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浆态床加氢的油溶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615434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浆态床加氢的油溶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浆态床加氢尾油在含氧气体中焙烧处理后进行气固分离,得到含有Ni的第一灰分和含有Mo和V的烟气;将烟气冷却,得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将第二灰分与氨水混合得到悬浊液;调整悬浊液的pH值调并与铵盐混合进行沉淀和固液分离,得到多钒酸铵沉淀物和含有Mo的第一分离液;将第一灰分与酸性溶液接触并浸取,得到含有Ni的浸取液;将浸取液与碱混合进行沉淀和固液分离,得到含有Ni的第二分离液;将第一分离液与第二分离液混合后得到第二混合物并与C6~C16的有机酸或有机酯进行配合反应。该方法实现了Mo、Ni的回收,且所得产品油溶性好,加氢裂化性能优良。加氢裂化性能优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浆态床加氢的油溶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化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浆态床加氢的油溶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重油尤其是劣质重油在石油开采量和加工量的上升,如何高效绿色转化重油成为能源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浆态床加氢工艺是劣质重油/渣油在有氢气、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高温、高压反应。由于其原料适应性强、转化率高等特点,在加工劣质重油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实现重油高效绿色转化的有效途径。油溶性钼系催化剂由于其分散性能好,无负载,与油相大分子接触好,故具有非常好的加氢抑焦性能,在浆态床加氢工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0003]但随着催化剂的长期使用和处理原料油的重质化,不可避免的会使催化剂失活,这些失活的催化剂沉积到尾油中。由于其处理原料的不同,浆态床加氢工艺会有10~30%的尾油外甩,而外甩的尾油中含有大量沉积了Ni和V的钼系催化剂。目前的尾油处理方法多为直接进焦化,会带来环境问题及经济损失。因此,尾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回收金属的二次资源。
[0004]目前对浆态床加氢尾油中金属的回收利用,多通过酸碱法等方式,得到Mo、Ni、V等活性金属组分的盐溶液。中国专利文献CN105274344A公开了一种从废石油催化剂中回收钼和钒的方法。该方法过程包括:将废催化剂依次进行空烧脱油、粉碎、与碳酸钠混合后焙烧,然后将所得焙烧料用水浸并调节浸取液pH为碱性,再向浸取液加入氯化铵沉钒,最后将沉钒后的溶液以离子交换法富集,得到钼酸铵溶液。但该处理方法尚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污染、操作流程复杂、引入无关碱金属离子等。因此如何能够从尾油中回收金属组分,并将其转化成可再次用于浆态床加氢的油溶性催化剂,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新鲜催化剂使用,无论对增加炼厂的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收浆态床加氢尾油中金属组分,并将其转化成可再次用于浆态床加氢的油溶性催化剂的工艺。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浆态床加氢的油溶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将浆态床加氢尾油在含氧气体存在下进行焙烧处理,并且进行气固分离,得到含有Ni的第一灰分和含有Mo和V的烟气;
[0008]S2、将所述含有Mo和V的烟气进行冷却处理后得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
[0009]S3、将所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与氨水接触,并进行混合,得到悬浊液;将所述悬浊液的pH值调整至至5

10,并且与铵盐混合进行沉淀,然后进行第一固液分离,得到多钒酸
铵沉淀物和含有Mo的第一分离液;
[0010]S3、将所述含有Ni的第一灰分与酸性溶液接触并进行浸取处理,得到含有Ni的浸取液;将所述含有Ni的浸取液与碱混合进行沉淀,然后进行第二固液分离,得到含Fe和Al的沉淀物和含有Ni的第二分离液;
[0011]S4、将所述含有Mo的第一分离液与所述含有Ni的第二分离液混合后得到第二混合物,将所述第二混合物与C6~C16有机酸或C6~C16有机酯进行配合反应,得到配合产物。
[0012]可选地,所述含氧气体为空气和/或氧气;以所述含氧气体中的氧气的体积为基准,所述含氧气体与所述浆态床加氢尾油的进料比为0.2~200毫升/克,优选为5~50毫升/克。
[0013]可选地,步骤S3中,所述氨水中NH3·
H2O的物质的量与所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中Mo元素和V元素的总物质的量的比例为0.1~10;所述氨水与所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混合的重量比为1~20;所述铵盐中的NH
4+
与所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中V元素的物质的量比为0.01~10;所述铵盐选自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和醋酸铵中的至少一种。
[0014]可选的,步骤S4中,所述含有Ni的浸取液的pH值为0~6;所述酸性溶液与所述含有Ni的第一灰分的重量比为1~20;所述酸性溶液选自盐酸、硫酸和硝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含有Ni的浸取液与所述碱的混合物的pH值为3

