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46734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2 2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进行热量传递和扩散的第一散热结构;用于本体安装的安装结构;至少一个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加快所述第一散热结构散热的第二散热结构。第一散热结构的主要作用在于,将本体的热量进行传递,提高热传递的面积,从而增加散热面积;我们在本体上增设了安装结构,来增加本体安装后的牢固性。在车载背光模组启动时,控制器启动第二散热结构对第一散热结构进行辅助降温,以提高散热效率。在车载背光模组停止时,控制器关闭第二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背光模组,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车载高亮背光源电子产品的需求量也稳步上升,经常会有新车型配置亮度大于120000cd/㎡以上的大尺寸显示屏(即背光车载结构)。

2、新车型对于车辆可靠性实验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车载显示屏产品的检查项中,有包括高温高湿500小时、冷热冲击300个循环的可靠性实验。目前市面上的背光模组是没有采取降温散热设计方案的,如图13所示,容易出现产品温度过高,存在其它零件被高亮背光源模组融化的风险,并且还有可能因高温而直接影响显示效果。另外,车载高亮背光源还需要通过车企终端的‘三综合’高频震动实验,才能通过车辆的可靠性实验,因此如何优化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提高车载背光模组的散热效率,并让散热结构拥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顺利通过三综合高频振动试验,是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3、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进行热量传递和扩散的第一散热结构;

3、用于本体安装的安装结构;

4、至少一个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加快所述第一散热结构散热的第二散热结构;

5、所述第一散热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均设置在本体上,所述第二散热结构选择性的设置在本体上,或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上。

6、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为至少两个向远离本体方向突出的第一脊。

7、优选的是,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脊平行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一脊之间的距离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或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且所述第二散热结构与所述第一脊抵接或预留有缝隙。

9、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散热结构由与本体抵接的热传递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热传递件上的所述第一脊组成,所述第一脊位于所述热传递件远离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结构与所述热传递件连接。

10、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散热结构还包括由耐高温材料制成的第一隔热罩,所述第一隔热罩为字形结构,所述第一脊和所述热传递件均位于所述第一隔热罩和本体之间,所述第一隔热罩和所述本体构成两端开口的管状,所述第二散热结构与所述第一隔热罩连通,所述第二散热结构选择性的与本体连接,或与所述第一隔热罩的一端连接,或与所述热传递件连接。

11、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隔热罩的一端为斜面,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斜面上,所述第一脊位于所述第一隔热罩斜面的一端也为斜面,并且所述第一脊的斜面与所述第一隔热罩的斜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散热结构与所述第一脊的斜面平行,并且所述第二散热结构与所述第一脊的斜面抵接或预留有间隙。

12、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散热结构选择性的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或设置在所述热传递件上,或与所述热传递件之间预留有空隙,所述第二散热结构的侧壁与所述第一隔热罩连通。

13、优选的是,所述热传递件上设置有第二隔热罩和至少两个第二脊,所述第二隔热罩为板状,所述第二脊和所述第一脊均位于本体和所述第二隔热罩之间,所述第一脊和所述第二脊均延伸至所述第二隔热罩的边缘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由送风结构,以及驱动送风结构转动的驱动设备组成,所述送风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脊和所述第二脊之间,所述驱动设备位于所述的第二隔热罩上,所述第二脊以所述送风结构的旋转轴为中心,沿所述送风结构的切向方向呈放射性设置。

14、优选的是,所述送风结构由与所述驱动设备连接的中心轴、位于所述中心轴侧壁的、至少四个、与本体呈法向设置的叶片,以及套设在中心轴外部、用于连接叶片的固定环组成,所述叶片位于所述中心轴和所述固定环之间的部分为切线段,位于所述固定环外的部分为弯折段,所述切线段的叶片沿所述中心轴的切线方向延伸至所述固定环,所述弯折段与所述切线段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弯折段与所述切线段之间的夹角大于90°。

15、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6、第一散热结构的主要作用在于,将本体的热量进行传递,提高热传递的面积,从而增加散热面积,第一散热结构可以采用导热率较好的材质,例如金属等;通过在本体上增加了第一散热结构,虽然使背光模组的散热效率增加了,但是相对的,本专利技术的体积也增大了,这也导致了在三综合实验中,有可能因高频振动而导致牢固性有所缺失,为此我们在本体上增设了安装结构,来增加本体安装后的牢固性。在车载背光模组启动时,控制器启动第二散热结构对第一散热结构进行辅助降温,以提高散热效率。在车载背光模组停止时,控制器关闭第二散热结构。

