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屈服强度460MPa级薄钢板及其板形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07203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屈服强度460MPa级薄钢板的板形控制方法,钢板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12%~0.15%,Si0.3%~0.5%,Mn1.25%~1.40%,P≤0.03%,S≤0.025%,Al0.015%~0.04%,Nb0.04%~0.07%,N≤0.012%,Ceq=C+Mn/6且Ceq≤0.4%;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生产过程包括铸坯加热、轧制、冷却、热矫直及空冷。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厚度为6~10mm、宽度大于3000mm的钢板,采用250mm以下厚度的连铸坯在中厚板往复式轧机上生产;无需后续冷矫处理,就能满足钢板的板形控制要求。就能满足钢板的板形控制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屈服强度460MPa级薄钢板及其板形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板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屈服强度460MPa级薄钢板及其板形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屈服强度为460MPa级的钢板主要化学元素为C、Si、Mn、Al、Nb等。一般情况下,4m以上的宽厚板轧机主要生产板厚为10mm以上的该级别钢板,对于厚度为6~10mm的钢板,一般需要在热轧薄板连轧机组上生产,产品钢板的宽度较窄且为卷板。而对于一些钢板宽度要求较宽的产品(如船板、锅炉容器板、建筑用钢板等),为了在焊接过程中减少焊缝,只能按要求生产平板。对于此类钢板来说,由于轧件薄、温降快,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波浪形缺陷、轧废等问题,废次品率高。轧完的钢板常出现类似瓦楞板的板形,导致平直度超标,不易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平直度超标的钢板通常需经过冷矫直机矫平,严重影响了钢板的一次通过率。
[0003]此外,在冷床冷却过程中,由于钢板上表面与空气接触、下表面与冷床接触,导致钢板的上、下表面传热速度不一样,温降不同,热应力不一样,使钢板产生变形,导致平直度不能满足要求。平直度不能满足要求的钢板,只能通过冷矫直机对其进行再次矫直,这样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延长了交货周期。
[0004]由此可见,如何解决厚度规格为6~10mm、宽度大于3000mm、屈服强度460MPa级薄钢板的板形问题,提高钢板的一次通过率,是该规格强度级别钢板开发应用的关键。
[0005]迄今为止,国内外针对薄规格、宽度大于3000mm、屈服强度大于355MP级别钢板板形控制方法的公开文献较少。公开号为CN103722023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TMCP高强船板板形控制方法”。该方法对轧后高强度船板的板形控制有效,但其适用的钢板厚度为30

60mm,不适用于薄钢板的板形控制。公开号为CN101885004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板在控制冷却阶段的板型控制方法”。该方法对轧后需要冷却的钢板板形控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对于轧后不需喷水冷却的薄规格钢板的板形控制同样不适用。公开号为CN101450353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钢板板形的控制方法”,也是针对中厚板板形的控制方法,并且是针对钢板轧制板形的控制方法,对于钢板轧完经矫直机矫平后,在冷床上冷却过程中出现的板形不良问题,没有涉及。
[0006]期刊论文“热轧薄规格板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河南冶金》2020.8)一文中,通过优化加热、轧制及压下规程,解决了厚度规格在6

10mm的薄规格钢板板形控制,但是其生产的钢板宽度小于3000mm,即其控制方法不适用于宽度3000mm以上钢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屈服强度460MPa级薄钢板及其板形控制方法,适用于厚度规格为6~10mm、宽度大于3000mm的钢板,无需后续冷矫处理,就能满足钢板的板形控制要求,解决了此类钢板由于轧件薄、温降快,生产中极易出现浪形,影响钢板一次通过率、费次降率
等问题。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9]一种屈服强度460MPa级薄钢板的板形控制方法,钢板生产过程包括铸坯加热、轧制、冷却、热矫直及空冷: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10]1)铸坯加热;将铸坯加热到1210~1245℃,均热段和加热段的总加热时间为3.5~4.5h,总在炉时间5.5~6.5h;
[0011]2)铸坯轧制;轧制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粗轧阶段,终轧温度>1020℃,粗轧阶段至少前3个道次采用大压下率,每道次压下率≥20%;第二阶段为非再结晶型控制轧制即精轧阶段,开轧温度为930~960℃,终轧温度为800~840℃,轧制速度为5~6.5m/s;精轧阶段至少后2个道次采用小压下率,每道次压下率均控制在5%以下;此外,粗轧与精轧阶段的轧辊都采用分段冷却,轧制铸坯头部1/6L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不开启;轧制铸坯尾部1/6L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量控制在20~35m3/h;轧制铸坯中部其余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量控制在40~60m3/h;其中L为每道次轧制时,对应轧制方向的铸坯长度;同时将轧机至预矫直机区间的辊道冷却水流量为200~250m3/h;
[0012]3)冷却;开冷温度730~770℃,返红温度550~580,冷却系统头尾遮蔽投入;上集管开启修正值为

