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21498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11
一种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其中微流控制备方法的步骤如下:步骤(1)、分别制备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步骤(2)、将步骤(1)的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分别注入微流控芯片对应管道口,在芯片管道末端施加紫外光,得到自组装多肽微球;所述水相溶液含有自组装多肽、光交联水凝胶和光引发剂;所述油相溶液含有司班80和矿物油。该微流控制备方法能长时间及稳定地制备出自组装多肽微球,得到形状均一的微球。该自组装多肽微球具备自组装特性,能够在微流控芯片中自组装形成微球,而且能够实现治疗功能性药物长效缓释。疗功能性药物长效缓释。疗功能性药物长效缓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材料
,特别涉及一种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自组装多肽是一种亲水和疏水氨基酸交替出现的短肽片段,目前常作为功能性药物递送材料。自组装多肽可以在pH值接近其等电点的电解质溶液中迅速自发形成交联的纳米纤维,然后转化为三维纤维网络水凝胶。基于这一特点,将酶解底物序列,肿瘤靶向序列插入自组装多肽序列中即可形成一种具备酶反应性,肿瘤靶向性的控释材料。在载药材料的给药形式上,相对于散装凝胶或支架需要手术植入,可注射的微球更为方便且微创。而目前微球的制备方法上,传统的乳剂化学交联法固化微球存在结块和尺寸不均匀的缺陷,而且容易造成生物活性功能性药物的失活。
[0003]微流控技术可以便捷控制微米级液滴生成,是一种高效制备均一尺寸的水凝胶微球的有效方法。将可编辑的自组装多肽与微流控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形成智能功能性药物递送平台。然而,自组装多肽的自发交联决定了它不能利用微流控技术长期制备微球。因为它交联成凝胶后,会阻塞微流控通道,且很难长时间保持微球的形状。
[0004]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该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能长时间及稳定地制备出自组装多肽微球,得到形状均一的微球。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0007]提供一种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0008]步骤(1)、分别制备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
[0009]步骤(2)、将步骤(1)的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分别注入微流控芯片对应管道口,在芯片管道末端施加紫外光,得到自组装多肽微球。
[0010]所述水相溶液含有自组装多肽、光交联水凝胶、光引发剂和功能性药物。
[0011]所述油相溶液含有司班80和矿物油。
[0012]优选的,上述水相溶液的制备步骤包括如下:
[0013]步骤A1、将自组装多肽、光交联水凝胶和光引发剂,分别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得到成胶前体水溶液;
[0014]步骤A2、将功能性药物与成胶前体水溶液混合,过滤,静置后得到水相溶液。
[0015]优选的,上述油相溶液的制备为将司班80加入到矿物油中混合,静置得到油相溶液。
[0016]优选的,上述步骤(2)具体为将步骤(1)的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分别注入微流控芯片对应管道口,在芯片管道末端施加紫外光,调节水相溶液相对压力和油相溶液相对压力,然后通过气压的将水相溶液和油溶液相一起挤入微流控芯片的孔道,汇聚后形成“油包水”结构,得到自组装多肽微球。
[0017]优选的,上述步骤A1具体为将自组装多肽、光交联水凝胶和光引发剂,分别加入预热至50℃~70℃去离子水中,搅拌10min~50min,得到成胶前体水溶液。
[0018]优选的,上述步骤A2具体为将功能性药物与成胶前体水溶液混合,通过滤膜过滤,静置1h~2h,得到水相溶液。
[0019]优选的,上述油相溶液的制备为将司班80加入到矿物油中混合,静置0.5h~2h得到油相溶液。
[0020]在所述成胶前体水溶液中,自组装多肽、光交联水凝胶、光引发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25~2.00:5.00~20.00:0.10~0.30。
[0021]所述功能性药物在所述成胶前体水溶液中的浓度为20mg/ml~500mg/ml。
[0022]在所述油相溶液中,司班80和矿物油的体积比为1~2:8~10。
[0023]优选的,上述水相溶液与油相溶液相对压力值比20~100:70~140。
[0024]优选的,上述滤膜为0.22μm滤膜。
[0025]优选的,上述微流控芯片为流动聚焦管道微流控芯片。
[0026]优选的,上述自组装多肽为基质金属蛋白酶1敏感型自组装多肽、自组装KLDL

