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8367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电机齿轮、传动齿轮、主齿轮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电机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电机齿轮、所述传动齿轮、所述主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依次啮合;所述电机齿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第一平面上;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齿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第二平面上;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形成一角度;所述壳体上具有输入电源接口,所述输入电源接口位于该所述角度处。本发明专利技术含低成本的减速结构,且满足较小的空间布局。且满足较小的空间布局。且满足较小的空间布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动部件的
,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
的不断发展,电子驻车制动器(EPB)已经逐渐取代集成式机械制动器(IPB),广泛应用于各类车型。EPB与IPB的制动原理相似:均为顶出摩擦片与制动盘摩擦来形成制动力。不同点在于驻车时,IPB通过拉机械手刹顶出摩擦片,获得持续的制动力;而EPB通过集成在制动器上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来维持制动力。
[0003]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大多以电机为动力源,通过减速系统提高输出扭矩。目前市场上成熟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减速系统有三类:
[0004]1、例如专利CN110107624A采用皮带轮传动,辅以行星减速轮放大输出扭矩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这种机构的缺点是外型尺寸大,皮带轮系统成本偏高及不耐疲劳磨损;
[0005]2、例如专利CN113236693A采用涡轮蜗杆传动,辅以行星减速轮放大输出扭矩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这种机构的缺点是涡轮蜗杆成本偏高,但外型尺寸小;
[0006]3、例如专利CN216143120U采用两级齿轮传动,辅以行星减速轮放大输出扭矩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这种机构的缺点是外型尺寸大,但成本相较前两者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含低成本的减速结构,且满足较小的空间布局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
[0008]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电机齿轮、传动齿轮、主齿轮和行星齿轮机构;
[0010]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电机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电机齿轮、所述传动齿轮、所述主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依次啮合;
[0011]所述电机齿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第一平面上;
[0012]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齿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第二平面上;
[0013]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形成一角度;
[0014]所述壳体上具有输入电源接口,所述输入电源接口位于该所述角度处。
[0015]上述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中,所述角度为钝角。
[0016]上述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中,所述输入电源接口的开口沿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轴向设置。
[00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驻车执行机构,所述壳体内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所述电机和所述电机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传动齿
轮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主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机构设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
[0018]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壳、下壳和端盖;
[0019]所述上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壳、第二上壳和第三上壳,所述下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下壳、第二下壳和第三下壳,所述第一下壳与所述端盖连接,所述第一上壳、所述第一下壳与所述端盖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第二下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三上壳与所述第三下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容置腔;
[0020]所述第一上壳、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第三上壳呈V型分布;
[0021]所述第一下壳、所述第二下壳与所述第三下壳呈V型分布。
[0022]上述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下壳与的中部一体成型,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角度处,所述输入电源接口设于所述安装部上。
[0023]上述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中,所述电机齿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齿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第三平面。
[0024]上述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中,所述壳体的外侧设有两安装孔,两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三平面的两侧对称设置,两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平行;
[0025]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轴线、所述输入电源接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平面的两侧;
[0026]所述壳体的两侧均设有凸耳,所述凸耳上均设有所述安装孔,两所述凸耳位于所述第三平面的两侧对称设置。
[0027]上述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中,两所述凸耳上均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凸耳、所述下壳固定连接;
[0028]所述安装部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所述下壳固定连接。
[0029]上述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中,所述输入电源接口的开口朝向所述上壳;
[0030]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电机齿轮同轴设置。
[0031]上述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中,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至少三行星齿轮和一行星保持架,所述壳体内具有齿圈,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齿圈啮合。
[0032]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0033]本专利技术电机齿轮、传动齿轮、主齿轮采用V型结构布置,相比传统齿轮传动电子驻车执行机构的电机齿轮、传动齿轮、主齿轮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在输出扭矩相同的情况下,电机齿轮的中心轴线至主齿轮的中心轴线的中心距缩减40%,且巧妙的将输入电源接口布置在V型结构的空挡部分,整体空间利用率提升30%,且V型结构布局结构更稳定,在噪音、疲劳表现更优异。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的整体结构纵向剖视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的整体结构横向剖视图;
[003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7]附图中:1、壳体;2、电机;3、电机齿轮;4、传动齿轮;5、主齿轮;6、行星齿轮机构;7、输入电源接口;8、安装孔;9、凸耳;10、垫圈;11、第一容置腔;12、第二容置腔;13、第三容置腔;21、上壳;22、下壳;23、端盖;24、安装部;25、第一连接部;26、第二连接部;31、第一上壳;
32、第二上壳;33、第三上壳;41、第一下壳;42、第二下壳;43、第三下壳;61、行星齿轮;62、行星保持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3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的整体结构纵向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的整体结构横向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包括:壳体1以及设于壳体1内的电机2、电机齿轮3、传动齿轮4、主齿轮5和行星齿轮机构6。
[0040]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电机2的驱动轴与电机齿轮3传动连接,电机齿轮3、传动齿轮4、主齿轮5和行星齿轮机构6依次啮合。
[0041]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电机齿轮3的中心轴线与传动齿轮4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第一平面上。
[0042]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传动齿轮4的中心轴线与主齿轮5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电机齿轮、传动齿轮、主齿轮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电机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电机齿轮、所述传动齿轮、所述主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依次啮合;所述电机齿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第一平面上;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齿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第二平面上;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形成一角度;所述壳体上具有输入电源接口,所述输入电源接口位于该所述角度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为钝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源接口的开口沿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轴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驻车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所述电机和所述电机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传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主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机构设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壳、下壳和端盖;所述上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壳、第二上壳和第三上壳,所述下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下壳、第二下壳和第三下壳,所述第一下壳与所述端盖连接,所述第一上壳、所述第一下壳与所述端盖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第二下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三上壳与所述第三下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容置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澍邵亮杨沈军王珍刘畅
申请(专利权)人:万向钱潮上海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