的PP材料虽然比传统的钢材零部件轻很多,但是离汽车轻量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木纤维是一种比重很小的材料,而且具有一定的强度,价格低廉易得,以木纤维增强改性的PP材料用于汽车内饰件不久可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木纤维作为天然可再生材料,具有生物降解性,因此,高填充量的木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也具备一定的环境相容性,可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是目前在利用高填充量的木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制备汽车内饰件之前需要对其中的复合材料进行混合,目前在混合材料时,由于复合材料种类较多,导致在混合时难以混合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及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生产工艺,包括具有支撑作用的支撑架以及用于混合材料的反应罐,所述反应罐上设置有用于下料的上料口,所述反应罐上设置有混料均匀且可以均匀下料到反应罐内部的第一搅拌机构,所述反应罐上设置有使反应罐内部材料混合均匀的第二搅拌机构,所述反应罐上设置有与第一搅拌机构连接的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与第二搅拌机构活动连接,且所述切换机构配合第二搅拌机构混料更加均匀。
[0005]可选的,所述第一搅拌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反应罐上的反应筒,且所述反应筒的底部与反应罐的内部连通,所述反应筒上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位于反应筒的内部,且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搅拌叶,所述反应筒上开设有用于加料的加料门。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搅拌机构还包括在第一电机内部滑动的载料筒,且所述载料筒沿着第一旋转轴滑动,所述载料筒上开设有下料孔,所述下料孔与第一电机的内壁密封连接,且所述下料孔与反应罐的内部活动连通连接。
[0007]可选的,所述载料筒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载料筒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螺纹环,所述第一旋转轴远离第一电机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螺纹杆,所述螺纹
环与第一螺纹杆螺旋连接。
[0008]可选的,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反应罐上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底部与反应罐连通连接,所述固定筒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上安装有链条,所述链条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固定筒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齿轮安装在第二旋转轴贯穿固定筒顶部内壁的一端,且所述第二旋转轴在反应罐的内部转动,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用于搅散材料的搅拌盘。
[0009]可选的,所述切换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反应罐顶部的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固定盘的一端延伸至反应罐的内部,且所述第一连接杆延伸至反应罐内部的一端滑动安装有滑动盘,所述滑动盘的表面转动安装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贯穿固定盘的内壁,且所述第二螺纹杆与固定盘螺接。
[0010]可选的,所述滑动盘的底部转动安装有第三旋转轴,所述第三旋转轴的外侧贯穿安装有连接盘,所述滑动盘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杆,所述连接盘与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盘的一侧与螺纹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旋转轴远离连接盘的一端外侧固定安装有搅动材料的第二搅拌叶,所述第三旋转轴安装有第二搅拌叶的一端安装有刮料机构。
[0011]可选的,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转动安装在连接盘底部的第四旋转轴,所述第四旋转轴的底部安装有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的两侧啮合安装有第三齿轮、第五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第五齿轮分别安装在第二旋转轴、第三旋转轴上,且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安装在第二旋转轴、第三旋转轴上的第六齿轮、第八齿轮,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轴上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转动安装有第七齿轮,所述第七齿轮与第六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七齿轮、第八齿轮分别与第四齿轮活动啮合连接。
[0012]可选的,所述刮料机构包括安装在第三旋转轴上的第二带动杆,所述第二带动杆远离第三旋转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带动杆,所述第一带动杆、第二带动杆的外侧俊固定安装有刮板,所述刮板的一侧贴合反应罐的内壁滑动。
[0013]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生产工艺,采用上述的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生产工艺制备,其步骤如下:
