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多域网格模型的电磁环境信息表征与组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磁环境
,具体涉及电磁多域网格模型的电磁环境信息表征与组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向信息化转型,人类在陆海空天四维战场空间的基础上,又开辟了第五维空间
‑‑‑‑
电磁空间,形成了新的战场环境
‑‑‑‑
电磁环境。正是由于电磁空间的开辟,相对独立的天、空、地、海才成为一个完整的大立体战场,电磁频谱的利用与控制成为了现代战争的核心能力要素。同时,现代战争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作战发展趋势带来了电磁环境信息指数式爆发增长,对电磁环境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构建全球电磁环境基础数据模型,又要满足实时感知的电磁环境探测数据的快速更新,还需要具备智能推演的能力。从而使电磁环境既可像测绘一样,进行全球用频标注,绘制立体的全球空间电磁栅格;又可像气象一样,全维感知并预测电磁环境;还可像敌我识别系统一样,打上电磁标签,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快速、自主用频交互。因而,对电磁环境的精准感知和精细表征是关键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磁多域网格模型的电磁环境信息表征与组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首选采用GeoSOT
‑
3D空间网格剖分框架对电磁环境六域表征模型中空域信息进行多尺度划分,然后采用地理空间网格划分理念,对六域表征进行离散化,并设计相应的编码方式,和空域网格共同构成电磁多域网格,单个多域网格作为电磁环境数据组织的基本单元;步骤2:基于构建的电磁多域网格,设计相应的电磁信息多域网格存储结构,作为数据组织和存储的物理层实现;步骤3:基于构建的电磁多域网格,采用编码代数运算体系,进行电磁辐射源传播路径计算、雷达覆盖范围计算,对计算或者测量得到的电磁数据进行尺度可选的真三维表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多域网格模型的电磁环境信息表征与组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的六域表征包括时域、频域、空域、能域以及调制域表征,而电磁环境数据基本的特征是在时域、频域以及空域三域不断变化的,时域、频域以及空域三个空间是相对独立的,对时域、频域以及空域进行关联处理,则实现电磁环境内任意时段、任意频带以及任意空间的数据关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多域网格模型的电磁环境信息表征与组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通过编码方式离散化每个网格内电磁环境的时域、频域、空域、能域数据,并把多域网格作为基本单元,其编码过程如下:(1)对时域进行剖分解码过程如下:采用GeoSOT时间网格编码,把时间离散化为不同长短的时间区间,并赋予唯一的二进制编码,使得时间离散化为有长度的时间段,构成电磁环境信息组织中的时间离散框架;(2)对频域进行剖分编码,即频率剖分解码过程如下:频率解码建立在分段表达基础上,以10倍频程为单位,将0.1Hz至1PHz的频率范围分为16段,并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对每个频率段编码,编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根据需要表达的频率值f,确定其所在的段号FS,得到量化频率QF
FS
,QF
FS
=SF7×
10
‑7,其中,SF7为频段起始频率;第二步:对频率值进行量化,将量化结果用十六进制表达并保留7位有效位,不足7位的,在前面补0,得到频率量化值f
Q
;第三步:合并频段码与频率量化值,增加频率信号标志字0x46,得到最终的频率编码;(3)对空域进行剖分解码,即空间网格编码过程为:对地球经纬度进行了三次扩展,从360
°×
180
°
度扩展到512
°×
512
°
度,1
°
扩展到64
’
,1
’
扩展到64
″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2n递归剖分,获得了32级达到厘米级精度的经纬度整型网格系列;(4)对能域进行剖分解码,即功率网格编码过程为:功率编码也是建立在分段表达的基础上,即以100倍频程为单位,将1aW至100MW的功率范围平均分为13段,并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对每个功率段进行编码,编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根据需要表达的功率值p,确定其所在的频率段号PS,得到量化功率单位QP
PS
,QP
Ps
=SP2×
10
‑2,其中,SP
BP
为功率段起始功率;第二步:对功率值进行量化,将量化结果用十六进制表达并保留4位有效位,不足4位的,在前面补0,得到功率量化值p
Q
;第三步:合并功率段码与功率量化值,增加功率信息标志字0x50,得到最终的功率编
码;(5)对调制域进行剖分编码空间中的电磁信号为雷达或者通信信号,信号为连续波或者冲序列,调制方式分为模拟调制、0和数字调制,调制通常是对幅度,相位,频率三个参数进行变换,则调制信息编码设计为:编码第1位区分雷达和通信信号,第二位区分连续信号和脉冲信号,第3位区分模拟调制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胜良,马昭,储飞黄,范有臣,马淑利,董芳,温晓敏,胡豪杰,王孟涛,徐照菁,刘涵,程东航,彭亮,王玉莹,陈晓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