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料装置、磨床的上料控制方法及系统、设备、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7254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磨床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上料装置、磨床及其上料控制方法及系统、设备、介质,其中的方法包括:根据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判断待加工件是否满足磨削条件;若否,则选择性地使待加工件放置于所述上料装置,通过所述上料装置对待加工件的状态进行至少一部分的调节,该步骤包括:通过第一调节部对待加工件沿竖直方向的位置状态进行调节;通过第二调节部对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沿竖直方向的位置状态进行调节;通过所述第三调节部对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沿上下料方向的位置状态进行调节;通过所述第四调节部对待加工件沿上下料方向的位置状态进行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料装置对待加工件进行反复调节的方式来使得待加工件满足磨削条件。足磨削条件。足磨削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料装置、磨床的上料控制方法及系统、设备、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磨床
,具体提供一种上料装置、磨床、磨床的上料控制方法、磨床的上料控制系统、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磨床是对硬脆材料进行磨削加工的设备。如磨床通常包括上料组件、进给组件以及磨削组件。以硬脆材料的件为硅棒为例,如首先将开方后的硅棒固定至上料组件,对其所处的位置和姿态进行后一定的初步调节后,将硅棒送达至进给组件的两个夹头之间,如两个夹头可以均为动夹头或者一个夹头为动夹头一个夹头为定夹头。通过的硅棒轴向运动,将硅棒送达磨削组件从而对第一组待磨削面进行包括粗磨和精磨在内的磨削加工。之后,通过使硅棒的旋转,从而转动至第二组待磨削面,在此基础上,对该第二组待磨削面进行包括粗磨和精磨在内的磨削加工。如此重复,直至硅棒所有的待磨削面按照设定的磨削标准被磨削。
[0003]仍以硬脆材料的件为硅棒为例,由于硅棒的规格不同且同种规格的硅棒的外形尺寸也有区别,因此,在将硅棒放在上料平台上的情形下,硅棒的轴线与两个夹头的轴线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位置偏差。此外,由于磨削前的硅棒表面本身存在不平整的现象,硅棒的轴线与两个夹头的轴线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角度偏差。显然,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的存在均会对两根轴线的同轴度产生影响,而两根轴线之间的同轴度在磨床上则表现为硅棒的上料精度。上述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中的任一环节的不达标将会影响硅棒的上料精度,上料精度的降低通常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硅棒磨削量的增加、硅损提高,从而导致磨床的加工效率降低、硅棒的表面质量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一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而言,对上述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中的任一环节进行抑制或者消除,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硅棒的上料精度,进而提高磨床的加工效率以及硅棒的表面质量。
[0005]在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上料装置,该上料装置包括:1)上料组件,其包括:11)抬升组件,其包括托板托板,所述托板上能够设置待加工件,所述抬升组件能够使设置于所述托板上的待加工件沿竖直方向抬升,并且允许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被抬升的高度不同;12)夹持组件,其包括夹持第一端组件、夹持第二端组件以及配置于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上的调整组件,所述调整组件能够使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与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同。
[0006]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谋求通过上料装置从三个维度出发来提高待加工件的上料高度,如待加工件为待磨削的硅棒等。
[0007]与将待加工件直接下料后(退棒)进行人工参与的方式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待加工件直接放置于上料装置中重新调整,因此提高了调整效率。与在进给方向通过(定、动)夹头
进行调节的方式相比,由于上料装置的结构中涉及的部件相对较多,因此可以通过不同的部件实现四个维度的上料精度调节。此外,由于上料装置与(定、动)夹头在结构是分离的,因此更容易通过增加部件等方式来实现相应维度的调整。
[0008]具体而言,通过抬升组件的设置,本专利技术使得设置于托板实现高度方向上的抬升的同时,还能实现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在抬升高度上的微调。通过夹持组件的设置,在将待加工件夹紧的同时,还能实现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在夹紧位置上的微调。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调整包括如下三个维度:高度(下文所说的沿Z轴的位置调整)、高度偏差(下文所说的沿X轴的角度调整)以及水平转动(下文所说的沿Z轴的方向调整)。
[0009]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抬升组件的结构形式及其对设置于托板上的待加工件实现两个维度上的调整的实现方式。示例性地,假设抬升组件包括机构1和机构2,其中的机构1可实现高度的调整,机构2可实现高度偏差的调整。如可以是:机构1和机构2可以独立运行因此高度的调整和高度偏差的调整在时空上可以无干涉地实现(如可以同时或者按照任意顺序);机构1和机构2在运动上有协作关系故而高度的调整和高度偏差的调整会同时实现或者具有特定的顺序(如高度调整在先高度偏差调整在后);等。
[0010]显然,机构1和机构2可以是任意的结构形式,只要保证待加工件能够被抬升以及能够在抬升高度上出现偏差即可。如机构1和机构2可以是独立的机构或者具有关联的机构(如二者之间的部分结构重合、一个为构成另一个的一部分、二者之间通过一个中间部件连接等)。
[0011]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调整组件的结构形式及其配置于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或夹持第二端组件以及具体的配置位置,其中,夹持第二端组件和夹持第一端组件可以均为活动端或者一个为固定端一个为活动端。示例性地,在夹持第一端组件和夹持第二端组件上分别配置有调整组件。其中调整组件可以是在夹持第一端组件和夹持第二端组件上额外增设的结构,也可以是与夹持第一端组件和夹持第二端组件的现有结构中的一部分相互结合形成的结构。示例性地,调整组件为独立的结构,其对待加工件沿Z轴的角度调整的方式是使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与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同。如调整组件包括机构3和机构4,机构3和机构4分别配置于夹持第一端组件和夹持第二端组件的外部,通过“机构3可推动夹持第一端组件的一端(沿待加工件的长度方向)在第一方向发生位移、机构4可推动夹持第二端组件的另一端在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方式使得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与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同,从而实现对待加工件沿Z轴的角度调整。
[0012]对于上述上料装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2)上料台组件,其包括上料平台、下料平台以及驱动传动机构,其中,所述驱动传动机构带动搭载有待加工件的上料组件沿所述上料平台和所述下料平台之间的方向转运,并因此调整待加工件沿转运方向的位置状态。
[0013]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谋求在前述的三个维度的基础上从第四个维度出发提高待加工件的上料高度。
[0014]具体而言,通过驱动传动机构的设置,本专利技术的驱动传动机构在实现其上下料的
