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诊断或治疗肿瘤的装置,包括:辐照度可调的、输出紫外光的光发生装置、光传输装置、紫外辐照度检测装置和荧光检测装置,光传输装置包括输入光导纤维、荧光采集光导纤维和输入光检测光导纤维;光发生装置发出的紫外光经与之相连的输入光导纤维和输入光检测光导纤维分别被传送到位于靶组织的输入光导纤维的探测端部和荧光检测装置中用于检测光发生装置发出的紫外辐照度的光电探测器内,荧光采集光导纤维的输入端与接近靶组织的输入光导纤维的探测端部分同轴混排为复合纤维,并将靶组织的光敏剂产生的特征荧光经荧光采集光导纤维的输出端传送至荧光检测装置中的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荧光信号经电子线路处理后将荧光亮度以数字形式显示在荧光亮度显示窗口上,或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荧光信号经电子线路处理后输出到用于记录或数据处理的记录仪或计算机。(*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
本技术涉及一种诊断或治疗恶性肿瘤,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的装置。
技术介绍
自70年代,已经证明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与正常组织的自体荧光不同的特征荧光,科学家试图通过荧光光谱仪观察并记录肿瘤组织的特征荧光,来鉴别、诊断恶性肿瘤。筑波大学的蔡承熹等人认为,在5145A的氩离子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的激发下,正常标本和含肿瘤细胞标本产生不同的特征荧光,二种荧光的光谱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光谱来确定是否存在恶性肿瘤;该方案的明显的缺陷是氩离子激光器产生的蓝绿可见和被激发的荧光在可见光光谱段叠加。CN85100242公开的也是一种光谱分析方法,该方案希望克服因为激发光源能量弱导致灵敏度低的缺陷,其公开的方法改进了光源和传输系统,光源采用3000-4000A的近紫外光,既避免激发荧光光谱的叠加,又可以大大提高激发光源的能量,最大程度地激发肿瘤组织的自体荧光,便于肉眼观察和光谱诊断。CN97106273认为,光谱分析法太复杂,提出一种通过正常和异常组织之间荧光值的比值来诊断癌症的方法。但如CN85100242公开的凭借肉眼观察或光谱分析的方法及装置在诊断恶性肿瘤时,用肉眼观察可能由于色彩失真而导致的误诊,光谱分析所用的装置存在着成本高、对操作者业务水平要求高的缺陷,限制其使用,特别是该装置中对于光处理系统中的分色系统、电路系统和扫描系统的要求较高,容易使信号失真(参见ZL87105948
技术介绍
部分)。CN97106273中公开的方法及装置,其检测过程及结果一方面受到肿瘤自体荧光以及正常组织的自体荧光的干扰,另一方面由于异常组织的发展从初期到后期,其荧光值和正常值之间差异性低,因此准确性不高。这就导致通过测定固有荧光正常值与同一被测者自身异常部位测出的固有荧光异常值及它们的比率值来诊断肿瘤,将受所设定的正常部位干扰,导致严重的偏差甚至影响检测和诊断结果。EP1610616、JP59-40869提出利用光敏物质血啉衍生物(HPD)在肿瘤细胞中间的聚积,采用荧光灯、泵浦染料激光器照射得到得到HPD被激发的荧光,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肿瘤。CN87103403认为,上述方法的缺陷是功率小,不能照射深层;该方案提出一种新的医用脉冲激光装置,并指出诊断用405nm波长、治疗用630nm波长的激光光源,该方案同样使用光敏剂HPD,并再次指出,405nm能够有效激发HPD特有的荧光,且该组织输出的平均功率和峰值适中。实际上,HPD的过敏性是很强的,注入HPD会在其后的数天内不能见光,这在一般性检查以及肿瘤检查中是令人无法接受的。CN94106907认为,现有技术的气体激光很难有一致的波长和简单的波长调节;因此提出了选用HPD/PH1126/NPE6作为光敏剂,采用波长可控的激光机产生激发光,通过像分析诊断肿瘤。但是上述激励光源及检测装置的缺陷是设备庞大、造价高,使用要求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诊断或治疗早期恶性肿瘤的装置,该装置能够产生激发本技术蚕沙提取物产生特征荧光的激励光及接收、检测和处理该特征荧光的检测系统,能够高效、高准确率地分辨组织的早期癌变(癌前期病变);另外该装置激发光源的辐照度可调,使得检测结果重现性高,此外该装置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操作及诊断容易。