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27382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化学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冷凝管组件,该冷凝管组件包括:外管和设置在外管中的多个彼此间隔的内管,外管和内管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空间,外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冷却剂进口和冷却剂出口,外管的两端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内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进料口和出料口。在本方案中,直型冷凝管的内管由原来的单根玻璃内管,变为多根玻璃内管,可以增加玻璃内管与冷凝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直型冷凝管的冷凝效果。冷凝管的冷凝效果。冷凝管的冷凝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凝管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化学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冷凝管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冷凝管利用热交换原理使冷凝性气体冷却凝结为液体的一种玻璃仪器,通常由一里一外两条玻璃管组成,一根空气冷凝管作为内芯,在其外面焊有一较粗的外套管,在外套管的两端各焊接一个小嘴是用以连接冷凝水的进出口,其中下嘴用以连接冷却水源,上嘴用以作冷却水的出口。目前,根据内芯管的形状,冷凝管包括直形、球形和蛇形三种,现有的直型冷凝管的气流通过性较好,但是其冷凝效果差。另外,根据国家标准提供的直型冷凝管形式下,使用该形式的冷凝管,不可避免的在内芯管于外管接触部位产生部分冷凝的液体,在拆卸装置时可能将这部分冷凝的液体及倒入样品中,导致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直型冷凝管冷凝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冷凝管组件,该冷凝管组件具有提高直型冷凝管冷凝效果的作用。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凝管组件,该冷凝管组件包括:外管和设置在所述外管中的多个彼此间隔的内管,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空间,所述外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冷却剂进口和冷却剂出口,所述外管的两端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内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
[00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料口设置有进料口隔板,所述内管靠近所述进料口的一端穿过所述进料口隔板。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料口设置有出料口隔板,所述内管靠近所述出料口的一端穿过所述出料口隔板。<br/>[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料口连接有进料管,所述出料口连接有出料管。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料管连接有进料连接管,所述进料连接管的外周面或内周面为磨砂面。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料管连接有出料连接管,所述出料连接管的外周面或内周面为磨砂面。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外管中心轴线处的一个所述内管和围绕该所述外管中心轴线周向布置的多个所述内管。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剂进口和所述冷却剂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外管的两端。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剂进口和所述冷却剂出口分别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管的两端分别形成为渐缩状。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直型冷凝管的内管由原来的单根玻璃内管,变为多根玻璃内
管,可以增加玻璃内管与冷凝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直型冷凝管的冷凝效果。
附图说明
[0015]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冷凝管组件的立体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1ꢀꢀꢀꢀꢀꢀꢀꢀꢀ
