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片三维集成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单片三维集成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过去50年中,集成电路(IC)的性能获得了快速提升,主要是借助于IC中器件的尺寸不断缩小和密度提升。但随着短沟道效应等现象的逐渐明显,以及材料本征特性和工艺的限制等因素,半导体结构中晶体管的进一步尺寸缩小变得日益困难,使得半导体结构性能提升进度变缓。
[0003]三维(3D)集成是进一步集成度提升的一个途径,通过堆叠硅片或管芯并使用例如硅通孔(TSV)或铜
‑
铜连接将它们垂直互连来制造。但目前主流的三维集成技术,如TSV等,受限于互连线或硅通孔尺寸,使得集成度提升受限,从而限制了半导体结构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另外,硅基芯片不能实现单片三维集成,原因是单晶硅没有自底向上集成的工艺方法,只能采用键合的方式,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半导体结构集成度的提高。
[0004]因此,如何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和集成度,以使得半导体结构能够在集成电路上进行兼容制备,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片三维集成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互补型场效应晶体管单元;所述互补型场效应晶体管单元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晶体管、位于所述第一晶体管上方的第二晶体管、以及第一互连结构和第二互连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包括第一源极、第一漏极、P型半导体层和第一栅极,所述第一源极和所述第一漏极位于所述P型半导体层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源极和所述第一漏极均与所述P型半导体层接触连接,所述第一栅极沿第二方向位于所述P型半导体层上方,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衬底的顶面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衬底的顶面垂直;所述第二晶体管包括第二源极、第二漏极、N型半导体层和第二栅极,所述第二源极和所述第二漏极位于所述N型半导体层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二源极和所述第二漏极均与所述N型半导体层接触连接,所述第二栅极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N型半导体层下方;所述第一互连结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栅极、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栅极;所述第二互连结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漏极、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漏极;所述P型半导体层的材料为低温多晶硅材料,且所述P型半导体层的电子迁移率大于50cm2/V
·
s;所述N型半导体层的材料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且所述N型半导体层的电子迁移率大于20cm2/V
·
s,所述第二晶体管中的所述N型半导体层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片三维集成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补型场效应晶体管单元还包括: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衬底的顶面上且覆盖所述第一源极、所述第一漏极和所述P型半导体层,所述第一栅极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表面;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表面且覆盖所述第一栅极;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方且覆盖所述第二栅极,所述第二源极和所述第二漏极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片三维集成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补型场效应晶体管单元还包括:第一源极极板,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且与所述第一源极电连接;第一漏极极板,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且与所述第一漏极电连接;第一栅极极板,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且与所述第一栅极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片三维集成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补型场效应晶体管单元还包括:第四绝缘层,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伟,司梦维,郭小军,王子恒,林志予,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