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6978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阻尼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尼器,包括:外缸、活塞杆、内缸、调节机构、传动机构、锁定机构、储油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压缩活塞杆,使阻尼液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调节板移动,即回到最大阻尼力,而后活塞杆复位,阻尼液反向流动,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调节板逐渐覆盖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以对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的面积进行调节,即阻尼力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满足不同阻尼力的需要,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扭动螺杆,锁定块与轴一分离,从而在活塞往复移动的过程中,两个所述调节板逐渐覆盖阻尼孔一、阻尼孔二与打开阻尼孔一、阻尼孔二,以实现活塞杆压缩时阻尼力逐渐增大,从而供更大的阻尼力来控制减震物体的姿态。震物体的姿态。震物体的姿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尼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阻尼器
,尤其涉及一种阻尼器。

技术介绍

[0002]阻尼器是一种提供运动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该装置广泛应用于抗震减震领域。传统液压阻尼器的工作原理为:当液压阻尼器受压力时,活塞杆受阻于液压油孔限制和弹簧压力的作用而往后退,起到阻尼作用,压力取消,又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自动打开另一油道的单向阀迅速回油,活塞杆回位,但现有的阻尼器存在一些不足,一、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为固定值,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不同阶段对不同阻尼力的需求,因此需要一种可调节阻尼值的阻尼器;二、阻尼力的大小与活塞杆的位移没有相关性,无法满足活塞靠近止点时,提供更大的阻尼力来控制减震物体的姿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在于一种阻尼器,一、能够对阻尼孔的大小进行调节,以调节不同的阻尼值,二、能够在活塞杆压缩时,阻尼值逐渐变大,从而控制减震物体的姿态:一种阻尼器,包括:外缸、活塞杆、内缸、调节机构、传动机构、锁定机构、储油腔;所述外缸由第一缸体与第二缸体收尾相互连接组成;所述内缸设置在第一缸体内,所述内缸两侧分别设置有挡板,所述内缸两端设置有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所述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交错设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接板、转板、调节板,所述连接板为圆环状,所述连接板固定在第一缸体内,所述连接板一侧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流液孔一与流液孔二,所述转板嵌套在连接板内,所述转板一侧壁面与内缸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转板另一侧壁面的轴心处设置有圆形凹槽一,所述调节板数量为两个,且长度与内缸相同,两个所述调节板一端与转板相固定,两个所述调节板与内缸相贴合,初始两个所述调节板分别位于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的一侧;所述传动机构位于转板开设有圆形凹槽一的一侧,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壳体、转轴、叶片、阻挡板、密封轴承、油封二、轴一、轴二、弹簧二、弹簧三,所述壳体一端为开放面,所述壳体开放面与连接板相固定,所述壳体一侧壁面的轴心处设置密封轴承,所述密封轴承的内圈固定有油封二,所述油封二设置有圆形凹槽二,所述转轴的两端嵌套在圆形凹槽二与圆形凹槽一内,所述转轴端部与圆形凹槽一壁面的间距处设置有弹簧三,所述叶片滑动设置在转轴上,所述阻挡板一端固定壳体内壁,另一端贴合转轴,所述轴一的直径大于轴二,所述转轴内设置有吻合轴一与轴二直径的凹槽,所述轴一一端贯穿油封二轴心延伸进转轴内,另一端位于第二缸体内,所述轴一位于第二缸体内的部位设置限位环与抵合板,所述抵合板为圆台形,所述抵合板与第一缸体之间设置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弹力大于弹簧三,所述轴一位于转轴内的部位沿轴心开设有矩形口,所述轴二部位为矩形,所述轴二一
端嵌套进轴一的矩形口内,另一端插入圆形凹槽一内与转板相固定。
[0004]优选的,所述活塞杆一端贯穿第一缸体与油封一延伸进内缸内,所述活塞杆的延伸端设置活塞,所述活塞初始位于内缸的中部,所述内缸内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以限制活塞的最大移动距离,防止活塞封堵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弹簧一,所述弹簧一带动活塞杆压缩后自动复位。
[0005]优选的,所述限位环与抵合板之间有的一定间距,所述限位环与抵合板之间为摩擦部。
[0006]优选的,所述锁定机构设置在第二缸体上,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螺杆、螺母、锁定块、限位板,所述螺母固定第二缸体的弧形壁面上,所述螺杆啮合在螺母内,所述螺杆与轴一呈九十夹角,所述螺杆朝向轴一的一端转动连接锁定块,所述锁定块朝向轴一的一面设置有回弧形摩擦片,所述锁定块两侧壁面贴合限位板,其中摩擦片与轴一的摩擦部抵合。
[0007]优选的,所述储油腔一端与第一缸体内部相连通,另一端开设有气孔,所述储油腔内部设置有活塞头。
[0008]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压缩活塞杆,使其阻尼液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调节板移动至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的一侧,即回到最大阻尼力,而后活塞杆复位,阻尼液反向流动,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调节板逐渐覆盖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以对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的面积进行调节,即阻尼力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满足不同阻尼力的需要。
[0009]本专利技术通过扭动螺杆,锁定块与轴一分离,从而在活塞往复移动的过程中,两个所述调节板逐渐覆盖阻尼孔一、阻尼孔二与打开阻尼孔一、阻尼孔二,以实现活塞杆压缩时阻尼力逐渐增大,从而供更大的阻尼力来控制减震物体的姿态。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专利技术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专利技术内缸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示意图。
[0014]图5为本专利技术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5]图6为本专利技术调节机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7为本专利技术传动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8为本专利技术传动机构一侧结构示意图。
[0018]图9为本专利技术锁定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9]图10为本专利技术锁定机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11为本专利技术储油腔结构示意图。
[0021]图12为本专利技术传动机构抵合转板示意图。
[0022]图13为本专利技术叶片翻转示意图。
[0023]图14为本专利技术调节板覆盖阻尼孔一与阻尼孔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与专利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
[0025]如图1所示,一种阻尼器,包括:外缸1、活塞杆2、内缸3、调节机构4、传动机构5、锁定机构6、储油腔7;所述外缸1由第一缸体11与第二缸体12收尾相互连接组成,所述第一缸体11内设置有活塞杆2、内缸3、调节机构4、传动机构5、储油腔7,所述第二缸体12设置有锁定机构6;所述内缸3设置在第一缸体11的中部处,所述内缸3两侧分别设置有挡板31,所述挡板31一端连接第一缸体11内壁,另一端连接内缸3外壁,从而对内缸3进行固定,并把第一缸体11内分割成上下两个空间,所述内缸3两端设置有阻尼孔一32与阻尼孔二33,如图4中A、B所示,所述阻尼孔一32与阻尼孔二33为九十度条形孔,所述阻尼孔一32与阻尼孔二33交错设置,即上下交错与左右交错;所述活塞杆2一端贯穿第一缸体11与油封一13延伸进内缸3内,所述活塞杆2的延伸端设置活塞21,所述活塞21初始位于内缸3的中部,所述内缸3内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部34,所述限位部34以限制活塞21的最大移动距离,防止活塞21封堵阻尼孔一32与阻尼孔二33,所述活塞杆2上设置有弹簧一22,所述弹簧一22带动活塞杆2压缩后自动复位;如图2所示,所述调节机构4包括:连接板41、转板42、调节板43,所述连接板41为圆环状,所述连接板41外壁与第一缸体11内壁相固定,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器,包括:外缸(1)、活塞杆(2)、内缸(3)、调节机构(4)、传动机构(5)、锁定机构(6)、储油腔(7),所述外缸(1)由第一缸体(11)与第二缸体(12)收尾相互连接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缸(3)设置在第一缸体(11)内,所述内缸(3)两侧分别设置有挡板(31),所述内缸(3)两端设置有阻尼孔一(32)与阻尼孔二(33),所述阻尼孔一(32)与阻尼孔二(33)交错设置;所述调节机构(4)包括:连接板(41)、转板(42)、调节板(43),所述连接板(41)为圆环状,所述连接板(41)固定在第一缸体(11)内,所述连接板(41)一侧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流液孔一(41

