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增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1175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增效器技术领域的一种节能增效器,包括器体,器体的顶部分别固定连通有冷气进管和联管,器体的两个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布气环管,两个布气环管的周侧面分别固定连通有热气进管和尾热排管,器体的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器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换热旋筒,换热旋筒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个布气环管转动连通,换热旋筒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换热模组,联管的另一端与换热模组管转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螺旋控流内片和螺旋控流外片的设置,在传统增效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换热时的控速机构,换热增效时,通过螺旋控流内片和螺旋控流外片的转速控制,能够有效控制气体的热交换时间及热交换强度。制气体的热交换时间及热交换强度。制气体的热交换时间及热交换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增效器


[0001]本技术涉及增效器
,具体为一种节能增效器。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上的产品或教科书的产品案例中,水源热泵机组或空气源热泵机组通常在冷凝器或者蒸发器的出口串接一个回热器或者节能器(俗称经济器),来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但是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能源的消耗,而且制冷效果收效甚微,不适合推广,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公开号为 CN205747600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节能增效器,该增效器过热仓与回收仓分离,使低压低温的空气能够在过热仓内与换热管充分接触,降低换热管内的高温高压气体温度,同时过热仓内上壁设置喷雾头,可通过液体气化降低过热仓内的温度,效果更明显,换热管为螺旋形,延长了接触时间,增强了接触效果,但上述增效器在换热增效时未设置气体的流速控制机构,继而无法有效控制增效器的换热程度,且上述增效器在换热时单位空间内的换热面积有限,因而换热效率较低,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节能增效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增效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增效器在换热增效时未设置气体的流速控制机构,继而无法有效控制增效器的换热强度,且上述增效器在换热时单位空间内的换热面积有限,因而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增效器,包括器体,所述器体的顶部分别固定连通有冷气进管和联管,所述器体的两个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布气环管,两个所述布气环管的周侧面分别固定连通有热气进管和尾热排管,所述器体的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器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换热旋筒,所述换热旋筒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个布气环管转动连通,所述换热旋筒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换热模组,所述联管的另一端与换热模组管转动连通,所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输出轴端均与换热模组传动连接,所述器体的侧面轴线位置固定安装有与换热模组连通的排气管,所述换热旋筒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螺旋控流外片,所述螺旋控流外片的周侧面与器体贴合。
[0005]优选的,所述换热模组包括换热芯管,所述换热芯管的周侧面与换热旋筒转动连接,所述换热芯管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螺旋控流内片,所述螺旋控流内片的周侧面与换热旋筒贴合,所述螺旋控流内片的内部固定开设有与换热芯管连通的换热腔,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轴端与换热旋筒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轴端与换热芯管传动连接,所述换热芯管的尾端与联管转动连通,所述换热芯管的头端与排气管转动连通。
[0006]优选的,所述换热芯管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换热芯管和换热旋筒的周侧面均固定安装有从动锥齿轮,所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输出轴端均固定安装有与从动锥齿轮啮合的传动锥齿轮。
[0007]优选的,所述换热芯管、换热旋筒、螺旋控流内片和螺旋控流外片均为金属材质,所述器体的内部固定设置有保温层。
[0008]优选的,所述器体的两个侧面均开设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且与布气环管连通的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轴线与换热旋筒的轴线平行。
[0009]优选的,所述换热腔的形状与螺旋控流内片的形状适配,所述排气管和热气进管呈同侧设置,所述联管和尾热排管呈同侧设置。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技术通过螺旋控流内片和螺旋控流外片的设置,在传统增效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换热时的控速机构,换热增效时,通过螺旋控流内片和螺旋控流外片的转速控制,能够有效控制气体的热交换时间及热交换强度,且通过螺旋控流内片和螺旋控流外片及换热腔的配合设置,能够有效提高本装置单位空间内的可换热表面积,通过上述换热表面积的提高,从而有效提高本装置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换热旋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9]1‑
器体,2

冷气进管,3

联管,4

布气环管,5

透气孔,6

热气进管,7
‑ꢀ
尾热排管,8

第一驱动件,9

第二驱动件,10

换热旋筒,11

排气管,12

螺旋控流外片,13

换热芯管,14

螺旋控流内片,15

换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增效器,包括器体1,器体1的顶部分别固定连通有冷气进管2和联管3,器体1的两个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布气环管4,两个布气环管4的周侧面分别固定连通有热气进管6和尾热排管7,器体1的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件8和第二驱动件9,器体1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换热旋筒10,换热旋筒10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个布气环管4转动连通,器体1的两个侧面均开设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且与布气环管4连通的透气孔5,透气孔5的轴线与换热旋筒10的轴线平行;
[0022]换热旋筒10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换热模组,联管3的另一端与换热模组管转动连通,第一驱动件8和第二驱动件9的输出轴端均与换热模组传动连接,器体1的侧面轴线位置固定安装有与换热模组连通的排气管11,换热旋筒10 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螺旋控流外片12,螺旋控流外片12的周侧面与器体1 贴合。
[0023]换热模组包括换热芯管13,换热芯管13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换热芯管13的周侧面与换热旋筒10转动连接,换热芯管13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螺旋控流内片14,螺旋控流内片14的周侧面与换热旋筒10贴合,螺旋控流内片14的内部固定开设有与换热芯管13连通的换热腔15,换热腔15 的形状与螺旋控流内片14的形状适配,第一驱动件8的输出轴端与换热旋筒 10转动连接,第二驱动件9的输出轴端与换热芯管13传动连接,换热芯管 13的尾端与联管3转动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增效器,包括器体(1),所述器体(1)的顶部分别固定连通有冷气进管(2)和联管(3),所述器体(1)的两个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布气环管(4),两个所述布气环管(4)的周侧面分别固定连通有热气进管(6)和尾热排管(7),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体(1)的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件(8)和第二驱动件(9),所述器体(1)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换热旋筒(10),所述换热旋筒(10)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个布气环管(4)转动连通,所述换热旋筒(10)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换热模组,所述联管(3)的另一端与换热模组管转动连通,所述第一驱动件(8)和第二驱动件(9)的输出轴端均与换热模组传动连接,所述器体(1)的侧面轴线位置固定安装有与换热模组连通的排气管(11),所述换热旋筒(10)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螺旋控流外片(12),所述螺旋控流外片(12)的周侧面与器体(1)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增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组包括换热芯管(13),所述换热芯管(13)的周侧面与换热旋筒(10)转动连接,所述换热芯管(13)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螺旋控流内片(14),所述螺旋控流内片(14)的周侧面与换热旋筒(10)贴合,所述螺旋控流内片(14)的内部固定开设有与换热芯管(13)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兴季永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迈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