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油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1016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油分离器技术领域的一种新型油分离器,包括器体,器体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驱动件,器体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进油组件,器体的轴线位置固定安装有导气筒,导气筒的上部连通有油分出管,导气筒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控流模组,导气筒与气体的相对表面之间转动连接有滤油芯筒,驱动件的输出轴端与滤油芯筒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滤油芯筒、螺旋刮片、螺旋压气叶片和螺旋引气叶片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高效完成压缩机排气的油气分离作业,且本装置在分离作业时,通过螺旋刮片、螺旋压气叶片和螺旋引气叶片上碳棉的包裹式设置,能够在油气分离时达到三重吸附分离效果,且通过上述结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本分离器单位空间内的可有吸油面积。可有吸油面积。可有吸油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油分离器


[0001]本技术涉及油分离器
,具体为一种新型油分离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制冷系统中,压缩机通常需要润滑油才能正常运转,压缩机排气中会混有润滑油,通常要在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安装油分离器,常用的油分离器分为洗涤式、离心式、填料式以及过滤式,将润滑油从气态制冷剂中分离出来,以便润滑油能回到压缩机保证其正常运转,并防止润滑油阻碍制冷剂换热,提高压缩机运行效果。
[0003]现有的离心式油分离器采用螺旋导叶片对油液进行收集,然而部分油液会随着自身重力以及地吸引力的作用下沿油分离器的内壁向下滴落直至堆积在油分离器的底部,导致部分油分离器难以均匀的进入用于收集的孔洞内,导致现有的油分离器对润滑油的收集效果较差,不仅容易造成润滑油的浪费,且难以保障油分离器的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公开号为CN216245018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新型离心式油分离器,该分离器可以通过离心浆以及内筒对外置压缩机排出气体中的润滑油进行收集并在此排放至压缩机内,且在过滤板的作用下,对气体中润滑油起到了二次处理的效果,降低了气体中含有润滑油的可能,但是上述分离器在对油气分离时缺乏必要的物理性集油机构,且上述装置在单位空间内对油雾的吸收和分离面积较低,因而油分离效果有限,且上述分离器难以控制油气在分离气中的被处理时间就分离效率,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油分离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油分离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油分离器缺乏必要的物理性集油机构,且现有分离器单位空间内对油雾的吸收和分离面积较低,油分离效果有限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油分离器,包括器体,所述器体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驱动件,所述器体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进油组件,所述器体的轴线位置固定安装有导气筒,所述导气筒的上部连通有油分出管,所述导气筒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控流模组,所述导气筒与器体的相对表面之间转动连接有滤油芯筒,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端与滤油芯筒传动连接,所述滤油芯筒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螺旋压气叶片,所述螺旋压气叶片的内壁与导气筒贴合,所述滤油芯筒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螺旋刮片,所述螺旋刮片的周侧面与器体贴合,所述器体的内部且对应滤油芯筒下方的位置固定开设有回油腔,所述回油腔的内壁轴线位置固定安装有卸油管,所述卸油管的顶端与滤油芯筒转动连通,所述卸油管的周侧面开设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且与回油腔连通的排油孔。
[0006]优选的,所述进油组件包括开设于器体内部的布气腔,所述器体的内壁开设有若干组规则分布且与布气腔连通的分气孔,所述器体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与布气腔连通的油分入管,所述油分入管和分气孔的轴线均与滤油芯筒的轴线垂直。
[0007]优选的,所述控流模组分别包括控流电机和竖直设置的转轴,所述转轴的周侧面与导气筒转动连接,所述控流电机的底面与器体固定连接,所述控流电机的输出轴端与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螺旋引气叶片,所述螺旋引气叶片的周侧面与导气筒贴合。
[0008]优选的,所述螺旋引气叶片、螺旋压气叶片和螺旋刮片的周侧面均包裹有碳棉,所述螺旋刮片和螺旋压气叶片的螺旋方向相同。
[0009]优选的,所述导气筒为顶端封闭下端开口的中空筒状结构,所述回油腔为漏斗状结构,所述卸油管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液阀。
[0010]优选的,所述滤油芯筒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从动锥齿圈,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端固定安装有与从动锥齿圈啮合的传动齿轮。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通过滤油芯筒、螺旋刮片、螺旋压气叶片和螺旋引气叶片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高效完成压缩机排气的油气分离作业,且本装置在分离作业时,通过螺旋刮片、螺旋压气叶片和螺旋引气叶片上碳棉的包裹式设置,能够在油气分离时达到三重吸附分离效果,且通过上述结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本分离器单位空间内的可有吸油面积,通过上述单位空间内吸油面积的提高,从而有效提高本装置的油分离效果,通过螺旋刮片的设置,则在传统分离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分离油的物料刮除及物理集油机构,通过上述物理机构的增加,从而有效提高本装置对分离油的收集效果,通过控流模组的设置,则能够有效控制排气在本装置中的被分离时间及排气的油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
器体,2

驱动件,3

布气腔,4

分气孔,5

油分入管,6

导气筒,7

油分出管,8

滤油芯筒,9

螺旋压气叶片,10

螺旋刮片,11

回油腔,12

卸油管,13

排油孔,14

控流电机,15

转轴,16

螺旋引气叶片,17

液阀,18

从动锥齿圈,19

传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油分离器,包括器体1,器体1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驱动件2,器体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进油组件;
[0023]进油组件包括开设于器体1内部的布气腔3,器体1的内壁开设有若干组规则分布且与布气腔3连通的分气孔4,器体1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与布气腔3连通的油分入管5,油分入管5和分气孔4的轴线均与滤油芯筒8的轴线垂直;
[0024]使用时,带着油雾的压缩机排气由油分入管5进入,由油分入管5进入的油雾经由布气腔3和油分入管5布向滤油芯筒8和螺旋刮片10;
[0025]器体1的轴线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油分离器,包括器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体(1)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驱动件(2),所述器体(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进油组件,所述器体(1)的轴线位置固定安装有导气筒(6),所述导气筒(6)的上部连通有油分出管(7),所述导气筒(6)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控流模组,所述导气筒(6)与器体(1)的相对表面之间转动连接有滤油芯筒(8),所述驱动件(2)的输出轴端与滤油芯筒(8)传动连接,所述滤油芯筒(8)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螺旋压气叶片(9),所述螺旋压气叶片(9)的内壁与导气筒(6)贴合,所述滤油芯筒(8)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螺旋刮片(10),所述螺旋刮片(10)的周侧面与器体(1)贴合,所述器体(1)的内部且对应滤油芯筒(8)下方的位置固定开设有回油腔(11),所述回油腔(11)的内壁轴线位置固定安装有卸油管(12),所述卸油管(12)的顶端与滤油芯筒(8)转动连通,所述卸油管(12)的周侧面开设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且与回油腔(11)连通的排油孔(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组件包括开设于器体(1)内部的布气腔(3),所述器体(1)的内壁开设有若干组规则分布且与布气腔(3)连通的分气孔(4),所述器体(1)的周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永东芦兴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迈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