[0014]S1:按照配比木纤维30~50份、相容剂7~10份、共聚聚丙烯29.1~56份、增韧剂10份、抗氧剂0.5~0.7份、润滑剂0.3~0.4份,在放入到第一搅拌机构中混合2~10min得混合物;
[0015]S2:同时将木纤维先于80至90℃下干燥12

16h后,与苯磺酰胺按质量比为1:0.05~0.1通过上料口加入反应罐中,通过第二搅拌机构进行混合5~10min,然后在80~90℃烘箱中进行烘干4~8h;
[0016]S3:将S1中的混合物通过切换机构与第一搅拌机构配合投入到反应罐的内部进行混合均匀,然后经过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木纤维填充增强的聚丙烯复合材料;
[0017]S4:将步骤S3混合好的粒子加到注塑机中,在发泡剂活化温度范围内进行微发泡注塑成型,注塑温度为180~220℃。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一旋转轴转动,第一旋转轴带动第一搅拌叶转动,第
一搅拌叶转动可以将载料筒内部的混合物搅拌均匀,在第一旋转轴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时,由于第一螺纹杆与螺纹环螺旋连接,由此在第一螺纹杆转动时,螺纹环与第一螺纹杆连接后,螺纹环将沿着第一螺纹杆滑动,此时螺纹环带动固定杆移动,固定杆将带动载料筒在反应筒的内部滑动,在载料筒滑动至一定位置时,载料筒上的下料孔将与反应筒的内壁取消密封连接,同时与反应罐的内部连通,此时载料筒内部的混合物将投放至反应罐的内部,在载料筒持续移动,载料筒上的下料孔与反应罐连通的个数逐渐增多,可以逐渐增加投放混合物的速度,避免将混合物一次性投放到反应罐的内部,导致混合不均匀。
[0020]2、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链条工作,链条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二旋转轴转动,第二旋转轴带动搅拌盘转动,搅拌盘将反应罐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生产工艺,包括具有支撑作用的支撑架(1)以及用于混合材料的反应罐(2),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罐(2)上设置有用于下料的上料口(6),所述反应罐(2)上设置有混料均匀且可以均匀下料到反应罐(2)内部的第一搅拌机构(3),所述反应罐(2)上设置有使反应罐(2)内部材料混合均匀的第二搅拌机构(4),所述反应罐(2)上设置有与第一搅拌机构(3)连接的切换机构(5),所述切换机构(5)与第二搅拌机构(4)活动连接,且所述切换机构(5)配合第二搅拌机构(4)混料更加均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机构(3)包括固定安装在反应罐(2)上的反应筒(32),且所述反应筒(32)的底部与反应罐(2)的内部连通,所述反应筒(32)上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31),所述第一电机(31)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旋转轴(34),所述第一旋转轴(34)位于反应筒(32)的内部,且所述第一旋转轴(34)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搅拌叶(35),所述反应筒(32)上开设有用于加料的加料门(3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机构(3)还包括在第一电机(31)内部滑动的载料筒(36),且所述载料筒(36)沿着第一旋转轴(34)滑动,所述载料筒(36)上开设有下料孔(37),所述下料孔(37)与第一电机(31)的内壁密封连接,且所述下料孔(37)与反应罐(2)的内部活动连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料筒(36)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杆(310),所述固定杆(310)远离载料筒(36)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螺纹环(38),所述第一旋转轴(34)远离第一电机(3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螺纹杆(39),所述螺纹环(38)与第一螺纹杆(39)螺旋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机构(4)包括固定安装在反应罐(2)上的固定筒(45),所述固定筒(45)的底部与反应罐(2)连通连接,所述固定筒(4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41),所述第二电机(41)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齿轮(42),所述第一齿轮(42)上安装有链条(43),所述链条(43)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齿轮(44),所述固定筒(45)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第二旋转轴(46),所述第二齿轮(44)安装在第二旋转轴(46)贯穿固定筒(45)顶部内壁的一端,且所述第二旋转轴(46)在反应罐(2)的内部转动,所述第二旋转轴(46)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用于搅散材料的搅拌盘(47)。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轻量化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5)包括固定安装在反应罐(2)顶部的固定盘(53),所述固定盘(5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杆(52),所述第一连接杆(52)远离固定盘(53)的一端延伸至反应罐(2)的内部,且所述第一连接杆(52)延伸至反应罐(2)内部的一端滑动安装有滑动盘(54),所述滑动盘(54)的表面转动安装有第二螺纹杆(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池秀萍张正权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金戈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