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摩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5339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按摩椅,其椅背包括弹性支撑件、椅背座、伸缩机构、按摩器、第一气囊和椅背套。其中,伸缩机构带动按摩器在弹性支撑件的通道中伸缩,以使按摩器在工作位置与收纳位置间转换。第一气囊在被抽气时通过形变开放通道,或在被充气时径向顶抵按摩器或为人体背部提供支撑。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按摩椅能在使用者需要使用按摩功能时实现对抵靠椅背的背部进行按摩,也能够在使用者不需要使用按摩功能时为使用者的背部提供支撑,不会造成背部因局部受力而导致疲劳或损伤。造成背部因局部受力而导致疲劳或损伤。造成背部因局部受力而导致疲劳或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按摩椅


[0001]本技术涉及坐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按摩椅。

技术介绍

[0002]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按摩椅,按摩器凸出于椅背的弹性体,使用者在按摩完后,无法将按摩椅作为普通坐椅使用,这是因为凸出于弹性体的按摩器会使抵靠于椅背的使用者局部受力,导致使用者疲劳或损伤。尤其是在车用驾驶座椅领域,驾驶员长期乘坐于驾驶座椅容易疲劳,具有按摩的客观需求,但同时在正常行驶状态下,按摩器凸出于弹性体又极易让驾驶员在高速行驶时因加速而受伤,或因局部受力而感到疲劳或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按摩椅。其能在使用者需要使用按摩功能时实现对抵靠椅背的背部进行按摩,也能够在使用者不需要使用按摩功能时为使用者的背部提供支撑,不会造成背部因局部受力而导致疲劳或损伤。
[0004]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按摩椅,所述按摩椅的椅背包括:弹性支撑件,其设有用于支撑的支撑面和开口于支撑面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通道;椅背座,其支撑所述弹性支撑件背离所述支撑面的表面;伸缩机构,其固定端相对所述椅背座固定,其伸缩端沿第一方向在所述通道内伸缩;按摩器,其适于为抵靠于所述支撑面的人体背部提供按摩,其装接于所述伸缩端,并由所述伸缩机构驱动沿第一方向运动于工作位置和收纳位置间,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按摩器伸出所述通道,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按摩器收纳于所述通道中;第一气囊,其装设于所述通道内靠近所述支撑面的位置,其被抽气时向靠近所述通道的内壁的方向形变以开放所述通道供所述按摩器通过,并在被充气时向远离所述通道的内壁的方向形变以在所述按摩器处于所述工作位置时紧抵所述按摩器的外侧壁为所述按摩器提供径向支撑或在所述按摩器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为抵靠于所述支撑面的人体背部提供支撑;和椅背套,其罩设于所述弹性支撑件外。
[0006]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通道件和弹性体;所述通道件包括底托、护套和连接底托与护套的管体,所述底托固接于所述椅背座,所述护套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形成所述通道的开口;所述管体形成所述通道,所述管体沿第一方向设有靠近所述护套的直管部和靠近所述底托的折叠形变部,所述折叠形变部的外壁形成折叠外凹槽;所述弹性体发泡成型于所述通道件外并嵌入所述折叠外凹槽,所述支撑面形成于所述弹性体并与所述护套远离所述底托的端面衔接;所述第一气囊装设于所述直管部内。
[0007]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折叠形变部为波纹软管或螺旋软管。
[0008]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椅背还包括环形支架,所述第一气囊
装设于所述环形支架的内壁,所述环形支架被沿第一方向限位于所述直管部内。
[0009]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直管部与所述折叠形变部之间形成朝向所述第一孔的台阶面,所述护套围绕所述第一孔设有朝向所述台阶面的限位面,所述环形支架被限位于所述台阶面和所述限位面之间。
[0010]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五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伸缩机构包括第二气囊;所述固定端和所述伸缩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气囊沿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固定端固接于所述底托;所述第二气囊被抽气时,所述按摩器位于所述收纳位置,所述第二气囊被充气时,所述按摩器位于所述工作位置。
[0011]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六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底托设有连通大气和所述通道的第二孔。
[0012]第八技术方案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按摩椅还包括气泵、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气管、第一电控阀和第二电控阀;所述气泵用于抽气或充气,所述第一通气管和所述第二通气管均连接所述气泵的输出端,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所述第一电控阀串联于所述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二电控阀串联于所述第二通气管。
