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组件、磨床及其夹持控制方法及系统、设备、介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07253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磨床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夹持组件、磨床、磨床的夹持控制方法及系统、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磨床的夹持组件包括夹持第一端组件、夹持第二端组件以及调整组件,所述调整组件包括底板以及驱动部件,磨床的夹持控制方法包括:根据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判断待加工件的状态是否满足使所述磨削组件对其进行磨削的条件;若否,选择性地使所述待加工件放置于所述上料装置,并使所述驱动部件运行,从而:在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下,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与所述底板的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待加工件直接重新置于上料装置并对其进行反复调整的方式来使得待加工件满足磨削条件。条件。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夹持组件、磨床及其夹持控制方法及系统、设备、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磨床
,具体提供一种磨床的夹持控制方法、磨床的夹持控制系统、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磨床是对硬脆材料进行磨削加工的设备。如磨床通常包括上料组件、进给组件以及磨削组件。以硬脆材料的件为硅棒为例,如首先将开方后的硅棒固定至上料组件,对其所处的位置和姿态进行后一定的初步调节后,将硅棒送达至进给组件的两个夹头之间,如两个夹头可以均为动夹头或者一个夹头为动夹头一个夹头为定夹头。通过的硅棒轴向运动,将硅棒送达磨削组件从而对第一组待磨削面进行包括粗磨和精磨在内的磨削加工。之后,通过使硅棒的旋转,从而转动至第二组待磨削面,在此基础上,对该第二组待磨削面进行包括粗磨和精磨在内的磨削加工。如此重复,直至硅棒所有的待磨削面按照设定的磨削标准被磨削。
[0003]仍以硬脆材料的件为硅棒为例,由于硅棒的规格不同且同种规格的硅棒的外形尺寸也有区别,因此,在将硅棒放在上料平台上的情形下,硅棒的轴线与两个夹头的轴线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位置偏差。此外,由于磨削前的硅棒表面本身存在不平整的现象,硅棒的轴线与两个夹头的轴线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角度偏差。显然,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的存在均会对两根轴线的同轴度产生影响,而两根轴线之间的同轴度在磨床上则表现为硅棒的上料精度。上述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中的任一环节的不达标将会影响硅棒的上料精度,上料精度的降低通常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硅棒磨削量的增加、硅损提高,从而导致磨床的加工效率降低、硅棒的表面质量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一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而言,对上述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中的任一环节进行抑制或者消除,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硅棒的上料精度,在此基础上减少硅棒磨削量、降低硅损。更为具体地,本专利技术主要对角度偏差中硅棒与夹持活动端组件和/或夹持固定端组件(的夹持板)之间的夹角进行调节。如夹持第二端组件和夹持第一端组件可以均为活动端或者一个为固定端一个为活动端。
[0005]在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夹持组件,该夹持组件包括:夹持第一端组件;夹持第二端组件,待加工件能够夹持于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之间;以及调整组件,其包括:底板,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于底板;驱动部件,其与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操作连接,以便:在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下,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与所述底板的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夹持第一端组件。
[0006]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沿夹持方向实现对待磨削的硅棒等待加工件的角度微调。
[0007]与将待加工件直接下料后(退棒)进行人工参与的方式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待加工
件直接放置于上料装置中重新调整,因此提高了调整效率。与在进给方向通过定、动夹头进行调节的方式相比,由于上料装置的结构中涉及的部件相对较多,因此可以通过不同的部件实现四个维度的上料精度调节。此外,由于上料装置与动、定夹头在结构是分离的,因此更容易通过增加部件等方式来实现相应维度的调整。
[0008]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升降轮驱动连接”中的驱动连接应当理解为:在驱动部件发出驱动动作时,升降轮会伴随地产生与该驱动动作相关联的动作,即升降轮会响应驱动部件的驱动产生如升降等动作。如驱动部件与所述升降轮之间可以是直接驱动连接或者间接驱动连接。
[0009]需要说明的是,“驱动部件,其与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中的操作连接应当理解为:在驱动部件与相应的夹持第二端组件或者夹持第一端组件中的一个发生动作时,另一个会伴随地产生与该动作相关联的动作,即二者在操作层面具有关联,如二者之间可以是直接关联或者间接关联。
[0010]可以理解的是,底板与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夹持第二端组件之间可以是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二者在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可以通过转动、移动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如可以是:底板与相应的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夹持第二端组件在第一位置的位移量为第一位移,在第二位置的位移量为与第一位移不同的第二位移,这样一来便可实现二者之间的不同局部的距离不同;底板与相应的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夹持第二端组件之间一方面可以发生转动量另一方面可以沿其厚度方向(夹持方向)发生移动量,通过两种运动量来实现二者之间的不同局部的距离不同;等。
[0011]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为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或夹持第二端组件配置调整组件。示例性地,如假设夹持第一端组件的安装位置相对固定,因此为夹持第一端组件配置调整组件可以有效地防止调整组件的调整量与其他运动发生干涉。
[0012]对于上述夹持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预留有安装空间,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调整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的夹持板,所述第一调整部件自由容纳于所述安装空间并且具有伸出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一调整结构;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调整结构操作连接,以便:在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一调整结构向靠近所述安装空间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夹持板相对所述底板活动,进而使得所述夹持板与所述底板的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