进料连接管
ꢀꢀꢀꢀꢀꢀꢀꢀꢀꢀꢀꢀ2ꢀꢀꢀꢀꢀꢀꢀꢀꢀ
进料口隔板
[0019]3ꢀꢀꢀꢀꢀꢀꢀꢀꢀ
冷却剂出口
ꢀꢀꢀꢀꢀꢀꢀꢀꢀꢀꢀꢀ4ꢀꢀꢀꢀꢀꢀꢀꢀꢀ
内管
[0020]5ꢀꢀꢀꢀꢀꢀꢀꢀꢀ
外管
ꢀꢀꢀꢀꢀꢀꢀꢀꢀꢀꢀꢀꢀꢀꢀꢀꢀꢀ6ꢀꢀꢀꢀꢀꢀꢀꢀꢀ
冷却剂进口
[0021]7ꢀꢀꢀꢀꢀꢀꢀꢀꢀ
出料口隔板
ꢀꢀꢀꢀꢀꢀꢀꢀꢀꢀꢀꢀ8ꢀꢀꢀꢀꢀꢀꢀꢀꢀ
出料连接管
[0022]9ꢀꢀꢀꢀꢀꢀꢀꢀꢀ
进料口
ꢀꢀꢀꢀꢀꢀꢀꢀꢀꢀꢀꢀꢀꢀꢀꢀ
10
ꢀꢀꢀꢀꢀꢀꢀꢀ
出料口
[0023]11
ꢀꢀꢀꢀꢀꢀꢀꢀ
进料管
ꢀꢀꢀꢀꢀꢀꢀꢀꢀꢀꢀꢀꢀꢀꢀꢀ
12
ꢀꢀꢀꢀꢀꢀꢀꢀ
出料管
[0024]13
ꢀꢀꢀꢀꢀꢀꢀꢀ
进水管
ꢀꢀꢀꢀꢀꢀꢀꢀꢀꢀꢀꢀꢀꢀꢀꢀ
14
ꢀꢀꢀꢀꢀꢀꢀꢀ
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6]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技术的冷凝管组件。
[0027]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直型冷凝管冷凝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凝管组件。如图1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冷凝管组件包括:外管5和设置在外管5中的多个彼此间隔的内管4,外管5和内管4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空间,外管5的管壁上设置有冷却剂进口6和冷却剂出口3,外管5的两端设置有进料口9和出料口10,内管4的两端分别连通于进料口9和出料口10。
[0028]其中,外管5和内管4可以为圆柱体或长方体,内管4管身位于外管5中且不与外管5管壁接触。
[0029]内管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各自管身不可以有接触,内管4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会增加生产本技术的工艺难度,过少会无法有效提高冷凝效率。例如,如图1所示,当每根内管4的内径设置为原本单根内管内径的2/9时,在外管5内设置9根内管4,此时可以提高有效接触面积至原来的2倍,从而提高了冷凝管的冷凝效果。
[0030]外管5的管壁上设置有冷却剂进口6和冷却剂出口3,冷却剂进口6和冷却剂出口3用于排进和排出冷却剂,冷却剂可以为水或空气等,冷却剂在外管5和内管4之间形成的冷却介质空间内流动。当外管5处于使用状态时,冷却剂进口6均设置在外管5下方,冷却剂出口3均设置在外管5上方。此处,“下方”指外管5处于较低位置的一端,“上方”指外管5处于较高位置的一端。
[0031]外管5的两端设置有进料口9和出料口10,内管4的两端分别连通于进料口9和出料口10,待冷凝气体从进料口9进入内管4,经过冷却凝结为液体从出料口10排出。冷却剂出口3设置在靠近进料口9处,冷却剂进口6设置在靠近出料口10处。
[0032]待冷凝气体流经内管4管道时与处在外管5内冷却介质空间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
作用变为冷凝液体,进行热交换作用的接触面积越大,冷凝效果越好,在本方案中,将现有技术方案中的单根内管替换为多根内管4,可以有效增加内管与冷却剂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冷凝管的冷凝效果。
[0033]进一步地,进料口9设置有进料口隔板2,内管4靠近进料口9的一端穿过进料口隔板2。进料口隔板2用于将从进料口9流入内管4的待冷凝气体与外管5中冷却介质空间的冷却剂隔离开,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待冷凝气体混入冷却剂中,影响冷凝效果。
[0034]进一步地,出料口10设置有出料口隔板7,内管4靠近出料口10的一端穿过出料口隔板7。出料口隔板7用于将从出料口10流出内管4的冷凝液体与外管5中冷却介质空间的冷却剂隔离开,起到密封作用,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组件包括:外管(5)和设置在所述外管(5)中的多个彼此间隔的内管(4),所述外管(5)和所述内管(4)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空间,所述外管(5)的管壁上设置有冷却剂进口(6)和冷却剂出口(3),所述外管(5)的两端设置有进料口(9)和出料口(10),所述内管(4)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料口(9)和所述出料口(10),所述进料口(9)设置有进料口隔板(2),所述内管(4)靠近所述进料口(9)的一端穿过所述进料口隔板(2),所述出料口(10)设置有出料口隔板(7),所述内管(4)靠近所述出料口(10)的一端穿过所述出料口隔板(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9)连接有进料管(11),所述出料口(10)连接有出料管(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馥源韩永康岑胜利刘丹蒲祖杨杨小芳杨玲李涛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洪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