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以及转向用伺服电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8029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现了转向控制精度的提高的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具备转向用伺服电动机作为用于驱动模型机动车的转向轮向舵角方向转动的转向用伺服电动机,该转向用伺服电动机位于从车身侧朝向转向轮延伸的臂部与转向轮之间,通过与转向轮的转向转动轴平行的输出轴驱动转向轮转动。的转向转动轴平行的输出轴驱动转向轮转动。的转向转动轴平行的输出轴驱动转向轮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以及转向用伺服电动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与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以及在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中用作转向的驱动源的转向用伺服电动机相关的


技术介绍

[0002]在模型机动车中,例如设置有用于对作为左右的前轮等的转向轮进行转向驱动的转向机构(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等)。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

296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现有的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将转向用伺服电动机设置于车身(底盘)侧,因此采用将转向用伺服电动机的转动驱动力经由转向用的连杆机构向转向轮侧传递的结构。具体而言,是将基于转向用伺服电动机的转动运动转换为左右方向的平移运动的连杆机构。
[0008]然而,在上述那样的连杆机构中,会产生不少连接松动,该连接松动会导致转向控制精度的降低。另外,上述的连杆机构在将电动机的转动运动转换为左右方向的平移运动来驱动转向轮的性质方面,转向轮的转动角度相对于电动机输出轴的转动角变化的变化量依赖于舵角而变化,这一点也成为导致转向控制精度降低的一个原因。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针对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实现转向控制精度的提高。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1]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作为用于驱动模型机动车的转向轮向舵角方向转动的转向用伺服电动机,具备转向用伺服电动机,该转向用伺服电动机位于从车身侧朝向所述转向轮延伸的臂部与所述转向轮之间,通过与所述转向轮的转向转动轴平行的输出轴驱动所述转向轮转动。关于如上述那样位于臂部与转向轮之间的转向用伺服电动机,通过构成为利用与转向转动轴平行的输出轴驱动转向轮转动,能够不需要如以往那样在车身侧配置转向用伺服电动机的情况下所需的转向用的连杆机构,并且能够使转向用伺服电动机的转动角与转向轮的转动角同步。
[0012]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模型机动车的转向用伺服电动机是用于驱动模型机动车的转向轮向舵角方向转动的转向用伺服电动机,其中,该转向用伺服电动机位于从车身侧朝向所述转向轮延伸的臂部与所述转向轮之间,通过与所述转向轮的转向转动轴平行的输出轴驱动所述转向轮转动。通过这样的转向用伺服电动机,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转向机构相同的作用。
[0013]专利技术效果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对于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能够实现转向控制精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用于对作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无线电控制系统的电结构概要进行说明的框图。
[0016]图2是表示使用连杆机构的转向机构的结构例的图。
[0017]图3是关于转向轮的转动角度变化量的舵角依赖性的说明图。
[0018]图4是作为实施方式的模型机动车的外观立体图,主要表示模型机动车中的转向机构附近的情况的图。
[0019]图5是作为实施方式的转向用伺服电动机的外观结构的说明图。
[0020]图6是表示直行时的左侧的转向轮附近的情况的图。
[0021]图7是表示右转向时的左侧的转向轮附近的情况的图。
[0022]图8是关于实施方式的模型机动车所具备的输入衰减机构的说明图。
[0023]图9同样是关于实施方式的模型机动车所具备的输入衰减机构的说明图。
[0024]图10是作为第一其他例的转向机构的说明图。
[0025]图11是作为第二其他例的转向机构的说明图。
[0026]图12是作为第三其他例的转向机构的说明图。
[0027]图13是用于后倾角调整的连接位置位移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0028]图14是用于后倾角调整的连接位置位移机构的其他例的说明图。
[0029]图15是用于外倾角调整的连接位置位移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模型机动车;
[0032]1a:底盘;
[0033]2:发送器;
[0034]10:接收器;
[0035]11、27:天线;
[0036]15(15L、15R):转向用伺服电动机;
[0037]20:接口部;
[0038]21(21X、21Y):操作杆;
[0039]23:显示部;
[0040]24:设定操作部;
[0041]W(WL、WR):转向轮;
[0042]50:转向机构;
[0043]51(51L、51R):上侧臂;
[0044]52(52L、52R):下侧臂;
[0045]51a、52a:前端部;
[0046]51b、52b:车身侧端部;
[0047]53(53L、53R):轮毂部;
[0048]61(61L、61R):减震器;
[0049]62:冲击塔;
[0050]61a:下端部;
[0051]61b:上端部;
[0052]15a:主体部;
[0053]15b:输出轴;
[0054]15c:连接部;
[0055]15d:支承部;
[0056]151:被连接部;
[0057]152:板状部;
[0058]153:柱部;
[0059]153a:前端部;
[0060]154:球状部;
[0061]D:凹部;
[0062]155:转动构件;
[0063]155a:上表面部;
[0064]155b:侧表面部;
[0065]155c:下表面部;
[0066]156、156A、156B:连接位置位移机构;
[0067]160:钩部;
[0068]161:螺母;
[0069]H:孔部;
[0070]165、166:齿轮;
[0071]167:传动轴;
[0072]168:被连接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73]以下,按照以下的顺序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74]1.无线电控制系统的结构概要
[0075]2.作为实施方式的转向机构
[0076]3.关于输入衰减机构
[0077]4.转向机构的其他例
[0078]4‑
1.第一其他例
[0079]4‑
2.第二其他例、第三其他例
[0080]5.关于角度调整机构
[0081]6.变形例
[0082]7.实施方式的总结
[0083]1.无线电控制系统的结构概要
[0084]图1为用于对作为实施方式的无线电控制系统100的电结构概要进行说明的框图。
无线电控制系统100至少具备作为被操纵体的模型机动车1和作为用于通过无线操纵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其中,所述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具备转向用伺服电动机作为用于驱动模型机动车的转向轮向舵角方向转动的转向用伺服电动机,所述转向用伺服电动机位于从车身侧朝向所述转向轮延伸的臂部与所述转向轮之间,通过与所述转向轮的转向转动轴平行的输出轴驱动所述转向轮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其中,所述转向用伺服电动机的所述输出轴位于与所述转向转动轴同轴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其中,所述转向用伺服电动机具有将所述输出轴保持为转动自如的主体部,所述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具备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作为所述臂部,所述输出轴被支承为不能从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任一方的臂部侧转动,所述主体部被支承为从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另一方的臂部侧以与所述转向转动轴平行的轴为中心而转动自如,将所述转向轮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轮毂部与所述主体部连结。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其中,在所述车身设置有用于使经由所述转向轮的来自路面的输入衰减的减震器,所述转向用伺服电动机具有将所述输出轴保持为转动自如的主体部,所述模型机动车的转向机构具备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上侧臂部和下侧臂部作为所述臂部,所述上侧臂部的一端部以能够进行以该一端部为支点部的所述上侧臂部的上下方向的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车身侧,所述上侧臂部的另一端部以能够进行以该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深山裕贵土桥幸广
申请(专利权)人:双叶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