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4187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框和中框,下框包括底板以及与底板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框,第一侧框远离底板的一端设有限位槽,限位槽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面,中框包括承载框以及与承载框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框,第二侧框远离承载框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限位槽对应设置的限位块,限位块设有第二限位面,当中框与下框连接时,限位块设置在限位槽内,第一限位面抵靠或接触于第二限位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载背光模组能够中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内凹的现象,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屏
,特别是涉及一种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图1是现有的中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铁框和中框22,下铁框包括底板以及与底板固定连接的侧框,侧框包括相对设置的底面和顶面,底面固定连接于底板,顶面向着靠近底面的方向凹陷形成安装槽,中框22设有安装板221,当中框22通过内嵌的方式与下铁框连接时,安装板221设置在安装槽内,并通过双面胶与侧框固定连接,现有的车载背光模组采用大尺寸的下铁框和中框22,因此当中框22与下铁框连接时,中框22的中部没有限位结构,容易导致中框22出现内凹的现象,影响客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该车载背光模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中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内凹的现象,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框和中框,下框包括底板以及与底板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框,第一侧框远离底板的一端设有限位槽,限位槽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面,中框包括承载框以及与承载框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框,第二侧框远离承载框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限位槽对应设置的限位块,限位块设有第二限位面,当中框与下框连接时,限位块设置在限位槽内,第一限位面抵靠或接触于第二限位面。
[000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框绕底板周向设置形成容置腔,限位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一槽段与容置腔连通,第二槽段沿X轴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槽段沿X轴方向的长度,第一槽段的内壁与第二槽段的内壁连接形成第一限位面。
[0006]在一实施例中,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固定连接于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固定连接于第二侧框,第一限位部沿X轴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限位部沿X轴方向的长度,第一限位部的外壁与第二限位部的外壁连接形成第二限位面,第一限位部设置在第一槽段内,第二限位部设置在第二槽段内,第一限位面抵靠或接触于第二限位面。
[000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槽段沿Z轴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槽段沿Z轴方向的长度,第一限位部沿Z轴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限位部沿Z轴方向的长度。
[0008]在一实施例中,限位槽还包括第三槽段,第三槽段的一端与容置腔连通,第三槽段的另一端与第二槽段连通,限位块包括第三限位部,第三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相对设置,第三限位部的端部固定连接于第二限位部,第三限位部设置在第三槽段内。
[0009]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限位部沿Y轴方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限位部沿Y轴方向的
长度。
[0010]在一实施例中,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灯条,灯条固定连接于第一侧框的内壁。
[001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框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设置,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相对设置,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固定连接于第三侧板、第四侧板,灯条固定连接于第一侧板,限位槽设于第二侧板的中间区域、第三侧板的中间区域和第四侧板的中间区域。
[0012]在一实施例中,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膜、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反射膜设置在底板上,导光板设置在反射膜上,光学膜片设置在导光板上。
[0013]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
[0014]本技术的车载背光模组在限位槽内设置第一限位面,在限位块上设置第二限位面,当中框与下框连接后,限位块设置在限位槽内,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接触或抵靠,用以对限位块进行限位,避免大尺寸的中框在安装后出现内凹的现象,提高车载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定性,作业员只需观察中框是否安装到位即可,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6]图1是现有的中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下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载背光模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下框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中框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下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中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9]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者特定的顺序。
[0031]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0032]第一实施例
[0033]如图3至图6所示,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框11和中框12,下框11包括底板111以及与底板111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框112,第一侧框112远离底板111的一端设有限位槽101,限位槽101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面112a,中框12包括承载框123以及与承载框123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框(11)和中框(12),所述下框(11)包括底板(111)以及与所述底板(111)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框(112),所述第一侧框(112)远离所述底板(111)的一端设有限位槽(101),所述限位槽(101)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面(112a),所述中框(12)包括承载框(123)以及与所述承载框(123)固定连接的第二侧框(121),所述第二侧框(121)远离所述承载框(123)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限位槽(101)对应设置的限位块(122),所述限位块(122)设有第二限位面(122a),当所述中框(12)与所述下框(11)连接时,所述限位块(122)设置在所述限位槽(101)内,所述第一限位面(112a)抵靠或接触于所述第二限位面(122a)。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框(112)绕所述底板(111)周向设置形成容置腔(102),所述限位槽(10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段(1011)和第二槽段(1012),所述第一槽段(1011)与所述容置腔(102)连通,所述第二槽段(1012)沿X轴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槽段(1011)沿X轴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一槽段(1011)的内壁与所述第二槽段(1012)的内壁连接形成所述第一限位面(112a)。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122)包括第一限位部(1221)和第二限位部(1222),所述第二限位部(122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221),所述第一限位部(122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框(121),所述第一限位部(1221)沿X轴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限位部(1222)沿X轴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一限位部(1221)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222)的外壁连接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面(122a),所述第一限位部(1221)设置在所述第一槽段(1011)内,所述第二限位部(1222)设置在所述第二槽段(1012)内,所述第一限位面(112a)抵靠或接触于所述第二限位面(122a)。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中框内凹的车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华曹俊威刘子平冯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