1200~

1400mm,下集管开启修正值为

1600~

2000mm;采用全自动控冷,集管开启水量为180~220m3/h,集管开启组数为2~5组,下集管与上集管的水量比为2~2.5;辊速2.0~3.0m/s,加速度0.002~0.005m/s2;
[0013]4)热矫直;导入辊位置

0.9~

1.5mm,导出辊位置

2.2~

3.2mm,终矫温度≤500℃,矫直力为16000~18000kN;
[0014]5)空冷至室温。
[0015]所述钢板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 0.12%~0.15%,Si 0.3%~0.5%,Mn 1.25%~1.40%,P≤0.03%,S≤0.025%,Al 0.015%~0.04%,Nb 0.04%~0.07%,N≤0.012%,Ceq=C+Mn/6且Ceq≤0.4%;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杂质中O≤0.0050%,其余杂质总量低于0.05%。
[0016]成品钢板厚度为6~10mm、宽度大于3000mm,采用250mm以下厚度的铸坯经中厚板往复式轧机轧制后得到。
[0017]所述铸坯为连铸坯。
[0018]所述步骤2)中,开轧前利用高压水对出加热炉的铸坯进行除鳞,除鳞时间0.5~1min,除鳞机压力20~25MPa。
[0019]所述步骤2)铸坯轧制过程中,中间坯厚度为成品钢板厚度的3~4.5倍。
[0020]钢板出控冷后,侧喷和风吹扫开启,侧喷压力为2~5MPa,侧喷水量为25~50m3/h。
[0021]成品钢板的平直度在5mm/2m以下。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1)铸坯采用较高的加热温度,同时保证均热段和加热段的在炉时间,缩短铸坯表面与芯部的温度差异,提高钢板表面横向、纵向金属流动均匀性;控制总在炉时间,有效抑制奥氏体晶粒过度长大,保证钢板性能;
[0024]2)采用两阶段控制轧制工艺,控制粗轧开轧阶段前3个道次和精轧阶段后2个道次的压下率(优选),以及中间坯厚度,有效保证轧制钢板的初始板形,同时降低钢板内应力;
对辊道冷却水流量以及轧辊采用分段冷却工艺,避免大量冷却水在钢板表面流动使钢板表面产生非受控性温降,增加轧制道次;合理控制轧辊的冷却水量,有效控制辊型,大幅改善由于钢坯头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屈服强度460MPa级薄钢板的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钢板生产过程包括铸坯加热、轧制、冷却、热矫直及空冷: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铸坯加热;将铸坯加热到1210~1245℃,均热段和加热段的总加热时间为3.5~4.5h,总在炉时间5.5~6.5h;2)铸坯轧制;轧制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粗轧阶段,终轧温度>1020℃,粗轧阶段至少前3个道次采用大压下率,每道次压下率≥20%;第二阶段为非再结晶型控制轧制即精轧阶段,开轧温度为930~960℃,终轧温度为800~840℃,轧制速度为5~6.5m/s;精轧阶段至少后2个道次采用小压下率,每道次压下率均控制在5%以下;此外,粗轧与精轧阶段的轧辊都采用分段冷却,轧制铸坯头部1/6L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不开启;轧制铸坯尾部1/6L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量控制在20~35m3/h;轧制铸坯中部其余长度段时,轧辊冷却水量控制在40~60m3/h;其中L为每道次轧制时,对应轧制方向的铸坯长度;同时将轧机至预矫直机区间的辊道冷却水流量为200~250m3/h;3)冷却;开冷温度730~770℃,返红温度550~580,冷却系统头尾遮蔽投入;上集管开启修正值为

1200~

1400mm,下集管开启修正值为

1600~

2000mm;采用全自动控冷,集管开启水量为180~220m3/h,集管开启组数为2~5组,下集管与上集管的水量比为2~2.5;辊速2.0~3.0m/s,加速度0.002~0.005m/s2;4)热矫直;导入辊位置

0.9~

1.5mm,导出辊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健乔馨杨雨泽王东旭左羽剑郑欣陈军平田洪鑫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