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成形用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4646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冲压成形用模具,能够抑制最终成形品的帽形截面形状的回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冲压成形用模具1具有:上模2;冲头3,相对地进入到上模2的凹部5内而在与上模2之间形成帽型截面形状;及,下模4,配置在冲头3的外侧并与形成在凹部5外侧的平坦面6相对向;并且,下模4具有约束部7,所述约束部7在成形中途与坯料50的外侧端面抵接而约束该端面向外侧的移动,并且,冲头3具有:第一冲头10,所述第一冲头10具有的突出部13,在进入到凹部5时与介于上模2的凹部5与平坦面6之间的弯曲部12相对向;及,第二冲头11,在进入到凹部5时,设置成在与形成于上模2的凹部5的侧壁部14相对向的位置能够相对于第一冲头10相对移动。对移动。对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压成形用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冲压成形用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有一种技术,其利用冲压成形由板状的坯料得到帽型截面形状的最终成形品,所述成形品具有:顶面部;纵壁部,与该顶面部的两端相连;左右凸缘部,从该纵壁部的下端扩展;第一弯折部,介于顶面部与纵壁部之间;及,第二弯折部,介于前述纵壁部与前述凸缘部之间。在利用冲压成形得到这样的最终成形品时,希望极力抑制回弹。提出了如下技术:在坯料支架上设置约束部,所述约束部具有与帽型截面形状的左右凸缘部外侧端部抵接的抵接面,在对左右凸缘部施加面内压缩的状态下对坯料进行弯曲成形,从而抑制回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提出了如下技术:利用隔着弹性构件而设置在上模下部内侧的垫,从外部对帽型截面形状的纵壁部施加限制力,从而防止挫曲并且赋予压缩力,抑制回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3][先前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99700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

17242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8]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即使对帽型截面形状的左右凸缘部施加压缩,由于纵壁部在较早的时刻就被上模和浮动冲头夹持,因此难以对纵壁部施加充分的压缩。因此,抑制回弹的效果是有限的。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虽然利用垫来防止挫曲并且对帽形截面形状的纵壁部施加压缩,但由于在开始施加压缩后不久纵壁部的下方就被下模的R部和垫夹持,因此未必能够对纵壁部施加充分的压缩。因此,抑制回弹的效果是有限的。
[0009]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压成形用模具,对最终成形品的帽形截面形状的顶面部、纵壁部、凸缘部整体施加压缩,由此能够充分地抑制回弹。
[0010][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1](1)一种冲压成形用模具(例如,后述的冲压成形用模具1),其由坯料(例如,后述的坯料50)形成呈帽型截面形状的成形品,所述成形品具有:顶面部(例如,后述的顶面部31);纵壁部(例如,后述的纵壁部32),与前述顶面部的两端相连;凸缘部(例如,后述的凸缘部33),与前述纵壁部的两端相连;第一弯折部(例如,后述的第一弯折部34),介于前述顶面部与前述纵壁部之间;及,第二弯折部(例如,后述的第二弯折部35),介于前述纵壁部与前述凸缘部之间;并且,所述冲压成形用模具具有:上模(例如,后述的上模2);冲头(例如,后述的冲头3),相对地进入到前述上模的凹部(例如,后述的凹部5)内而在与前述上模之间形
成帽型截面形状;及,下模(例如,后述的下模4),配置在前述冲头的外侧并与形成在前述凹部外侧的平坦面(例如,后述的平坦面6)相对向;并且,前述下模具有约束部(例如,后述的约束部7),所述约束部在成形中途与前述坯料的外侧端面抵接而约束前述端面向外侧的移动,并且,前述冲头具有:第一冲头(例如,后述的第一冲头10),所述第一冲头具有的突出部(例如,后述的突出部13),在进入到前述凹部时与介于前述上模的前述凹部与前述平坦面之间的弯曲部(例如,后述的弯曲部12)相对向;及,第二冲头(例如,后述的第二冲头11),在进入到前述凹部时,设置成在与形成于前述上模的前述凹部的侧壁部(例如,后述的侧壁部14)相对向的位置能够相对于前述第一冲头相对移动。
