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5583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51
本公开涉及一种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所述配电装置(100)包括:电池正极接口(1),用于与车辆的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正极连接;电池负极接口(2),用于与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负极连接;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和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分别与电池正极接口(1)连接,用于连接充电设备(202)的正极;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分别与电池负极接口(2)连接,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设备(202)的负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配电装置(100)能够同时接收两个充电设备输入的两路电流。两路充电电流在汇流前处于分流状态,减少了配电装置内部的线路损耗,降低了配电装置的发热量,延缓线路老化。延缓线路老化。延缓线路老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0001]本公开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如今,新能源车辆正在迅速发展,其中,电动车辆也在迅速发展当中。高压配电盒是电动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动车辆当中起到配电作用,能够简化整车系统架构配电的复杂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电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该配电装置能够降低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发热量。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配电装置,包括:
[0005]电池正极接口,用于与车辆的动力电池中被充电部分的正极连接;
[0006]电池负极接口,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中被充电部分的负极连接;
[0007]第一充电正极接口和第二充电正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电池正极接口连接,用于连接充电设备的正极;
[0008]第一充电负极接口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电池负极接口连接,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设备的负极。
[0009]可选地,所述动力电池包括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正极接口包括第一模组正极接口和第二模组正极接口,所述第一模组正极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的正极,所述第二模组正极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正极;
[0010]所述电池负极接口包括第一模组负极接口和第二模组负极接口,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的负极,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负极。
[0011]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所述第一充电正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正极节点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正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正极节点连接,所述第一充电负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三开关与负极节点连接,所述第二充电负极接口通过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负极节点连接,所述正极节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正极接口和所述第二充电正极接口连接,所述负极节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负极接口和所述第二充电负极接口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第一MSD和第二MSD,所述第一模组正极接口和所述第二模组正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MSD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SD的第二端与所述正极节点连接,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和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MSD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SD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节点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第一电流传感器和第二电流传感器,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一电流传感器与所述第二MSD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
通过所述第二电流传感器与所述第二MSD的第一端连接。
[0014]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正极接口、第一加热负极接口、第二加热正极接口、第二加热负极接口、第五开关、第六开关和第一熔断器,所述第一加热正极接口和所述第一加热负极接口分别用于连接第一加热器的正极和负极,所述第二加热正极接口和所述第二加热负极接口分别用于连接第二加热器的正极和负极;
[0015]所述第一加热正极接口和所述第二加热正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熔断器与所述正极节点连接,所述第一加热负极接口和所述第二加热负极接口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节点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电压转换正极接口、电压转换负极接口和第二熔断器,所述电压转换正极接口用于连接DC/DC变换器的正极,所述电压转换负极接口用于连接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极,所述电压转换正极接口通过所述第二熔断器与所述正极节点连接,所述电压转换负极接口与所述负极节点连接。
[0017]可选地,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主正回路接口和主负回路接口,所述主正回路接口和所述主负回路接口用于接入所述动力电池的供电主回路,所述主正回路接口与所述正极节点连接,所述主负回路接口与所述负极节点连接。
[0018]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配电装置。
[0019]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管理系统。
[00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配电装置能够同时接收两个充电设备输入的两路电流,两路电流在配电装置内部汇流后输出给动力电池。两路充电电流在汇流前处于分流状态,这样,减少了配电装置内部的线路损耗,使配电装置更加节能,并且,降低了配电装置的发热量,延缓线路老化。
[0021]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2]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3]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0024]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0025]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0026]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0027]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0028]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配电装置的框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00

配电装置,1

电池正极接口,2

电池负极接口,3

第一充电正极接口,4

第二充电正极接口,5

第一充电负极接口,6

第二充电负极接口,7

第一开关,8

第二开关,9

第三开关,10

第四开关,11

正极节点,12

负极节点,13

第一MSD,14

第二MSD,15

第一电流传感器,16

第二电流传感器,17

第一加热正极接口,18

第一加热负极接口,19

第二加热正极接口,20

第二加热负极接口,21

第五开关,22

第六开关,23

第一熔断器,24

电压转
换正极接口,25

电压转换负极接口,26

第二熔断器,27

主正回路接口,28

主负回路接口;
[0031]1a

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b

第二模组正极接口,2a

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b

第二模组负极接口,13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正极接口(1),用于与车辆的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正极连接;电池负极接口(2),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201)中被充电部分的负极连接;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和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分别与所述电池正极接口(1)连接,用于连接充电设备(202)的正极;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和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分别与所述电池负极接口(2)连接,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设备(202)的负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201)包括第一电池模组(2011)和第二电池模组(2012),所述电池正极接口(1)包括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a)和第二模组正极接口(1b),所述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a)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011)的正极,所述第二模组正极接口(1b)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模组(2012)的正极;所述电池负极接口(2)包括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和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2011)的负极,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模组(2012)的负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开关(7)、第二开关(8)、第三开关(9)和第四开关(10),所述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通过所述第一开关(7)与正极节点(11)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通过所述第二开关(8)与所述正极节点(11)连接,所述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通过所述第三开关(9)与负极节点(12)连接,所述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通过所述第四开关(10)与所述负极节点(12)连接,所述正极节点(11)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正极接口(3)和所述第二充电正极接口(4)连接,所述负极节点(12)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负极接口(5)和所述第二充电负极接口(6)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MSD(13)和第二MSD(14),所述第一模组正极接口(1a)和所述第二模组正极接口(1b)分别与所述第一MSD的第一端(13a)连接,所述第一MSD的第二端(13b)与所述正极节点(11)连接,所述第一模组负极接口(2a)和所述第二模组负极接口(2b)分别与所述第二MSD的第一端(14a)连接,所述第二MSD的第二端(14b)与所述负极节点(1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极品陈德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