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与减速器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4517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一种传动结构,具体是涉及到一种电机与减速器的连接结构,包括电机转轴、减速器输入轴和同轴设置于电机转轴、减速器输入轴之间的配合件,还包括绕配合件轴线设置在配合件外周的柔性齿牙,电机转轴端部一体设置有齿牙一,减速器输入轴端部一体设置有齿牙二,齿牙一与齿牙二交错设置,且齿牙一、齿牙二与柔性齿牙对应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柔性齿牙可吸收来自于动力源的扭矩波动,起到缓冲的效果,降低噪音,同时减少因扭矩传递而带来的振动,提高了动力传递的稳定性及整体可靠性,减少连接处的磨损,延长两轴的使用寿命,无需额外设置联轴器连接两轴,可有效缩短连接结构的轴向长度,径向尺寸和重量也可以做得更小。径向尺寸和重量也可以做得更小。径向尺寸和重量也可以做得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与减速器的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一种传动结构,具体是涉及到一种电机与减速器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采用电机和减速器的动力传递结构中,电机和减速器的连接方式大多采用花键连接,或者采用一体式连接方式。花键连接是指电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分别采用内花键或外花键并配套使用,但此种连接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此种连接方式无阻尼特性,无法有效过滤电机的转矩波动对噪音和震动的影响,造成较差的噪音表现,并且连接处容易造成磨损,影响动力传递的。一体式连接方式不仅无法有效过滤电机的转矩波动,并且电机轴容易受到来自于减速器输入齿轮啮合的径向力和轴向力,不利于电机轴承的寿命,降低了整体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噪音、提高了传动稳定性及可靠性的电机与减速器的连接结构。
[0004]本技术的内容包括电机转轴、减速器输入轴和同轴设置于电机转轴、减速器输入轴之间的配合件,还包括绕配合件轴线设置在配合件外周的柔性齿牙,所述电机转轴端部一体设置有齿牙一,所述减速器输入轴端部一体设置有齿牙二,齿牙一与齿牙二交错设置,且齿牙一、齿牙二与柔性齿牙对应啮合。
[0005]更进一步的,所述齿牙一背离电机转轴轴线的一面到电机转轴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电机转轴的半径,所述齿牙二背离减速器输入轴的一面到减速器输入轴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减速器输入轴的半径。
[0006]更进一步的,所述齿牙一与齿牙二的数量均为质数。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齿牙一与齿牙二的数量相同。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齿牙一和齿牙二的齿面与柔性齿牙的齿面贴合。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柔性齿牙的齿面为弧面。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柔性齿牙的齿廓为渐开线齿廓。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配合件为柔性材质。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柔性齿牙与配合件一体设置。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配合件中部开设有孔。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改善了动力传递路径上的震动和噪音表现,柔性齿牙可吸收来自于动力源的扭矩波动,起到缓冲的效果,降低噪音,同时减少因扭矩传递而带来的振动,提高了动力传递的稳定性及整体可靠性,且本技术可减少电机转轴与减速机输入轴连接处的磨损,延长两轴的使用寿命。无需额外设置联轴器连接两轴,可有效缩短连接结构的轴向长度,同时电机转轴和减速器输入轴上无需预留安装联轴器配件的空间,径向尺寸也可以做得更小。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电机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减速器输入轴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中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中齿牙一、齿牙二与柔性齿牙啮合状态下的纵剖示意图。
[0021]在图中,1

