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0997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顶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电板,两个所述导电板之间设置有极板定位组件,所述极板定位组件的内侧均匀嵌设有若干导电杆,且导电杆的其中一端延伸至池体的顶侧,若干所述导电杆之间相互交错设置,且若干导电杆均与相邻的导电板之间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极板定位组件便于工作人员按照相同间距交错放置导电杆以及电极板,从而便于降低工作负担,利于提升工作效率,通过铜离子浓度传感器对池体内溶液中铜离子浓度的实时检测,来使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情况,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铜离子的浓度情况调整电流大小,从而便于提升电积效率以及在需要时节省电能。省电能。省电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电解沉积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

技术介绍

[0002]电解沉积即为电积,就是将萃取富集后的富铜液电解沉积产出阴极铜。电解进液的铜浓度一般为35~50g/L,电解后的贫铜液的铜浓度一般为30~35g/L,贫铜液返回到反萃池作为反萃剂使用,依据其中铁的积累情况,抽出少量贫铜液返回浸出,以维持铁的平衡。电积回收率一般在99%以上;
[0003]目前现阶段的用于电解沉积铜电积池无法辅助多块电极板之间均匀隔开,每块电极板的间距都需要人工手动把控,从而不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此外,现有的电积池难以实时监测其内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从而无法根据实际的浓度情况调整电流大小,不利于提升工作效率以及节省电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顶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电板,两个所述导电板之间设置有极板定位组件,所述极板定位组件的内侧均匀嵌设有若干导电杆,且导电杆的其中一端延伸至池体的顶侧,若干所述导电杆之间相互交错设置,且若干导电杆均与相邻的导电板之间接触,若干所述导电杆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导电挂板,若干所述导电杆的底侧均有电极板,若干所述电极板均延伸至池体的内侧,且电极板与导电挂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池体的内侧设置有铜离子浓度传感器,选用型号为RS485的铜离子浓度传感器,通过铜离子浓度传感器对池体内溶液中铜离子浓度的实时检测,来使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情况,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铜离子的浓度情况调整电流大小,从而便于提升电积效率以及在需要时节省电能,通过极板定位组件便于工作人员按照相同间距交错放置导电杆以及电极板,从而便于降低工作负担,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0006]进一步的,所述池体的外侧包裹有混凝土外层,利于提升池体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0007]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导电板的外侧边均包裹有绝缘套,利于避免导电板的侧边与液体或其它导电物体接触出现漏电的问题。
[0008]进一步的,所述极板定位组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两个导电板之间,且支撑板位于池体的顶端,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对应若干导电杆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且若干第一定位槽与若干第二定位槽之间相互交错设置,若干所述导电杆分别嵌设于若干第一定位槽与若干第二定位槽的内侧,若干所述第一定位槽与若干第二定位槽的内底端对应电极板的位置均开设有极板槽,通过将各导电杆分别嵌入各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内,并将导电杆底侧的电极板通过极板槽穿入池体内,从而便于各电极板间距
的一致性,免去了人工排列电极板的步骤,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顶端一侧边缘处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防尘盖,减少外界灰尘杂质落入池体内,利于降低杂质对电积工作的干扰。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嵌设有把手杆,且把手杆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支撑板的前后两侧,便于通过把手杆抬起支撑板以及其上的电极板。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与铜离子浓度传感器之间固定连接,便于在不进行电积工作时将铜离子浓度传感器连同支撑板以及电极板移出池体,从而便于减少铜离子浓度传感器被腐蚀的情况。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极板定位组件便于工作人员按照相同间距交错放置导电杆以及电极板,从而便于降低工作负担,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0014]2、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铜离子浓度传感器对池体内溶液中铜离子浓度的实时检测,来使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情况,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铜离子的浓度情况调整电流大小,从而便于提升电积效率以及在需要时节省电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支撑板和防尘盖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池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例说明:
[0019]1、池体;2、混凝土外层;3、导电板;4、绝缘套;5、支撑板;501、第一定位槽;502、第二定位槽;503、极板槽;6、把手杆;7、防尘盖;8、铜离子浓度传感器;9、导电杆;10、导电挂板;11、电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图1至图3所示,涉及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包括池体1,池体1的顶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电板3,两个导电板3之间设置有极板定位组件,极板定位组件的内侧均匀嵌设有若干导电杆9,且导电杆9的其中一端延伸至池体1的顶侧,若干导电杆9之间相互交错设置,且若干导电杆9均与相邻的导电板3之间接触,若干导电杆9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导电挂板10,若干导电杆9的底侧均有电极板11,若干电极板11均延伸至池体1的内侧,且电极板11与导电挂板10之间固定连接,池体1的内侧设置有铜离子浓度传感器8。
[0021]图1所示,池体1的外侧包裹有混凝土外层2,利于提升池体1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0022]图2所示,极板定位组件包括支撑板5,支撑板5位于两个导电板3之间,且支撑板5位于池体1的顶端,支撑板5的顶端对应若干导电杆9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定位槽501与第二定位槽502,且若干第一定位槽501与若干第二定位槽502之间相互交错设置,若干导电杆9分别嵌设于若干第一定位槽501与若干第二定位槽502的内侧,若干第一定位槽501与若干第二定位槽502的内底端对应电极板11的位置均开设有极板槽503,通过将各导电杆9分别嵌入各第一定位槽501与第二定位槽502内,并将导电杆9底侧的电极板11通过极板槽503穿入池体1内,从而便于各电极板11间距的一致性,免去了人工排列电极板11的步骤,利于减
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0023]图2所示,支撑板5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嵌设有把手杆6,且把手杆6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支撑板5的前后两侧,便于通过把手杆6抬起支撑板5以及其上的电极板11。
[0024]图2所示,支撑板5与铜离子浓度传感器8之间固定连接,便于在不进行电积工作时将铜离子浓度传感器8连同支撑板5以及电极板11移出池体1,从而便于减少铜离子浓度传感器8被腐蚀的情况。
[0025]图3所示,两个导电板3的外侧边均包裹有绝缘套4,利于避免导电板3的侧边与液体或其它导电物体接触出现漏电的问题。
[0026]图3所示,支撑板5的顶端一侧边缘处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防尘盖7,减少外界灰尘杂质落入池体1内,利于降低杂质对电积工作的干扰。
[0027]在使用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时,选用型号为RS485的铜离子浓度传感器8,通过铜离子浓度传感器8对池体1内溶液中铜离子浓度的实时检测,来使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情况,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铜离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顶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电板(3),两个所述导电板(3)之间设置有极板定位组件,所述极板定位组件的内侧均匀嵌设有若干导电杆(9),且导电杆(9)的其中一端延伸至池体(1)的顶侧,若干所述导电杆(9)之间相互交错设置,且若干导电杆(9)均与相邻的导电板(3)之间接触,若干所述导电杆(9)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导电挂板(10),若干所述导电杆(9)的底侧均有电极板(11),若干所述电极板(11)均延伸至池体(1)的内侧,且电极板(11)与导电挂板(10)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池体(1)的内侧设置有铜离子浓度传感器(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外侧包裹有混凝土外层(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电板(3)的外侧边均包裹有绝缘套(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解沉积铜的电积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板定位组件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希华孙召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锦泽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