12肽、自组装RADA

16肽、自组装IEIK

13肽、自组装KLDL

12肽衍生物、自组装RADA

16肽衍生物或者自组装IEIK

13肽衍生物中至少一种。
[0027]优选的,上述光交联水凝胶为甲基丙烯酸酰化明胶冻干粉、甲基丙烯酰化透明质酸冻干粉、甲基丙烯酰化丝素蛋白冻干粉、甲基丙烯酰化硫酸软骨素冻干粉、甲基丙烯酰化丝胶蛋白冻干粉或者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冻干粉中至少一种。
[0028]优选的,上述功能性药物为外泌体、载药脂质体或者高分子功能性药物中至少一种。
[0029]优选的,上述光引发剂为LAP光引发剂。
[0030]优选的,上述自组装多肽微球的直径为50μm~200μm。
[0031]一种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其中微流控制备方法的步骤如下:步骤(1)、分别制备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步骤(2)、将步骤(1)的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分别注入微流控芯片对应管道口,在芯片管道末端施加紫外光,得到自组装多肽微球;所述水相溶液含有自组装多肽、光交联水凝胶和光引发剂;所述油相溶液含有司班80和矿物油。该微流控制备方法能长时间及稳定地制备出自组装多肽微球,得到形状均一的微球。该自组装多肽微球具备自组装特性,能够在微流控芯片中自组装形成微球,而且能够实现治疗功能性药物长效缓释。
附图说明
[0032]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制备图。
[0034]图2为自组装多肽的成胶点曲线。
[0035]图3为自组装多肽的剪切变稀曲线。
[0036]图4为实施例4

9自组装多肽微球粒径分布图。
[0037]图5为实施例4的自组装多肽微球的扫描电镜图。
[0038]图6为实施例4的自组装多肽微球流变学特征曲线图。
[0039]图7为实施例4自组装多肽微球的体外释放图片。
[0040]图8为应用实施例4自组装多肽微球的成熟成骨细胞的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41]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42]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原料、试剂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自常规生化试剂商店或药品经营企业购买得到。其中,本专利技术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敏感型自组装多肽、RADA

16肽、RADA

12肽、KLDL

12肽衍生物、IEIK

13肽衍生物购自上海波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质金属蛋白酶1(简称MMP1酶)购自Sigma公司。司班80和矿物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步骤(1)、分别制备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步骤(2)、将步骤(1)的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分别注入微流控芯片对应管道口,在芯片管道末端施加紫外光,得到自组装多肽微球;所述水相溶液含有自组装多肽、光交联水凝胶、光引发剂和功能性药物;所述油相溶液含有司班80和矿物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相溶液的制备步骤包括如下:步骤A1、将自组装多肽、光交联水凝胶和光引发剂,分别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得到成胶前体水溶液;步骤A2、将功能性药物与成胶前体水溶液混合,过滤,静置后得到水相溶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溶液的制备为将司班80加入到矿物油中混合,静置得到油相溶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将步骤(1)的水相溶液和油相溶液分别注入微流控芯片对应管道口,在芯片管道末端施加紫外光,调节水相溶液相对压力和油相溶液相对压力,然后通过气压的将水相溶液和油溶液相一起挤入微流控芯片的孔道,汇聚后形成“油包水”结构,得到自组装多肽微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1具体为将自组装多肽、光交联水凝胶和光引发剂,分别加入预热至50℃~70℃去离子水中,搅拌10min~50min,得到成胶前体水溶液;所述步骤A2具体为将功能性药物与成胶前体水溶液混合,通过滤膜过滤,静置1h~2h,得到水相溶液。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组装多肽微球的微流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溶液的制备为将司班80加入到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华吴耀彬郑蔚晗利时雨李梓岳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