1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1a,1b,1c,1d)为至少两个向远离本体方向突出的第一脊(4a,4b,4c,4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脊(4a,4b,4c,4d)平行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一脊(4a,4b,4c,4d)之间的距离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a)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且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a)与所述第一脊(4a)抵接或预留有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1a,1b,1c,1d)由与本体抵接的热传递件(5a,5b,5c,5d),以及设置在所述热传递件(5a,5b,5c,5d)上的所述第一脊(4a,4b,4c,4d)组成,所述第一脊(4a,4b,4c,4d)位于所述热传递件(5a,5b,5c,5d)远离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a,3b,3c,3d)与所述热传递件(5a,5b,5c,5d)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1b,1c)还包括由耐高温材料制成的第一隔热罩(6b,6c),所述第一隔热罩(6b,6c)为C字形结构,所述第一脊(4b,4c)和所述热传递件(5b,5c)均位于所述第一隔热罩(6b,6c)和本体之间,所述第一隔热罩(6b,6c)和所述本体构成两端开口的管状,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b,3c)与所述第一隔热罩(6b,6c)连通,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b,3c)选择性的与本体连接,或与所述第一隔热罩(6b,6c)的一端连接,或与所述热传递件(5b,5c)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罩(6b)的一端为斜面,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b)设置在所述斜面上,所述第一脊(4b)位于所述第一隔热罩(6b)斜面的一端也为斜面,并且所述第一脊(4b)的斜面与所述第一隔热罩(6b)的斜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b)与所述第一脊(4b)的斜面平行,并且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b)与所述第一脊(4b)的斜面抵接或预留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c)选择性的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或设置在所述热传递件(5c)上,或与所述热传递件(5c)之间预留有空隙,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c)的侧壁与所述第一隔热罩(6c)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递件(5d)上设置有第二隔热罩(7)和至少两个第二脊(8),所述第二隔热罩(7)为板状,所述第二脊(8)和所述第一脊(4d)均位于本体和所述第二隔热罩(7)之间,所述第一脊(4d)和所述第二脊(8)均延伸至所述第二隔热罩(7)的边缘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d)由送风结构(9),以及驱动送风结构(9)转动的驱动设备组成,所述送风结构(9)位于所述第一脊(4d)和所述第二脊(8)之间,所述驱动设备位于所述的第二隔热罩(7)上,所述第二脊(8)以所述送风结构(9)的旋转轴为中心,沿所述送风结构(9)的切向方向呈放射性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结构(9)由与所述驱动设备连接的中心轴、位于所述中心轴侧壁的、至少四个、与本体呈法向设置的叶片,以及套设在中心轴外部、用于连接叶片的固定环(91)组成,所述叶片位于所述中心轴和所述固定环(91)之间的部分为切线段(92),位于所述固定环(91)外的部分为弯折段(93),所述切线段(92)的叶片沿所述中心轴的切线方向延伸至所述固定环(91),所述弯折段(93)与所述切线段(92)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弯折段(93)与所述切线段(92)之间的夹角大于9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1a,1b,1c,1d)为至少两个向远离本体方向突出的第一脊(4a,4b,4c,4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脊(4a,4b,4c,4d)平行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一脊(4a,4b,4c,4d)之间的距离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a)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且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a)与所述第一脊(4a)抵接或预留有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1a,1b,1c,1d)由与本体抵接的热传递件(5a,5b,5c,5d),以及设置在所述热传递件(5a,5b,5c,5d)上的所述第一脊(4a,4b,4c,4d)组成,所述第一脊(4a,4b,4c,4d)位于所述热传递件(5a,5b,5c,5d)远离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a,3b,3c,3d)与所述热传递件(5a,5b,5c,5d)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1b,1c)还包括由耐高温材料制成的第一隔热罩(6b,6c),所述第一隔热罩(6b,6c)为c字形结构,所述第一脊(4b,4c)和所述热传递件(5b,5c)均位于所述第一隔热罩(6b,6c)和本体之间,所述第一隔热罩(6b,6c)和所述本体构成两端开口的管状,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b,3c)与所述第一隔热罩(6b,6c)连通,所述第二散热结构(3b,3c)选择性的与本体连接,或与所述第一隔热罩(6b,6c)的一端连接,或与所述热传递件(5b,5c)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优化散热设计的车载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超曹俊威刘子平方辉倪峰伍广冯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