[0013]第九技术方案基于第八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折叠形变部为螺旋软管,所述折叠形变部的内壁形成螺旋状连续的折叠内凹槽;所述第一通气管穿过所述第二孔和所述折叠内凹槽与所述第一气囊连通。
[0014]第十技术方案基于第八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按摩椅还包括人机交互模块、气压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人机交互模块用于接收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指令至少包括进入按摩状态指令和退出按摩状态指令;所述气压传感器连接所述气泵以感应所述气泵的气压值并发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气压值被定义为在所述气泵工作于充气状态时为正而在工作于抽气状态时为负;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人机交互模块、所述气压传感器、所述气泵、所述第一电控阀、所述第二电控阀和所述按摩器均电连接或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在接收到进入按摩状态指令后,按如下步骤实施控制:步骤1.1:控制第一电控阀打开;步骤 1.2:控制气泵抽气,直至气压值为负并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一电控阀关闭;步骤1.3:控制气泵停止工作;步骤1.4:控制第二电控阀打开;步骤1.5:控制气泵充气,直至气压值为正并大于第二阈值时控制第二电控阀关闭;步骤1.6:控制第一电控阀打开;步骤1.7:直至气压值为正并大于第二阈值时控制第一电控阀关闭;步骤1.8:控制气泵停止工作并控制按摩器工作;所述控制器在接收到退出按摩状态指令后,按如下步骤实施控制:步骤2.1:控制按摩器停止工作并控制第一电控阀打开;步骤2.2:控制气泵抽气,直至气压值为负并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一电控阀关闭;步骤2.3:控制第二电控阀打开;步骤2.4:直至气压值为负并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二电控阀关闭;步骤2.5:控制气泵停止工作;步骤2.6:控制第一电控阀打开;步骤2.7:控制气泵充气,直至气压值为正并大于第二阈值是控制第一电控阀关闭;步骤2.8:控制气泵停止工作;其中,第一阈值为负值,第二阈值为正值。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0016]第一技术方案中,首先在弹性支撑件上构造出通道,该通道开口于用于支撑的支撑面,以便按摩器可以伸缩。按摩器通过伸缩机构在通道内伸缩以实现工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的转换。在工作位置,按摩器伸出通道,便于为使用者提供按摩。在收纳位置,按摩器收纳于通道中,不会硌到人体背部,因此人体背部不会因为局部受压导致疲劳或损伤。第一
气囊能够在被抽气时向靠近通道内壁的方向形变,从而开放通道供按摩器通过,确保按摩器能够顺利地在通道内伸缩;由于第一气囊被装设于通道内靠近支撑面的位置,且第一气囊能够在按摩器处于工作位置时被充气以径向支撑按摩器,使按摩器在按摩时不会发生侧倾,保证按摩器的工作姿态;第一气囊能够在按摩器处于收纳位置时被充气,并且第一气囊被装设于通道内靠近支撑面的位置,能够为抵靠于第一表面的人体背部提供支撑。应当理解,按摩器设置的位置(即通道设置的位置)往往是人体背部需要得到支撑的位置,如果通道内不设第一气囊,人体背部在长期抵靠支撑面的过程中,仍有可能因为局部(通道的开口处)未被支撑而疲劳。第一气囊通过在通道内充气使人体背部得在通道的开口处也能够获得支撑,进一步解决了因局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按摩椅,其特征是,所述按摩椅的椅背(1)包括:弹性支撑件(2),其设有用于支撑的支撑面(5)和开口于支撑面(5)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通道(6);椅背座(23),其支撑所述弹性支撑件(2)背离所述支撑面(5)的表面;伸缩机构(19),其固定端(20)相对所述椅背座(23)固定,其伸缩端(21)沿第一方向在所述通道(6)内伸缩;按摩器(4),其适于为抵靠于所述支撑面(5)的人体背部提供按摩,其装接于所述伸缩端(21),并由所述伸缩机构(19)驱动沿第一方向运动于工作位置和收纳位置间,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按摩器(4)伸出所述通道(6),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按摩器(4)收纳于所述通道(6)中;第一气囊(24),其装设于所述通道(6)内靠近所述支撑面(5)的位置,其被抽气时向靠近所述通道(6)的内壁的方向形变以开放所述通道(6)供所述按摩器(4)通过,并在被充气时向远离所述通道(6)的内壁的方向形变以在所述按摩器(4)处于所述工作位置时紧抵所述按摩器(4)的外侧壁为所述按摩器(4)提供径向支撑或在所述按摩器(4)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为抵靠于所述支撑面(5)的人体背部提供支撑;和椅背套,其罩设于所述弹性支撑件(2)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按摩椅,其特征是,所述弹性支撑件(2)包括通道件(7)和弹性体(3);所述通道件(7)包括底托(8)、护套(9)和连接底托(8)与护套(9)的管体(10),所述底托(8)固接于所述椅背座(23),所述护套(9)设有第一孔(15),所述第一孔(15)形成所述通道(6)的开口;所述管体(10)形成所述通道(6),所述管体(10)沿第一方向设有靠近所述护套(9)的直管部(11)和靠近所述底托(8)的折叠形变部(12),所述折叠形变部(12)的外壁形成折叠外凹槽(13);所述弹性体(3)发泡成型于所述通道件(7)外并嵌入所述折叠外凹槽(13),所述支撑面(5)形成于所述弹性体(3)并与所述护套(9)远离所述底托(8)的端面衔接;所述第一气囊(24)装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阿侨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均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