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6908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振动板体和转动组件,装置本体内温度可调,振动板体位于装置本体的空腔内,振动板体水平设置,转动组件固定在振动板体的顶部,振动板体带动转动组件振动。转动组件包括安装架、转动板和驱动组件。安装架固定在振动板体的顶部,安装架的顶部设置凹槽,转动板位于凹槽内,且转动板和凹槽转动连接,转动板和驱动组件连接,转动板可拆卸固定连接培养容器。驱动组件驱动转动板和培养容器同步转动。其有益效果是,装置本体、振动板体和转动组件能够为细胞和细菌的培养提供不同的温度、振动和转动的培养环境,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细胞和细菌的培养,尤其适用于需要在转动环境下培养的干细胞。养的干细胞。养的干细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细胞和细菌的培养
,尤其涉及一种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细胞和细菌的培养是指借助培养装置和培养基模拟细胞和细菌的生长环境,以培养细胞和细菌的方法。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主要用于培养细胞和细菌。
[0003]专利号为CN114456915A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医学检验微生物培养装置,这种微生物培养装置能够带动培养容器沿水平方向前后往复的晃动,以使微生物能够充分和空气接触。
[0004]然而,在对细胞中的干细胞进行培养时,还需要带动干细胞转动,而现有技术中的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并不具备该功能,无法适用于培养细胞中的干细胞。
[0005]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够培养干细胞的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其解决了现有的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不具备带动干细胞转动的功能,无法适用于对干细胞进行培养的技术问题。
[0008](二)技术方案
[000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10]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振动板体和转动组件,所述装置本体内的温度可调,所述振动板体位于所述装置本体的空腔内,所述振动板体水平设置,所述转动组件固定在所述振动板体的顶部,所述振动板体能够带动所述转动组件振动;
[0011]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安装架、转动板和驱动组件;
[0012]所述安装架固定在所述振动板体的顶部,所述安装架的顶部设置凹槽,所述转动板位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凹槽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和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转动板能够可拆卸固定连接培养容器;
[0013]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转动板相对所述安装架转动,所述转动板能够带动所述培养容器同步转动。
[0014]根据本技术,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支撑架、螺母和抵压件;
[0015]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和两个支腿,所述支撑板水平设置,两个所述支腿竖直设置且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底部;
[0016]两个所述支腿的底部固定在所述转动板的顶部,两个所述支腿和所述支撑板围合成的空间容纳所述培养容器;
[0017]所述螺母穿过所述支撑板并和所述支撑板螺纹连接,所述螺母的螺杆和所述抵压件固定连接,所述抵压件能够抵压所述培养容器的顶部。
[0018]根据本技术,所述安装架包括底板、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均固定在所述底板的顶部,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底板围合成所述凹槽。
[0019]根据本技术,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轴和伺服电机;
[0020]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板体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板体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和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一板体;
[0021]所述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动轴、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培养容器同步绕所述转动轴向前和向后转动。
[0022]根据本技术,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原点感应器和原点感应片,所述原点感应器固定在所述第二板体上,所述原点感应片固定在所述转动轴上;
[0023]所述原点感应片的周向侧壁设置缺口,所述原点感应片随所述转动轴和所述转动板同步转动时,所述原点感应器能够监测所述原点感应片上的缺口。
[0024]根据本技术,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器和所述转动轴连接,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和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第三板体连接。
[0025]根据本技术,所述伺服电机和人机屏幕通讯连接,所述人机屏幕能够控制所述伺服电机的转速。
[0026]根据本技术,所述转动板向前和向后转动的最大角度均为90
°

[0027]根据本技术,所述底板的前后两侧均设置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能够限定所述转动板向前和向后转动的角度。
[0028]根据本技术,所述振动板体和偏心凸轮固定连接,所述偏心凸轮和马达固定连接,所述马达驱动所述偏心凸轮带动所述振动板体振动。
[0029](三)有益效果
[003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中的装置本体能够为培养容器内承装的细胞和细菌提供适宜温度,且具有制冷和制热的功能。振动板体能够带动培养容器及其内部的细胞和细菌沿水平方向振动。通过增加转动组件,能够带动培养容器及其内部的细胞和细菌向前和向后转动。装置本体、振动板体和转动组件能够为细胞和细菌的培养提供不同的温度、水平振动和向前和向后转动的培养环境,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细胞和细菌的培养,尤其适用于需要在转动环境下培养的干细胞。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本技术的装置本体示意图;
[0032]图2为图1中的装置本体内部的示意图;
[0033]图3为图2中的转动组件的装配图;
[0034]图4为图3的主视图;
[0035]图5为图4的剖视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装置本体;11:箱门;111:百叶窗;12:氮气弹簧;13:滑轨;
[0038]2:振动板体;21:把手;
[0039]3:转动组件;31:安装架;311:凹槽;312:底板;313:第一板体;314:第二板体;315:第三板体;316:限位杆;32:转动板;331:转动轴;332:伺服电机;333:原点感应器;334:原点感应片;335:联转动轴器;336:转动轴承;341:支撑架;3411:支撑板;3412:支腿;342:螺母;343:抵压件;
[0040]4:培养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了更好的解释本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前”、“后”方位名词以图4中面对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的方向为参照。
[0042]参照图1

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用于培养细胞和细菌,且适用于培养细胞中的干细胞。
[0043]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振动板体2和转动组件3。装置本体1内的温度可调,振动板体2位于装置本体1的空腔内,振动板体2水平设置。转动组件3固定在振动板体2的顶部。转动组件3包括安装架31、转动板32和驱动组件。安装架31固定在振动板体2的顶部,安装架31的顶部设置凹槽311,转动板32位于凹槽311内,且转动板32和凹槽311转动连接,转动板32和驱动组件连接,转动板32能够可拆卸固定连接培养容器4,培养容器4能够承装细胞和细菌。驱动组件驱动转动板4相对安装架31转动,转动板4能够带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1)、振动板体(2)和转动组件(3),所述装置本体(1)内的温度可调,所述振动板体(2)位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空腔内,所述振动板体(2)水平设置,所述转动组件(3)固定在所述振动板体(2)的顶部,所述振动板体(2)能够带动所述转动组件(3)振动;所述转动组件(3)包括安装架(31)、转动板(32)和驱动组件;所述安装架(31)固定在所述振动板体(2)的顶部,所述安装架(31)的顶部设置凹槽(311),所述转动板(32)位于所述凹槽(311)内,且所述转动板(32)和所述凹槽(311)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32)和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转动板(32)能够可拆卸固定连接培养容器(4);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转动板(32)相对所述安装架(31)转动,所述转动板(32)能够带动所述培养容器(4)同步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支撑架(341)、螺母(342)和抵压件(343);所述支撑架(341)包括支撑板(3411)和两个支腿(3412),所述支撑板(3411)水平设置,两个所述支腿(3412)竖直设置且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板(3411)的底部;两个所述支腿(3412)的底部固定在所述转动板(32)的顶部,两个所述支腿(3412)和所述支撑板(3411)围合成的空间容纳所述培养容器(4);所述螺母(342)穿过所述支撑板(3411)并和所述支撑板(3411)螺纹连接,所述螺母(342)的螺杆和所述抵压件(343)固定连接,所述抵压件(343)能够抵压所述培养容器(4)的顶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31)包括底板(312)、第一板体(313)、第二板体(314)和第三板体(315),所述第一板体(313)、所述第二板体(314)和所述第三板体(315)均固定在所述底板(312)的顶部,所述第二板体(314)、所述第三板体(315)和所述底板(312)围合成所述凹槽(31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胞和细菌的培养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胜有项仁飞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赛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