8,所述碱为碳酸钠和/或氢氧化钠。
[0015]可选地,所述C6~C16有机酸或所述C6~C16有机酯与所述第二混合物中总金属的摩尔比为(1~15):1;所述C6~C16有机酸选自己酸、2

乙基己酸、己二酸、庚酸、2

丙基庚酸、辛酸、壬酸、2

苯基丙酸、苯甲酸、苯乙酸、柠檬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C6~C16有机酯选自乙酸丁酯、辛酸甲酯、乙酸戊酯、戊酸戊酯、丁酸乙酯、庚酸乙酯、戊酸甲酯、己酸戊酯、辛酸乙酯和戊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0016]可选地,步骤S1中,所述焙烧处理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00~1000℃,优选为700~950℃,时间为1~300分钟,优选为5~120分钟。步骤S2中,所述冷却处理的温度为300~550℃。
[0017]可选地,步骤S4中,所述浸取处理的条件包括:温度为5~95℃,时间为1~300分钟。
[0018]可选地,步骤S5中,所述第一分离液与所述第二分离液混合的温度为20~80℃,混合时间为1~60min;所述配合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为150~350℃,时间为2~22小时。
[0019]可选地,所述浆态床加氢尾油为高金属、高硫、高残炭和/或高沥青质的重油与含钼催化剂在浆态床加氢反应后经产品分离产生的尾油;其中,所述重油选自馏程>500℃的馏分和/或密度>1g/cm3的石油烃油;优选的选自重质原油、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油浆、煤焦油、乙烯焦油、页岩油、稠油、油砂沥青、固定床及沸腾床渣油加氢尾油、煤液化尾油和炼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质物料中的至少一种。
[0020]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浆态床加氢的方法,该方法使用上述制备得到的配合产物作为油溶性催化剂,返回浆态床加氢。
[00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实现了从尾油中将Mo、Ni金属分离和回收,并将其转化成可再次用于浆态床加氢的油溶性催化剂,解决了尾油的污染问题,而且节约能源、提高效益。该工艺操作流程简单,生产路线环保,所得产品油溶性好,加氢裂化性能优良。
[0022]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4]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浆态床加氢的油溶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5]S1、将浆态床加氢尾油在含氧气体存在下进行焙烧处理,并且进行气固分离,得到含有Ni的第一灰分和含有Mo和V的烟气;
[0026]S2、将所述含有Mo和V的烟气进行冷却处理,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浆态床加氢的油溶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浆态床加氢尾油在含氧气体存在下进行焙烧处理,并且进行气固分离,得到含有Ni的第一灰分和含有Mo和V的烟气;S2、将所述含有Mo和V的烟气进行冷却处理,得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S3、将所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与氨水接触,并进行混合,得到悬浊液;将所述悬浊液的pH值调整至5

10,并且与铵盐混合进行沉淀,然后进行第一固液分离,得到多钒酸铵沉淀物和含有Mo的第一分离液;S4、将所述含有Ni的第一灰分与酸性溶液接触并进行浸取处理,得到含有Ni的浸取液;将所述含有Ni的浸取液与碱混合进行沉淀,然后进行第二固液分离,得到含Fe和Al的沉淀物和含有Ni的第二分离液;S5、将所述含有Mo的第一分离液与所述含有Ni的第二分离液混合后得到第二混合物,将所述第二混合物与C6~C16有机酸或C6~C16有机酯进行配合反应,得到配合产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含氧气体为空气和/或氧气;以所述含氧气体中的氧气的体积为基准,所述含氧气体与所述浆态床加氢尾油的进料比为0.2~200毫升/克,优选为5~50毫升/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S3中,所述氨水中NH3·
H2O的物质的量与所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中Mo元素和V元素的总物质的量的比例为0.1~10;所述氨水与所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混合的重量比为1~20;所述铵盐中的NH
4+
与所述含有Mo和V的第二灰分中V元素的物质的量比为0.01~10;所述铵盐选自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和醋酸铵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S4中,所述含有Ni的浸取液的pH值为0~6;所述酸性溶液与所述含有Ni的第一灰分的重量比为1~20;所述酸性溶液选自盐酸、硫酸和硝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含有Ni的浸取液与所述碱的混合物的pH值为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梦莹许可王廷侯焕娣董明李吉广赵飞郭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