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GGNMOS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2551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GGNMOS结构,包括P型衬底,P型衬底中形成有N+有源区;位于N+有源区中的梳齿状的源极区和漏极区;位于P型衬底上表面且设置于源极区和漏极区之间的栅极结构;位于P型衬底中在栅极结构两侧的轻掺杂漏区;覆盖部分栅极结构和漏极区的SAB硅化层;形成于漏极区中的P型离子注入区,P型离子注入区与漏极区之间设有隔离结构;以及位于N+有源区外围的P+保护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GGNMOS结构的漏极区中形成P型离子注入区,并与最中间的源极区短接,使得当ESD电压促使中间叉指GGNMOS导通时,大量的ESD电流进入最中间的源极区进而通过金属连线、漏极区的P型离子注入区注入到衬底,降低了其他叉指GGNMOS的导通电压,使导通均匀,提高了GGNMOS结构的ESD防护能力。高了GGNMOS结构的ESD防护能力。高了GGNMOS结构的ESD防护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GGNMOS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GGNMOS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s,IC)中,静电放电(Electro static discharge,ESD)对芯片的可靠性影响不容忽视,尤其在深亚微米、纳米技术普遍应用的当今,外部环境、人体、机械、辐射场等静电放电对IC芯片破坏性的影响更加显著。业界在IC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对ESD的防护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通常,芯片上的ESD保护器件的设计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ESD保护器件要能够泄放大电流;二是ESD保护器件要能在芯片受到ESD冲击时将芯片引脚端电压箝制在安全的低电压水平。而基于上述设计考虑,用作ESD保护的器件主要有二极管、GGNMOS(Gate Ground NMOS,即栅接地的NMOS)、可控硅(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等。其中GGNMOS对CMOS工艺制程的兼容性、快速的开关响应与低导通电阻等先天优势,成为CMOS工艺制程中最常选作为ESD防护器件的器件之一,其主要采用其寄生的横向NPN(源极

p型衬底

漏极)三极管工作来泄放ESD大电流,该寄生三极管的开启电压取决于该寄生的横向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反向PN结的雪崩击穿电压,即GGNMOS的漏极(Drain)与其衬底中的P阱(P

well)之间的雪崩击穿电压。在选用GGNMOS作为ESD保护器件时需要设计的宽度很大,以保证能通过足够的泄放电流,而由于版图的局限和电流均匀性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常常把GGNMOS结构设计成叉指(multi

finger)结构,相当于多个N型MOS结构的指条并联。
[0003]图1显示为现有的一种GGNMOS结构的版图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P型衬底(P

well)、栅极(Gate)、SAB层、P+保护环、STI(浅槽隔离)、NLDD(N+轻掺杂漏区)、源极区(SN+)和漏极区(DN+),源极区上形成源极S,漏极区上形成漏极D,且每对源极S和漏极D之间形成的NPN结称为指(finger),图中||为多个重复单元的意思,在所述P型衬底中形成有多个NMOS管,各个NMOS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通过接触孔及金属互连结构(未图示)进行相对应的连接,分别连接至接地端或者静电端等。该GGNMOS结构用于ESD保护时,其各个源极S和栅极接地,P+保护环也接地,漏极D连接静电端,且每对源极S和漏极D及其下方的P型衬底形成一个寄生NPN管。
[0004]从图1中可以看出,相邻NMOS管共用一个漏极,且相邻两个NMOS管距离P+保护环的距离不同,因此相邻的寄生NPN管的基极与P+保护环之间的P型衬底内阻R

sub也不相同,因此这种多叉指的GGNMOS结构,由于其中间的叉指的体电阻最大,先于其他叉指开启,且各个叉指不能均匀开启,这样造成整体电路的静电防护能力的下降,而且这种GGNMOS结构的NMOS的漏端与P

well之间的击穿电压相对较高,不利于ESD保护。以图1为例,Rsub1>Rsub2>Rsub3>Rsub4,因而中间寄生NPN到四周的NPN会随着ESD电压增加而依次导通,在多叉指GGNMOS器件中,就存在中间GGNMOS(寄生NPN)达到电流极限烧毁而四周的GGNMOS器件未导通的情况,限制了GGNMOS本身的ESD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GGNMOS结构,用以解决现有GGNMOS结构存在导通不均匀的问题,提升GGNMOS结构的ESD性能。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GGNMOS结构,所述GGNMOS结构为多叉指并联版图结构,包括:
[0007]P型衬底,所述P型衬底中形成有N+有源区;
[0008]位于所述N+有源区中的梳齿状的源极区和漏极区、位于所述P型衬底上表面且设置于所述源极区和漏极区之间的栅极结构、位于所述P型衬底中在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轻掺杂漏区、覆盖部分所述栅极结构和所述漏极区的SAB硅化层;
[0009]形成于所述漏极区中的P型离子注入区,所述P型离子注入区与所述漏极区之间设有隔离结构;以及
[0010]位于所述N+有源区外围的P+保护环。
[0011]优选地,所述P型离子注入区处于所述漏极区的中间位置。
[0012]优选地,所述P型离子注入区的上表面与漏极区的上表面齐平。
[0013]优选地,所述P型离子注入区的深度与所述漏极区的深度相同。
[0014]优选地,所述栅极结构、所述源极区和所述P+保护环均接地,所述漏极区接静电端。
[0015]优选地,所述P型离子注入区与位于中心区域的所述源极区端短接。
[0016]优选地,所述隔离结构为STI结构。
[0017]优选地,所述隔离结构的深度大于所述漏极区的深度。
[0018]优选地,所述P+保护环通过隔离结构与邻近的所述源极区进行隔离。
[0019]优选地,所述源极区、漏极区均呈条形。
[0020]本专利技术的GGNMOS结构,在现有GGNMOS结构的基础上,在所有叉指GGNMOS的漏极区插入P型离子注入区,使其与最中间的源极区短接,使得当ESD电压促使中间叉指GGNMOS导通时,大量的ESD电流进入最中间的源极区进而通过金属连线、漏极区的P型离子注入区注入到P型衬底,降低了其他叉指GGNMOS的导通电压,使各个叉指能均匀开启,避免了中间GGNMOS达到电流极限烧毁而四周的GGNMOS未导通情况的发生,提升了GGNMOS结构的ESD性能。
附图说明
[0021]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0022]图1显示为现有的一种GGNMOS结构的版图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GGNMOS结构的版图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显示为图2对应结构的俯视图;
[0025]图4显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GGNMOS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专利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
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专利技术。为了避免混淆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0027]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0028]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GGNMOS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GGNMOS结构为多叉指并联版图结构,包括:P型衬底,所述P型衬底中形成有N+有源区;位于所述N+有源区中的梳齿状的源极区和漏极区、位于所述P型衬底上表面且设置于所述源极区和漏极区之间的栅极结构、位于所述P型衬底中在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轻掺杂漏区、覆盖部分所述栅极结构和所述漏极区的SAB硅化层;形成于所述漏极区中的P型离子注入区,所述P型离子注入区与所述漏极区之间设有隔离结构;以及位于所述N+有源区外围的P+保护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GNMOS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离子注入区处于所述漏极区的中间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GNMOS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离子注入区的上表面与漏极区的上表面齐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炜盛
申请(专利权)人:华虹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