1)与流液孔二(41

2),所述转板(42)嵌套在连接板(41)内,所述转板(42)一侧壁面与内缸(3)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转板(42)另一侧壁面的轴心处设置有圆形凹槽一(42

1),所述调节板(43)数量为两个,且长度与内缸(3)相同,两个所述调节板(43)一端与转板(42)相固定,两个所述调节板(43)与内缸(3)相贴合,初始两个所述调节板(43)分别位于阻尼孔一(32)与阻尼孔二(33)的一侧;所述传动机构(5)位于转板(42)开设有圆形凹槽一(42

1)的一侧,所述传动机构(5)包括:壳体(51)、转轴(52)、叶片(53)、阻挡板(54)、密封轴承(55)、油封二(56)、轴一(57)、轴二(58)、弹簧二(59)、弹簧三(50),所述壳体(51)一端为开放面,所述壳体(51)开放面与连接板(41)相固定,所述壳体(51)一侧壁面的轴心处设置密封轴承(55),所述密封轴承(55)的内圈固定有油封二(56),所述油封二(56)设置有圆形凹槽二,所述转轴(52)的两端嵌套在圆形凹槽二与圆形凹槽一(42

1)内,所述转轴(52)端部与圆形凹槽一(42

1)壁面的间距处设置有弹簧三(50),所述叶片(53)滑动设置在转轴(52)上,所述阻挡板(54)一端固定壳体(51)内壁,另一端贴合转轴(52),所述轴一(57)的直径大于轴二(58),所述转轴(52)内设置有吻合轴一(57)与轴二(58)直径的凹槽,所述轴一(57)一端贯穿油封二(56)轴心延伸进转轴(52)内,另一端位于第二缸体(12)内,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保荣陈更生刘军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市明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