本技术所述的装置包括辐照度可调的、输出紫外光的光发生装置、光传输装置、紫外辐照度检测装置和荧光检测装置,光传输装置包括输入光导纤维、荧光采集光导纤维和输入光检测光导纤维;光发生装置发出的紫外光经与之相连的输入光导纤维和输入光检测光导纤维分别被传送到位于靶组织的输入光导纤维的探测端部和荧光检测装置中用于检测光发生装置发出的紫外辐照度的光电探测器内,荧光采集光导纤维的输入端与接近靶组织的输入光导纤维的探测端部分同轴混排为复合纤维,并将靶组织的光敏剂产生的特征荧光经荧光采集光导纤维的输出端传送至荧光检测装置中的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荧光信号经电子线路处理后将荧光亮度以数字形式显示在荧光亮度显示窗口上,或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荧光信号经电子线路处理后输出到用于记录或数据处理的记录仪或计算机。紫外辐照度的光电探测器接收的紫外光经电路转换后,将紫外辐照度以数字形式显示在探测器中的紫外显示器上,或输出到用于记录或数据处理的记录仪或计算机内。光电探测器探测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320-400nm。在光发生装置内,或光发生装置与输入光导纤维连接之处或输入光导纤维的输入端部设置一第一滤光装置。经滤光片滤色后,传送到输入光导纤维输入端的为365±15nm的窄带紫外辐射,优选输入365±10nm的窄带紫外辐射。所述第一滤光装置为两个滤光片。在荧光采集光导纤维的输出端与荧光检测装置中的光电倍增管之间设置一第二滤光装置。第二滤光装置为仅允许600--750nm波长的红荧光通过的滤光片,其目的在于滤除紫外辐射光、自体荧光和其他散射或叠加等各种杂光对检测精度的干扰,避免紫外辐射光、自体荧光干扰检测结果。优选检测装置检测波长610--700nm处的荧光亮度,更优选的波长为650±15nm。本技术的诊断或治疗早期恶性肿瘤的装置的中的荧光检测装置中的光电倍增管的响应范围为300-850nm,阳极灵敏度100-300A/lm。光发生装置输出辐照度在大于0至小于1.999mW/cm2的辐照度可调的近紫外光。如果第一滤光装置设置在光发生装置之内,则光发生装置输出波长为365±15nm、辐照度为大于0至1.999mW/cm2的辐照度可调的近紫外光。光发生装置包括设置在其内的一发出光源的高压汞灯、一抛物面镜、一反射镜和一滤光装置,高压汞灯发出的辐射光经抛物面镜汇聚到反射镜上,经反射镜反射、聚焦至滤光装置,经滤光装置过滤后,至输入光导纤维的输入端。其中高压汞灯、抛物面镜和反射镜设置在机箱内,滤光装置设置在机箱内、输入光导纤维的输入端或输入光导纤维内的某一位置。为了便于连接,在机箱的光输出的侧壁上设置一石英光棒,石英光棒的一端接收紫外光,另一端与光导纤维的输入端直接相连或通过滤光装置与光导纤维的输入端连接。这样经反射镜反射的紫外光聚焦至石英光棒,经第一滤光装置进入输入光导纤维的输入端。当然第一滤光装置也可以设置在石英光棒接收紫外光的一侧。抛物面镜的内表面覆盖有只反射紫外光而将其他长波的光都穿过的反射膜。所述光发生装置还设置有增、减光的控制器,使光发生装置输出辐照度大于0小于1.999mW/cm2的近紫外光。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类似一个可控电源开关,通过控制输入电流的大小实现光的增减,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石英光棒的前部设置有可调节大小的窗口控制光的增减。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抛物面反光碗光束会聚点上的楔形光栏进行紫外光量的调节。光发生装置还设置有冷却用的风扇。其中输入光导纤维和输入光检测光导纤维具有一个共同的光输入端口。所述光导纤维均为石英光导纤维,但也可以将其中的荧光采集光纤改为玻璃纤维。自输入光导纤维的接近靶组织的探测端部和荧光采集光导纤维的输入端部至其上0.3--1mm处,输入光导纤维和荧光采集光导纤维两束纤维同轴混排设置,也可以根据检测的被检测部位在体内的深度而定。所述荧光检测装置检测的红荧光的亮度范围为0-1999c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宏远,陈志芳,王术军,钟钦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亚深蓝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