[0013]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借助于驱动部件与第一调整部件上的第一调整结构的配合,实现了夹持板与底板之间的转动量。
[0014]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驱动部件与第一调整结构之间实现操作连接的具体形式,如可以是:驱动部件的动力输出端直接与第一调整结构连接或者抵接从而推动第一调整结构运动;驱动部件连接有传动机构,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能够推动第一调整结构运动;等。
[0015]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选择第一调整部件的结构形式、第一调整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以及第一调整结构在第一调整部件上的设置位置、设置方式等。如第一调整结构可以以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的方式设置于第一调整部件上,第一调整结构的横截面(沿底板的厚度方向)可以是弧面、斜面等。示例性地,第一调整部件与第一调整结构一体成型并大致为端部为弧面的柱状块。
[0016]对于上述夹持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调整部件为调整顶块。
[0017]通过这样的构成,给出了第一调整部件的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
[0018]对于上述夹持组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二调整部件,其与所述驱动部件驱动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二调整部件向靠近/远离所述第一调整部件的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二调整部件在靠近所述第一调整部件的侧部具有由远离所述第一调整部件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一调整部件倾斜的第二调整结构,使得:所述驱动部件驱动第二调整结构移动并抵压第一调整结构从而所述夹持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发生一定的转动量,并因此使得所述夹持板与所述底板的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并且/或者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调整部件沿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第一端组件;夹持第二端组件,待加工件能够夹持于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和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之间;以及调整组件,其包括:底板,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于底板;驱动部件,其与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操作连接,以便:在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下,相应的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或者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与所述底板的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预留有安装空间,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调整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夹持第二端组件和/或所述夹持第一端组件的夹持板,所述第一调整部件自由容纳于所述安装空间并且具有伸出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一调整结构;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调整结构操作连接,以便:在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一调整结构向靠近所述安装空间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夹持板相对所述底板活动,进而使得所述夹持板与所述底板的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部件为调整顶块。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二调整部件,其与所述驱动部件驱动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二调整部件向靠近/远离所述第一调整部件的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二调整部件在靠近所述第一调整部件的侧部具有倾斜的第二调整结构,使得:所述驱动部件驱动第二调整结构移动并抵压第一调整结构从而带动所述夹持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发生一定的转动量,并因此使得所述夹持板与所述底板的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并且/或者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调整部件沿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夹角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夹持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发生一定的转动量,并因此使得所述夹持板与所述底板的不同局部之间的距离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部件为调整楔块。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约束部件,所述第二调整部件通过与所述约束部件配合向靠近/远离所述第一调整部件的方向移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部件为导轨,其中,所述第一调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导轨因此能够沿导轨滑动;或者所述第一调整部件设置有能够沿导轨滑动的滑动端。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组件包括:调整板,其设置于所述底板和所述夹持板之间,其中,所述底板以可活动的方式与所述调整板连接,所述第一调整部件与所述调整板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所述调整板和所述夹持板之间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组件包括:定位块,其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调整板在对应于所述定位块的位置形成有预留空间,并且在组装好的状状态下,所述定位块处于所述预留空间的部分与所述预留空间之间具有间隙,使得:通过所述定位块在所述预留空间内的活动实现所述夹持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转动量。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空间设置于所述调整板靠近第一端部的位置,所述第一调整部件设置于所述调整板靠近第二端部的位置。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为动力缸或者电机。12.一种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组件。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为加工硅棒的磨床。14.一种磨床的夹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包括上料装置和磨削装置,所述上料装置包括夹持组件,所述磨削装置包括磨削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德军马飞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