[0012](2)根据上述(1)所述的冲压成形用模具,其中,前述上模具有上模垫(例如,后述的上模垫26),所述上模垫以从前述凹部的假想底面部(例如,后述的假想底面部27)进出的方式配置,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前述侧壁部相对移动,前述冲头能够相对于前述下模相对移动。
[0013](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冲压成形用模具,其中,具备:第一压力产生构件(例如,后述的第一气弹簧17),介于前述下模的底座(例如,后述的底座15)与前述第一冲头之间配置;及,第二压力产生构件(例如,后述的第二气弹簧18),介于前述第一冲头与前述第二冲头之间配置。
[0014](技术的效果)
[0015]在(1)的冲压成形用模具中,在第一冲头的突出部与上模的突出部的对向面即弯曲部之间的间隙使坯料产生弯曲,由此坯料的外侧端面容易与下模的约束部抵接。因此,能够对坯料的帽型截面形状的成为凸缘部的部位有效地施加压缩应力,同时,能够利用第二冲头对坯料的帽型截面形状的成为纵壁部的部位施加压缩应力。由此,能够对最终成形品的帽型截面形状的顶面部、左右纵壁部、左右凸缘部整体施加压缩,并能够充分地抑制回弹。
[0016]在(2)的冲压成形用模具中,能够在其他部分之前就先保持坯料的帽型截面形状的成为顶面部的部位。因此,在形成坯料的帽形截面形状的成为第一弯折部的部位时,不易产生工件的位置偏移。
[0017]在(3)的冲压成形用模具中,第一压力产生构件和第二压力产生构件以上述顺序串联配置在下模的底座与第一冲头之间及第一冲头与第二冲头之间,由此第一冲头和第二冲头能够以两个阶段依次对坯料施加按压作用。由此,能够对坯料的帽形截面形状的成为纵壁部的部位施加充分的压力。因此,能够对最终成形品的帽型截面形状的顶面部、左右纵壁部、左右凸缘部整体施加压缩,并能够充分地抑制回弹。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绘示作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冲压成形用模具的图。
[0019]图2A是绘示图1的冲压成形用模具处于第一阶段的状态的图。
[0020]图2B是绘示图1的冲压成形用模具处于第二阶段的状态的图。
[0021]图2C是绘示图1的冲压成形用模具处于第三阶段的状态的图。
[0022]图2D是绘示图1的冲压成形用模具处于第四阶段的状态的图。
[0023]图3是对图1的冲压成形用模具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0024]图4是绘示利用图1的冲压成形用模具成形的成形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6]图1是绘示作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冲压成形用模具1的图。冲压成形用模具1具有上模2、冲头3及下模4。上模2的与下方的冲头3的对向面侧呈凹部5。冲头3相对地进入到上模2的凹部5内,而在与上模2之间形成帽型截面形状。
[0027]下模4配置在冲头3的外侧,位于上模2的下方,并与形成在上模2的凹部5的外侧的平坦面6相对向。下模4具有约束部7,所述约束部7在成形中途与后述的坯料的外侧端面抵接而约束该端面向外侧的移动。约束部7呈以下形态,即作为台阶部9从下模4的与上模2的平坦面6的对向面8向上方突出。
[0028]冲头3构成为包括第一冲头10及第二冲头11。第一冲头10具有突出部13,所述突出部13在第一冲头10进入到上模2的凹部5时,与介于上模2的凹部5与平坦面6之间的弯曲部12相对向。第二冲头11在进入到上模2的凹部5时,设置成在与形成于上模2的凹部5的侧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成形用模具,其用于由坯料形成呈帽型截面形状的成形品,所述成形品具有:顶面部;纵壁部,与前述顶面部的两端相连;凸缘部,与前述纵壁部的两端相连;第一弯折部,介于前述顶面部与前述纵壁部之间;及,第二弯折部,介于前述纵壁部与前述凸缘部之间;并且,所述冲压成形用模具具有:上模;冲头,相对地进入到前述上模的凹部内而在与前述上模之间形成帽型截面形状;及,下模,配置在前述冲头的外侧并与形成在前述凹部外侧的平坦面相对向;并且,其特征是,前述下模具有约束部,所述约束部在成形中途与前述坯料的外侧端面抵接而约束前述端面向外侧的移动,并且,前述冲头具有:第一冲头,所述第一冲头具有的突出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屋诚田尾宣铃木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