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踏安装结构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42504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踏安装结构总成及车辆,属于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包括车架纵梁、门槛梁和侧踏结构;车架纵梁的外侧面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分布的安装孔组,每个安装孔组均包括多个第一安装孔;门槛梁位于车架纵梁的外侧,在内外方向上门槛梁与车架纵梁间隔设置;侧踏结构的内侧面设有一个侧踏孔组,侧踏孔组包括多个第二安装孔,侧踏孔组择一的与其中一个安装孔组对应,侧踏孔组中的多个第二安装孔与同一个安装孔组中的多个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侧踏结构从门槛梁的下方绕过门槛梁,并在门槛梁外侧形成脚踏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侧踏结构的安装高度可调,避免门槛梁与脚踏区域在上下方向上间距过小的问题,避免门槛梁对使用者脚部产生干涉。用者脚部产生干涉。用者脚部产生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踏安装结构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侧踏安装结构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种类也朝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SUV、越野车等车型因乘员舱空间大、底盘高等特点受到很多用户的追捧,可以满足用户对于载人数量、户外越野等功能的需求。由于这些车型底盘较高,上下车较为困难,用户购车后往往还需要加装侧踏,以方便用户上下车。
[0003]但是车身上对侧踏结构提供的安装点位往往是固定的,存在侧踏结构安装后,其脚踏区域与门槛梁的间距较近,对使用者的脚部产生干涉,影响踩踏的踏实感,甚至可能造成使用者摔倒,影响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侧踏安装结构总成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侧踏结构在安装后,其脚踏区域与门槛梁的间距较近,对使用者的脚部产生干涉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侧踏安装结构总成,包括:
[0007]车架纵梁,外侧面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分布的安装孔组,每个所述安装孔组均包括多个第一安装孔;
[0008]门槛梁,位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在内外方向上所述门槛梁与所述车架纵梁间隔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以及
[0009]侧踏结构,内侧面设有一个侧踏孔组,所述侧踏孔组包括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侧踏孔组择一的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孔组对应,所述侧踏孔组中的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与同一个所述安装孔组中的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所述侧踏结构从所述门槛梁的下方绕过所述门槛梁,并在所述门槛梁的外侧形成脚踏区域;
[0010]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通过第一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00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车架纵梁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三安装孔;
[0012]所述侧踏结构内侧面的下侧缘向内延伸形成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对应的第四安装孔;
[0013]所述固定板的上侧可拆卸的连接有调节垫,所述调节垫开设有与所述第四安装孔对应的第五安装孔;
[0014]所述侧踏安装结构总成还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具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四安装孔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状态,还具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和第五安装孔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状态。
[001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垫包括至少一个垫片,当采用
多个所述垫片时,相邻两个垫片之间可拆卸连接。
[001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踏结构还包括:
[0017]安装板,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面贴合接触,所述安装板的下侧缘向内延伸形成所述固定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安装孔;
[0018]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内端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的外板面,所述连接架从所述门槛梁的下方绕过所述门槛梁,并在所述门槛梁的外侧形成安装部;以及
[0019]踏板,连接于所述安装部,并形成所述脚踏区域。
[002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架包括:
[0021]第一连接板,内侧缘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从所述门槛梁的下方绕过所述门槛梁,并形成所述安装部;以及
[0022]第二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下方,所述第二连接板支撑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安装板之间围合形成加强空间,所述加强空间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呈三角形。
[002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部呈平板状,所述第一连接板上与所述门槛梁上下对应的区域形成下凹部。
[002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踏板上开设有第六安装孔,所述安装部开设有与所述第六安装孔对应的第七安装孔,所述第六安装孔和所述第七安装孔通过第三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002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紧固件为螺纹紧固件,所述车架纵梁为空心梁体,所述车架纵梁内腔的外侧壁固定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一螺孔。
[002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定义所述安装空间的内外宽度为D1,所述D1≥80mm。
[0027]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门槛梁和车架纵梁之间设置合理的间距以形成安装空间,为安装侧踏结构提供必要的操作空间;通设置多个安装孔组,可以让侧踏结构上的侧踏孔组根据实际安装情况选择不同高度的安装孔组进行适配安装,实现侧踏结构的安装高度可调,使用者可根据门槛梁的高度为侧踏结构选择合适的安装高度,有效避免门槛梁与脚踏区域在上下方向上间距过小的问题,避免门槛梁对使用者的脚部产生干涉;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安装孔和多个第二安装孔,使侧踏结构与车身纵梁之间形成多个连接点位,避免安装后侧踏结构晃动;通过第一紧固件实现侧踏结构与车架纵梁的可拆卸连接,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安装或不安装侧踏结构,使用灵活性更强。
[0028]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侧踏安装结构总成。
[0029]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侧踏安装结构总成,有效避免门槛梁与脚踏区域在上下方向上间距过小的问题,避免门槛梁对使用者的脚部产生干涉,提升踩踏的踏实感及使用安全性,同时,保证侧踏结构的安装强度及装卸灵活性,有效提升侧踏的改装体验,有利于提升整车品质。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踏安装结构总成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0031]图2为图1中车架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图1中侧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踏安装结构总成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00、车架纵梁;10a、第一孔组;10b、侧踏孔组;10c、第三孔组;110、第一安装孔;120、第三安装孔;
[0036]200、门槛梁;
[0037]300、侧踏结构;310、第二安装孔;320、第四安装孔;330、固定板;340、调节垫;341、垫片;350、安装板;360、连接架;361、第一连接板;3611、下凹部;362、第二连接板;370、踏板;380、加强空间;
[0038]400、安装空间;
[0039]500、第一紧固件;
[0040]600、第二紧固件;
[0041]700、第三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3]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踏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纵梁(100),外侧面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分布的安装孔组,每个所述安装孔组均包括多个第一安装孔(110);门槛梁(200),位于所述车架纵梁(100)的外侧,在内外方向上所述门槛梁(200)与所述车架纵梁(100)间隔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400);以及侧踏结构(300),内侧面设有一个侧踏孔组,所述侧踏孔组包括多个第二安装孔(310),所述侧踏孔组择一的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孔组对应,所述侧踏孔组中的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310)与同一个所述安装孔组中的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110)一一对应,所述侧踏结构(300)从所述门槛梁(200)的下方绕过所述门槛梁(200),并在所述门槛梁(200)的外侧形成脚踏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110)和所述第二安装孔(310)通过第一紧固件(500)可拆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踏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纵梁(100)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三安装孔(120);所述侧踏结构(300)内侧面的下侧缘向内延伸形成固定板(330),所述固定板(330)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120)对应的第四安装孔(320);所述固定板(330)的上侧可拆卸的连接有调节垫(340),所述调节垫(340)开设有与所述第四安装孔(320)对应的第五安装孔;所述侧踏安装结构总成还包括第二紧固件(600),所述第二紧固件(600)具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120)和所述第四安装孔(320)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状态,还具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120)、所述第四安装孔(320)和第五安装孔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状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踏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垫(340)包括至少一个垫片(341),当采用多个所述垫片(341)时,相邻两个垫片(341)之间可拆卸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踏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踏结构(300)还包括:安装板(350),与所述车架纵梁(100)的外侧面贴合接触,所述安装板(350)的下侧缘向内延伸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成龙宋红双卢烁张云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