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2841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框和胶框,下框连接于胶框,下框包括底板以及与底板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框,胶框包括第二侧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屏
,特别是涉及一种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车内显示屏应用也越来越多,中控

仪表

副驾娱乐

后座娱乐等;车载显示屏尺寸也朝大尺寸方向发展,显示效果也逐步从传统的
TN
屏逐步向
IPS
高清显示屏发展,显示屏越高清,对可视区内的异物,尘点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3]如图1所示,现有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框
21、
中框
22、
反射膜
23、
导光板
24
和光学膜片
25
,反射膜
23
设置在下框
21
内,导光板
24
设置在反射膜
23
上,光学膜片
25
设置在导光板
24
上,中框
22
与下框
21
卡合连接,下框
21
包括底板
211
以及与底板
211
固定连接的侧框
212
,当中框
22
与下框
21
进行卡合时,中框
22
与侧框
212
接触的位置因摩擦会产生碎屑
(
中框r/>22
的碎屑
)
进入背光可视区内,导致背光模组的外观不良,可视区内出现黑点等现象,给客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中框碎屑易进入可视区的问题,提高背光模组的成品质量以及客户的使用体验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包括下框和胶框,所述下框连接于所述胶框,所述下框包括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框,所述胶框包括第二侧框

承载框和遮挡块,所述承载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框的内壁,所述遮挡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承载框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侧框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框与所述遮挡块之间

[0006]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承载框包括第一承载板

第二承载板

第三承载板和第四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与所述第二承载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承载板与所述第四承载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承载板

所述第二承载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承载板

所述第四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位于入光侧,所述遮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承载板

所述第三承载板和所述第四承载板

[0007]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遮挡块与所述第一侧框之间的距离为
0.4mm

0.6mm。
[0008]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遮挡块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设于所述遮挡块靠近所述第一侧框的一侧,所述第一侧面设有吸附层

[0009]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遮挡块包括第一遮挡部和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框,所述第二遮挡部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遮挡部靠近所述第一侧框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部与所述第一侧框之间间隔设置

[0010]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膜

导光板和光学膜片,所述反射膜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反射膜上,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

[0011]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承载框至所述光学膜片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高度,所述遮挡块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高度

[0012]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灯条,所述灯条设于所述入光侧,所述灯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框的内壁

[0013]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泡棉胶,泡棉胶固定在承载框远离底板的一侧,所述泡棉胶用于缓冲固定显示屏

[0014]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

[0015]本技术的车载背光模组在胶框的承载框固定连接遮挡块,当下框与胶框卡合时,第一侧框位于遮挡块与第二侧框之间,遮挡块可挡住承载框或第二侧框与第一侧框之间因摩擦产生的碎屑,避免碎屑进入可视区内,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客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7]图1是现有技术的车载背光模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载背光模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载背光模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车载背光模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车载背光模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号说明:下框

11
;底板

111
;第一侧框

112
;胶框

12
;第二侧框

121
;承载框

122
;遮挡块

123
;吸附层

123a
第一侧面

1231
;第二侧面

1232
;第一遮挡部

1233
;第二遮挡部

1234
;反射膜

13
;导光板

14
;光学膜片

15
;扩散膜

151
;增光膜

152
;增亮膜

153。
[0023]本技术目的的实现

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框和胶框,所述下框连接于所述胶框,所述下框包括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框,所述胶框包括第二侧框

承载框和遮挡块,所述承载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框的内壁,所述遮挡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承载框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侧框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框与所述遮挡块之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框包括第一承载板

第二承载板

第三承载板和第四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与所述第二承载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承载板与所述第四承载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承载板

所述第二承载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承载板

所述第四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位于入光侧,所述遮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承载板

所述第三承载板和所述第四承载板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块与所述第一侧框之间的距离为
0.4mm

0.6mm。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胶屑进入可视区的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块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设于所述遮挡块靠近所述第一侧框的一侧,所述第一侧面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平曹俊威冯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