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7876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包括第一气道;变速器前壳体与变速器壳体相连;第一气道开设于变速器壳体与变速器前壳体的结合面处;第一气道通过变速器壳体和变速器前壳体结合面形成密封的气道。在变速器壳体上设置第一气道,油液无法通过直接飞溅与通气塞接触,大大降低了油液外渗的风险,此气道结构设置在变速器壳体结合面处,加工工艺简单高效。第一气道设置的方向与所对中间轴齿轮旋向相同,防止变速器高速旋转时大量油液进入通气槽造成外溢,并且,拥有较长的通道用于冷凝,在气道中冷却后形成油液随多边形棱角流回变速器壳体中,无需使用带有迷宫型结构的通气塞,降低了变速器的成本。降低了变速器的成本。降低了变速器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变速器领域,尤其是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变速器在运行时由于箱体内部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此时需要通气结构与外界大气相通,防止润滑油因变速器壳体内部气压过大从壳体内部渗出。由于气体从变速器壳体内部通过通气塞向外排出时极易将润滑油液一同带出,造成润滑油损失的同时也对变速器壳体外部造成污染。为了防止润滑油液通过通气塞结构外渗,现有方案大多数采用迷宫型通气塞结构,但迷宫型通气塞内部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及成本较高,且通气塞内部易积累油液,仍存在外溢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排气结构排气时易渗漏油液的问题,提供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包括开设于变速器壳体上的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位于变速器壳体与变速器前壳体的结合面处;所述第一气道通过变速器壳体和变速器前壳体结合面形成密封的气道。
[0006]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0007]所述第一气道为L型气道。
[0008]所述第一气道的横截面为多边形。
[0009]所述变速器壳体顶部设置有通气塞;所述通气塞底部与第一气道连接。
[0010]所述通气塞与第一气道之间设有第二气道。
[0011]所述第二气道为垂直型气道。
[0012]所述变速器壳体内设有变速器中间轴齿轮。
[0013]所述变速器中间轴齿轮的旋向与第一气道从第二气道经过变速器壳体向变速器内侧延伸的方向相同。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在变速器壳体中设有第一气道,油液无法通过直接飞溅与通气塞接触,大大降低了油液外渗的风险,此气道结构设置在变速器壳体结合面处,加工工艺简单高效。
[0016]进一步的,第一气道设置的方向与所对中间轴齿轮旋向相同,防止变速器高速旋转时大量油液进入通气槽造成外溢;第一气道设计为L型,拥有较长的通道用于冷凝,如有少量油液或油气进入气道中后,由于第一气道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油气在进入第一气道后附着于多边形棱角上更易冷却,在气道中冷却后形成油液随多边形棱角流回变速器壳体中,无需使用带有迷宫型结构的通气塞,降低了变速器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的气道与通气塞处示意图。
[0020]其中:1

变速器壳体,2

通气塞,3

第一气道,4

变速器中间轴齿轮,5

第二气道,6

变速器前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002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8]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包括开设于变速器壳体1上的第一气道3,变速器壳体1与变速器前壳体6的结合面处设有第一气道3。在第一气道3末端设有第二气道5;第一气道3处通过变速器壳体1和变速器前壳体6结合面形成密
封的气道,在变速器壳体1上端外接的通气塞2与第二气道5接通。第一气道3布置在变速器中间轴齿轮4左上方。第一气道3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第一气道3为L型气道,第二气道5为垂直型气道。变速器壳体1内设有变速器中间轴齿轮4;变速器中间轴齿轮4的旋向与第一气道3从第二气道5经过变速器壳体1向变速器内侧延伸的方向相同。
[0029]本技术的工作原理:
[0030]当变速器高速运转时,变速器壳1体内部齿轮高速旋转使得油液飞溅,传统通气塞结构在变速器壳体内部无遮挡,油液可直接接触通气塞,极易造成油液外渗。所述技术因为在变速器壳体上设有第一气道3与第二气道5,油液无法通过直接飞溅与通气塞3接触,大大降低了油液外渗的风险;同时无须使用带有迷宫型结构的通气塞,降低了变速器的成本;并且此气道结构设置在变速器壳体结合面处,加工工艺简单高效。
[0031]本技术的工作过程:
[0032]如图2所示,汽车前进时,第一气道3所对中间轴齿轮4呈逆时针高速旋转,膨胀气体进入第一气道3的方向与所对中间轴齿轮4旋向相反,防止变速器高速旋转时大量油液进入通气槽造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于变速器壳体(1)上的第一气道(3);所述第一气道(3)位于变速器壳体(1)与变速器前壳体(6)的结合面处;所述第一气道(3)通过变速器壳体(1)和变速器前壳体(6)结合面形成密封的气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道(3)为L型气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道(3)的横截面为多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防漏油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壳体(1)顶部设置有通气塞(2);所述通气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澜余淼李博文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