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2570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其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左车体、右车体、主车体以及干舷部;左车体与右车体均设置有陆上行动装置,主车体设置有陆上动力装置与水上驱动装置;左车体与右车体关于主车体的纵向中轴线对称地设置于主车体左右两侧,干舷部设置于左车体、右车体以及主车体的顶部,且在左车体与主车体之间形成用作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的左流道,在右车体与主车体之间形成用作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的右流道;左流道与右流道关于主车体的纵向中轴线对称。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可以把水浪花约束在两侧的左流道与右流道内,有效降低兴波阻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两栖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两栖车辆在军事、民用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两栖车辆设计理念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轻型两栖车辆,主要常见为WATERCAR、吉布斯两栖车辆等,其主要以轮式行动系统为载体,常见4x4、6x6、8x8等多种轮式驱动形式,整车重量通常不大于10吨,其在水上行驶时,通常有可升降悬挂装置将各车轮抬高并收起,同时由于车辆较轻,收起后的车轮系统与水不直接接触,整车利用车底的艇式构型进行水上减阻并达成高速行驶;另一类是重型两栖车辆,主要常见为美国AAV7A1、我国05式两栖车辆等军用两栖装备,其主要采用首尾双滑板的形式,在水上行驶时展开首尾滑板,利用平板滑行原理,提高平板面积以增大整车所受动升力。
[0003]对于两栖车辆来说,陆上越野机动技术相对比较成熟,陆上行驶速度很高,但水上高速行驶技术是高速两栖车辆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水阻正是制约两栖车辆水上高速行驶的关键因素,而车辆的水上阻力的大小则与两栖车辆的车体设计息息相关,上述两种两栖车辆无特殊的减阻结构,水上行驶阻力大,航速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降低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的主体部包括左车体、右车体、主车体以及干舷部,且在主体部的底部具有两条对称流道能够减小水上行驶的兴波阻力,使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满足水上高航速的使用需求。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所述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左车体、右车体、主车体以及干舷部;
[0007]所述左车体与所述右车体均设置有陆上行动装置,所述主车体设置有陆上动力装置与水上驱动装置;
[0008]所述左车体与所述右车体关于所述主车体的纵向中轴线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主车体左右两侧,所述干舷部设置于所述左车体、所述右车体以及所述主车体的顶部,且在所述左车体与所述主车体之间形成用作所述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的左流道,在所述右车体与所述主车体之间形成用作所述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的右流道;
[0009]所述左流道与所述右流道关于所述主车体的纵向中轴线对称。
[0010]进一步地,所述左流道与所述右流道的深度从所述主体部的首部向所述主体部的尾部逐渐减小。
[0011]进一步地,所述左流道与所述右流道在任一横截面处的深度占所述主体部在对应
横截面处高度的1/3~1/2。
[0012]进一步地,所述左流道与所述右流道从所述主体部的首部延伸至所述主体部的尾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的首部为船首构型,且所述主体部自首部至尾部呈前窄后宽的流线形。
[0014]进一步地,所述陆上行动装置包括履带舱以及设置在所述履带舱内的履带、履带收放机构;
[0015]所述履带舱由所述左车体与所述右车体的下方朝内凹陷形成;
[0016]所述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在陆上行驶时,所述履带收放机构将所述履带放下并与地面接触;所述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在水上行驶时,所述履带收放机构将所述履带收起至履带舱。
[0017]进一步地,所述水陆高速两栖车辆还包括附体部;
[0018]所述附体部包括履带舱包覆机构,所述履带舱包覆机构能够在所述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在水上行驶时将所述履带舱密封。
[0019]进一步地,所述履带舱包覆机构包括前部包覆板、底部包覆板、尾部包覆板以及侧裙板;
[0020]所述前部包覆板倾斜地转动设置于所述履带舱底部的前端,且在所述履带舱被密封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前部包覆板连接处呈流线形;
[0021]所述底部包覆板水平地转动设置于所述履带舱底部,并与所述前部包覆板共同将所述履带舱的底部密封;
[0022]所述尾部包覆板转动设置于所述履带舱的尾部,用于将所述履带舱的尾部密封;
[0023]所述侧裙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履带舱的侧面,用于将所述履带舱的侧面密封。
[0024]进一步地,所述附体部还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尾部下端的尾滑板;
[0025]所述尾滑板的顶面为流线形曲面,底面为平面。
[0026]进一步地,所述左车体、所述右车体、所述主车体以及所述干舷部均由内部框架和外部蒙皮组成。
[0027]有益效果:
[0028]1、本专利技术的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的左车体与右车体关于主体部的纵向中轴线对称地设置于主车体的底部左右两侧,且在主车体的左侧下方、左车体与主车体之间形成用作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的左流道,在主车体的右侧下方、右车体与主车体之间形成用作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的右流道,且左流道与右流道关于主车体的纵向中轴线对称,这可以最大幅度将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在水上行驶时所排开的水浪花约束在两侧的左流道与右流道内,避免出现大量浪花飞溅的情况,有效抑制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斜后方兴波的幅度,降低兴波阻力,提高水上行驶时的速度。
[0029]另外,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车底部两道对称的左流道与右流道可以将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底部水流分为两股对等水流,平衡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所受横向不稳定力(如微小浪花引起的横向摆动力等),使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具备更高的水上行驶稳定性。
[0030]2、本专利技术的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底部的左流道与右流道的深度从主体部的首部向主体部的尾部逐渐减小,这使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在水上行驶时,车首
相对车尾能够获得一定的抬升角度,保证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的水上行驶状态为滑水型,进而使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具有更高的水上行驶速度。
[0031]3、本专利技术的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的左流道与右流道在任一横截面处的深度占主体部在对应横截面处高度的1/3~1/2,在这种结构下,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既能保持滑水型,又能不影响陆上行动装置在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左车体与右车体上的安装布置。
[0032]4、本专利技术的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底部的左流道与右流道从主体部的首部一直延伸至主体部的尾部,使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所排开的浪花在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的整个长度方向上都有约束,这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斜后方兴波的幅度,降低兴波阻力,从而提高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的速度。
[0033]5、本专利技术的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的主体部呈前窄后宽的流线形,可避免传统履带式两栖车辆“方方正正”的非流线形结构,降低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的摩擦阻力,而且与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底部的左流道与右流道结合,能进一步降低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的所受到的阻力,使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在水上行驶时更容易获得最高的行驶速度。而且,主体部的首部为船首构型可以减小该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在水上行驶时与水面以及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降低阻力,提高速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左车体、右车体、主车体以及干舷部;所述左车体与所述右车体均设置有陆上行动装置,所述主车体设置有陆上动力装置与水上驱动装置;所述左车体与所述右车体关于所述主车体的纵向中轴线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主车体左右两侧,所述干舷部设置于所述左车体、所述右车体以及所述主车体的顶部,且在所述左车体与所述主车体之间形成用作所述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的左流道,在所述右车体与所述主车体之间形成用作所述水陆高速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的右流道;所述左流道与所述右流道关于所述主车体的纵向中轴线对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流道与所述右流道的深度从所述主体部的首部向所述主体部的尾部逐渐减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流道与所述右流道在任一横截面处的深度占所述主体部在对应横截面处高度的1/3~1/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流道与所述右流道从所述主体部的首部延伸至所述主体部的尾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首部为船首构型,且所述主体部自首部至尾部呈前窄后宽的流线形。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能减小兴波阻力的水陆高速两栖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陆上行动装置包括履带舱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旭光石晋宏邱思聪杨志勇周中锋孙晓策黄东彦叶辉李如强周子定陈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