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其沿上下料方向(下文所说的沿X轴的位置调整)的上料精度调整。
[0015]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精度调整能够达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直接利用对应于基本转运功能的驱动传动机构、在驱动传动机构的基础上增设一定的结构和/或增加一定的控制逻辑等。
[0016]对于上料装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抬升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件;升降轮组,其包括多个升降轮,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与所述升降轮驱动连接,所述升降轮与所述托板操作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能够驱动所述升降轮转动从而抬升所述托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托板上的待加工件;所述抬升组件还包括:调节部,其至少与所述升降轮信号连接,以便:所述托板对应于所述多个升降轮的位置的抬升高度不同。
[0017]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抬升组件的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
[0018]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包括:1)上料组件,其包括:11)抬升组件,其包括托板,所述托板上能够设置待加工件,所述抬升组件能够使设置于所述托板上的待加工件沿竖直方向抬升,并且允许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被抬升的高度不同;12)夹持组件,其包括夹持第一端组件、夹持第二端组件以及配置于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上的调整组件,所述调整组件能够使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与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2)上料台组件,其包括上料平台、下料平台以及驱动传动机构,其中,所述驱动传动机构带动搭载有待加工件的上料组件沿所述上料平台和所述下料平台之间的方向转运,并因此调整待加工件沿转运方向的位置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件;升降轮组,其包括多个升降轮,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与所述升降轮驱动连接,所述升降轮与所述托板操作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能够驱动所述升降轮转动从而抬升所述托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托板上的待加工件;所述抬升组件还包括:调节部,其至少与所述升降轮信号连接,以便:所述托板对应于所述多个升降轮的位置的抬升高度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升降轮中的一部分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连接至所述托板,所述抬升组件还包括传动部件,所述传动部件一方面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相连接,另一方面与所述升降轮对接,其中,所述传动部件在靠近所述升降轮的位置具有倾斜的引导面,使得:当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驱动所述传动部件横移时,所述升降轮沿所述引导面转动,并因此抬升所述托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托板上的待加工件;所述多个升降轮中的另一部分配置有偏心轴,所述偏心轴配置有第二驱动部件,使得: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偏心轴转动和/或对应于偏心轴的升降轮绕所述偏心轴转动,允许托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托板上的待加工件的不同局部被抬升的高度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组件包括约束部件,所述托板在所述约束部件的配合作用下产生沿高度方向的位移,并因此沿竖直方向抬升所述托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托板上的待加工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部件为连接轴,所述托板上开设有孔,所述连接轴自由容纳于所述孔。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包括第一底板,所述抬升组件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托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二底板,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于第二底板;第三驱动部件,其与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操作连接,以便:在所述第三驱动部件的驱动下,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与所述第二底板的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板预留有安装空间,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调整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的夹持板,所述第一调整部件自由容纳于所述安装空间并且具有伸出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一调整结构;第二调整部件,其与所述第三驱动部件驱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调整部件在靠近所述第一调整部件的侧部具有倾斜的第二调整结构,使得:所述第三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调整部件向靠近所述第一调整部件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调整结构抵压第一调整结构从而带动所述夹持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并因此使得所述夹持板与所述第二底板的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部件为调整顶块并且/或者所述第二调整部件为调整楔块。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组件包括:调整板,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和所述夹持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底板以可活动的方式与所述调整板连接,所述第一调整部件与所述调整板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板与所述夹持板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组件包括:定位部件,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调整板在对应于所述定位部件的位置形成有预留空间;其中,所述定位部件处于所述预留空间的部分与所述预留空间之间具有间隙,使得:通过所述定位部件在所述预留空间内的活动使得所述夹持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发生相对转动。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组件包括:所述定位部件为定位块。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待加工件的长度方向观察,所述托板在靠近待加工件的一侧靠近中部的位置为向远离待加工件的方向凹陷的结构。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包括托板主体以及支撑板,待加工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其中,所述支撑板在靠近待加工件的一侧靠近中部的位置为向远离待加工件的方向凹陷的结构。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待加工件的长度方向观察,所述
支撑板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德军马飞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