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1066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井下冒顶救援装置,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包括顶板、底座、传动结构和驱动装置,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有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设有传动块,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有多个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传动块一一对应并与所述传动块转动配合,所述传动结构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传动结构与多个所述丝杆相连,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以带动多个所述丝杆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具备调节效率高、升降时结构稳定的优点。构稳定的优点。构稳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冒顶救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煤矿安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井下冒顶救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冒顶是指矿井、隧道、涵洞开挖、衬砌过程中因开挖或支护不当,顶部或侧壁大面积垮塌造成伤害的事故。矿井作业面、巷道侧壁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变形,破坏而脱落的现象称为片帮,顶部垮落称为冒顶,二者常同时发生。
[0003]相关技术中的冒顶救援装置高度不方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通常需要人工手动对多个升降杆进行升降调节,工作时较为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井下冒顶救援装置,该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具有调节效率高、升降时结构稳定的优点。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井下冒顶救援装置,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包括顶板、底座、传动结构和驱动装置,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有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设有传动块,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有多个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传动块一一对应并与所述传动块转动配合,所述传动结构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传动结构与多个所述丝杆相连,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以带动多个所述丝杆转动。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具有调节效率高、升降时结构稳定的优点。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结构包括固定框、锥齿轮组和多个传动件,所述固定框分隔所述底座形成多个容纳腔,至少部分所述丝杆进入所述容纳腔,所述传动件的一端进入容纳腔,所述传动件的第二端进入相邻容纳腔,所述锥齿轮组与所述丝杆一一对应,所述锥齿轮组的锥齿轮分别安装于所述丝杆邻近底座的一端、所述传动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锥齿轮组的多个锥齿轮相啮合。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锥齿轮组包括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丝杆邻近底座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锥齿轮分别安装于所述传动件邻近所述传动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一侧。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和第三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相连,在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与第三传动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相对设置有第一锥齿轮,设在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第一锥齿轮与设在所述第二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第一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传动杆的第二端的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三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第一锥齿轮相啮合,多个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一传动杆和第三传动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锥齿轮一一对应并相啮合。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三传动杆相平行,所述第二传动杆垂
直于第一传动杆。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为井字形框架,所述井字形框架将所述底座分隔成多个容纳腔,所述井字形框架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传动件穿过的通孔。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表面均匀分布有四根丝杆,任意两根相邻的丝杆之间的间隔相等。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丝杆的螺纹方向与相邻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反。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下表面设有多个固定筒,所述固定筒与所述丝杆一一对应,所述支撑杆至少部分进入所述固定筒并与所述固定筒滑动配合,所述支撑杆邻近所述顶板的一端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筒和所述支撑杆。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块设有内螺纹,所述传动块随所述丝杆转动沿所述丝杆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井下冒顶救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井下冒顶救援装置的传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井下冒顶救援装置的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顶板;11、支撑杆;12、传动块;13、固定筒;2、底座;21、丝杆;3、传动结构;31、固定框;32、锥齿轮组;321、第一锥齿轮;322、第二锥齿轮;33、传动件;331、第一传动杆;332、第二传动杆;333、第三传动杆;4、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如图1

图3所示,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包括顶板1、底座2、传动结构3和驱动装置4,顶板1的下表面设有多个支撑杆11,支撑杆 11远离顶板1的一端设有传动块12,底座2的上表面设有多个丝杆21,丝杆21与传动块12一一对应并与传动块12转动配合,传动结构3安装于底座2,传动结构3与多个丝杆 21相连,驱动装置4与传动结构3传动连接以带动多个丝杆21转动。井下冒顶救援装置通过一个传动结构3带动多个丝杆21转动,多个丝杆21同步转动带动传动块12相对丝杆 21上升和下降实现支撑杆11的平稳上升和下降,多个支撑杆11带动顶板1上升。支撑杆 11的升降稳定提高了装置的结构稳定性。驱动装置4可以是电机。一个电机通过传动结构 3带动多个丝杆21同步转动调节顶板1升降,无需人工手动调节多个升降杆的位置提高了调节效率。
[002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井下冒顶救援装置无需人工手动调节具有调节效率高、升降时结构稳定的优点。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传动结构3包括固定框31、锥齿轮组32和多个传动件 33,固定框31分隔底座2形成多个容纳腔,至少部分丝杆21进入容纳腔,传动件33的一端进入容纳腔,传动件33的第二端进入相邻容纳腔,锥齿轮组32与丝杆21一一对应,锥齿轮组32的锥齿轮分别安装于丝杆21邻近底座2的一端、传动件3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锥齿轮组32的
多个锥齿轮相啮合。
[0025]具体地,传动结构3设置在底座2内部,固定框31将底座2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容纳腔,与丝杆21对应的容纳腔内放置锥齿轮组32和传动件33,传动件33为传动杆,传动杆穿过多个容纳腔的侧壁,传动杆的一端穿入容纳腔内并通过锥齿轮组32的锥齿轮与丝杆 21传动相连,传动杆的第二端穿入与相邻丝杆21对应的容纳腔内,传动杆的第二端通过锥齿轮组32的锥齿轮与相邻丝杆21传动相连。丝杆21垂直于底座2的上表面,传动杆的轴向方向平行于底座2的上表面。丝杆21邻近底座2的一端的锥齿轮与传动杆上的锥齿轮相啮合并随着传动杆的转动带动丝杆21转动,相邻丝杆21邻近底座2的一端的锥齿轮与传动杆第二端的锥齿轮相啮合。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锥齿轮组32包括第一锥齿轮321和第二锥齿轮322,第一锥齿轮321与第二锥齿轮322相啮合,第二锥齿轮322与丝杆21邻近底座2的一端相连,第一锥齿轮321分别安装于传动件33邻近传动件33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有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设有传动块;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有多个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传动块一一对应并与所述传动块转动配合;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传动结构与多个所述丝杆相连;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传动结构传动连接以带动多个所述丝杆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包括固定框、锥齿轮组和多个传动件,所述固定框分隔所述底座形成多个容纳腔,至少部分所述丝杆进入所述容纳腔,所述传动件的一端进入容纳腔,所述传动件的第二端进入相邻容纳腔,所述锥齿轮组与所述丝杆一一对应,所述锥齿轮组的锥齿轮分别安装于所述丝杆邻近底座的一端、所述传动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锥齿轮组的多个锥齿轮相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齿轮组包括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丝杆邻近底座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锥齿轮分别安装于所述传动件邻近所述传动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和第三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相连,在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与第三传动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岳田雨申马子康
申请(专利权)人: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