电机转轴;11

齿牙一;2

减速器输入轴;21

齿牙二;3

配合件;31

柔性齿牙;32

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附图1

6所示,本技术包括电机转轴1、减速器输入轴2和配合件3,所述配合件3设置在电机转轴1与减速器输入轴2之间,且配合件3与电机转轴1、减速器输入轴2同轴设置,即三者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本技术中,所述配合件3的纵截面可以为正多边形、圆形、环形或其他轴对称图形。所述配合件3的外周上设置有柔性齿牙31,所述柔性齿牙31绕配合件3的轴线设置。所述电机转轴1朝向减速器输入轴2的一端设置有齿牙一11,齿牙一11朝背离电机转轴1的方向延伸设置,且齿牙一11与电机转轴1为一体式设计。所述减速器输入轴2朝向电机转轴1的一端设置有齿牙二21,齿牙二21朝背离减速器输入轴2的方向延伸设置,且齿牙二21与减速器输入轴2为一体式设计。在本技术装配连接时,如图6所示,所述齿牙一11与齿牙二21交错设置,且齿牙一11、齿牙二21与柔性齿牙31对应啮合。
[0023]本技术提供电机与减速器的连接结构,通过在电机转轴1和减速器输入轴2上分别一体化设置齿牙一11和齿牙二21,并在电机转轴1与减速器输入轴2之间设置配合件3,使齿牙一和齿牙二21与配合件3上的柔性齿牙31交错啮合,形成柔性连接结构,在传递扭矩时,电机转轴1通过柔性齿牙31将扭矩传递减速器输入轴2,改善了动力传递路径上的震动和噪音表现,柔性齿牙31可吸收来自于动力源的扭矩波动,起到缓冲的效果,降低噪音,同时减少因扭矩传递而带来的振动,提高了动力传递的稳定性及整体可靠性,且本技术可减少电机转轴1与减速机输入轴2连接处的磨损,延长两轴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将齿牙一11和齿牙二21分别一体化设置在电机转轴1和减速器输入轴2上,无需额外设置联轴器连接两轴,可有效缩短连接结构的轴向长度,同时电机转轴1和减速器输入轴2上无需预留安装联轴器配件的空间,径向尺寸也可以做得更小,利于汽车的轻量化设计。
[0024]如图1

4所示,所述齿牙一11背离电机转轴1轴线的一面到电机转轴1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电机转轴1的半径,所述齿牙二21背离减速器输入轴2的一面到减速器输入轴2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减速器输入轴2的半径。以保障两轴齿牙处区域的整体径向尺寸不大于两轴本体的径向尺寸。
[0025]在本技术中,优选所述齿牙一11与齿牙二21的数量均为质数,公约数少,利于传动。为了保障齿牙一11、齿牙二21和柔性齿牙31的有效啮合,所述齿牙一11与齿牙二21的数量相同。优选齿牙一11与齿牙二21的数量均为5。
[0026]如图6所示,齿牙一11、齿牙二21的齿面与柔性齿牙31的齿面相同,相互啮合时,所述齿牙一11和齿牙二21的齿面与柔性齿牙31的齿面贴合,即齿牙一11和齿牙二21与柔性齿
牙31为面接触,在动力传递时为通过面传递,保障扭矩的有效传递及扭矩传递时的稳定性。
[0027]优选所述柔性齿牙31的齿面为弧面,可起到电机转轴1、减速器输入轴2和配合件3同轴布置时的定心作用,使其运转同心度更好。优选所述柔性齿牙31的齿廓为渐开线齿廓,即柔性齿牙31的齿面为渐开线齿面,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可以有效补偿驱动端和被驱动端的同轴度和角度误差,转动更平稳。
[002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配合件3的材质为刚性材质,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式中,所述配合件3为柔性材质,配合件3和柔性齿牙31共同组成柔性齿轮件,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柔性齿牙31与配合件3一体设置,加工起来更加方便,且对扭矩冲击波的吸收效果更好,使用起来稳定性更高。其中,所述配合件3中部开设有孔32,可提高配合件3的剪切变形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与减速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包括电机转轴(1)、减速器输入轴(2)和同轴设置于电机转轴(1)、减速器输入轴(2)之间的配合件(3),还包括绕配合件(3)轴线设置在配合件(3)外周的柔性齿牙(31),所述电机转轴(1)端部一体设置有齿牙一(11),所述减速器输入轴(2)端部一体设置有齿牙二(21),齿牙一(11)与齿牙二(21)交错设置,且齿牙一(11)、齿牙二(21)与柔性齿牙(31)对应啮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与减速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齿牙一(11)背离电机转轴(1)轴线的一面到电机转轴(1)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电机转轴(1)的半径,所述齿牙二(21)背离减速器输入轴(2)的一面到减速器输入轴(2)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减速器输入轴(2)的半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与减速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齿牙一(11)与齿牙二(21)的数量均为质数。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占华龙鲁方俊吴桂义陈刚胡腾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中车浩夫尔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