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菌液及其在检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7579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2:44
一种增菌液及其在检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中的用途,所述增菌液含有如下组分: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龙胆紫、氯霉素、多黏菌素B、脱氢乙酸钠。该增菌液对目标菌株具有良好的增菌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抑制日常检测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非目标菌的生长,降低非目标菌的干扰,提高目标菌的检出率以及工作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类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增菌。菌。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菌液及其在检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的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食品微生物安全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菌液及其在检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2]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 5~6,于1999年被划分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一个病原型,存在于谷物类发酵制品、变质银耳和木耳等食品中。菌株产米酵菌酸毒素,该毒素致死率高达40%~100%,至今没有文献报道相关有效解毒药。米酵菌酸在人体内主要通过消化道粘膜吸收,经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身体,主要的靶器官是肝、脑、肾等器官,发病急,潜伏期多数为2~24h。
[0003]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国家标准《GB 4789.29

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该方法采用GVC增菌液进行增菌,改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mPDA)和PCFA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分离。日常检测过程中发现,样品经过GVC增菌液增菌后增菌液表层会出现一层白色菌膜,该菌膜由细菌和霉菌组成;同时增菌后的菌悬液划线在分离平板mPDA培养基中出现非目标菌多、目标菌菌落特征不明显等现象,主要表现为:非目标细菌蔓延生长,菌落呈粘稠状,在mPDA培养基上覆盖平板,掩盖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生长;霉菌蔓延生长,覆盖目标菌株,不利于挑取目标菌;目标菌菌落较小、形态不典型如干燥以及目标菌量少等,加大了目标菌分离鉴定的难度。对近上千份样品的检测过程中发现经过GVC增菌液增菌和mPDA培养基分离出的主要非目标菌种类如下:假单胞菌属,如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食油假单胞菌;肠杆菌属,如霍氏肠杆菌;分散泛菌,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和真菌类如霉菌等。这些非目标菌的存在,一方面会抢夺营养物质,一定程度影响目标菌的生长繁殖;另一方面会加大可疑菌落挑取难度,甚至出现有些目标菌被杂菌覆盖而无法观察的情况,严重影响检出率和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第一方面,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增菌液,所述增菌液含有如下组分: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龙胆紫、氯霉素、多黏菌素B、脱氢乙酸钠。
[0005]根据第二方面,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第一方面所述增菌液的制备方法,包括:按配方量将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龙胆紫、氯霉素、多黏菌素B、脱氢乙酸钠混合,制得所述增菌液。
[0006]根据第三方面,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第一方面所述增菌液在检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中的用途。
[0007]根据第四方面,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第一方面所述增菌液在筛选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中的用途。
[0008]根据第五方面,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第一方面所述增菌液在培养唐菖蒲伯克霍尔
gladioli(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farino fermentans)。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为革兰氏阴性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生化特征差异极微(参考文献1:范璐,栾杰,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第10卷第23期,2019年12月;参考文献2:林捷,方陈玉,陆晶芳等,食品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亚种实时荧光PCR检测的研究,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第11卷第11期,2020年6月;参考文献3:焦振泉,曹玮,余东敏等,椰毒假单胞菌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16S~23SrRNA基因间区序列的比较研究,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8年第20卷第3期)。
[0020]多黏菌素B亦称多粘菌素B,多黏菌素B主要对部分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本专利技术中,多黏菌素B具有抑制非目标菌(即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之外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
[0021]脱氢乙酸钠,又名脱氢醋酸钠,脱氢乙酸钠可抑制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的生长繁殖。
[0022]龙胆紫亦称甲紫、结晶紫,龙胆紫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以及绿脓杆菌、白念珠菌、表皮癣菌等有杀灭作用,对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和抗酸菌几乎无作用。
[0023]氯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对部分革兰阳性、阴性细菌有抑制作用。
[0024]龙胆紫、氯霉素、多黏菌素B、脱氢乙酸钠以及制备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所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等原料均可从市场上购买得到。
[0025]在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增菌液选择性增殖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通常包括产米酵菌酸的菌株、不产米酵菌酸的菌株中的至少一种。通常,在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增菌液选择性增殖出食物样品中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之后,再进行后续的菌种鉴定、毒性试验。
[00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黏菌素B在所述增菌液中的浓度≥5μg/mL。在能够起到有效抑制非目标菌的情况下,通常选择尽量低的多黏菌素B浓度,以控制成本,本专利技术中,增菌液中多黏菌素B的浓度最低可以为5μg/mL。
[002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脱氢乙酸钠在所述增菌液中的浓度≥0.01wt%。
[002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增菌液含有如下浓度的组分:5~20μg/mL多黏菌素B、0.01~0.03wt%脱氢乙酸钠。所述增菌液中多黏菌素B的浓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5μg/mL、6μg/mL、7μg/mL、8μg/mL、9μg/mL、10μg/mL、11μg/mL、12μg/mL、13μg/mL、14μg/mL、15μg/mL、16μg/mL、17μg/mL、18μg/mL、19μg/mL、20μg/mL等等,脱氢乙酸钠的浓度包括但不限于0.01wt%、0.02wt%、0.03wt%等等。前述各浓度均是指多黏菌素B、脱氢乙酸钠在增菌液中的终浓度。
[002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增菌液含有如下浓度的组分:多黏菌素B10μg/mL、脱氢乙酸钠0.03wt%。
[003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增菌液含有如下浓度的组分:10μg/mL龙胆紫、20μg/mL氯霉素。
[003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亦称PD水)是由马铃薯、葡萄糖与水混合后,加热煮沸制得。
[003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的制备方法如下:将马铃薯与水混合后,加热煮沸,然后加入葡萄糖,制得所述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
[0033]在一实施例中,煮沸后,保持10min~20min。
[0034]在一实施例中,每1000mL水中加有300g马铃薯(去皮)、20g葡萄糖。
[0035]在一实施例中,通常是将去皮的马铃薯切成碎块,加入水(例如1000mL)中,煮沸10min~20min,用纱布过滤,补加水至初始体积(例如1000mL),然后加入葡萄糖,加热溶化,得到所述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通常是将所述马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菌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菌液含有如下组分: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龙胆紫、氯霉素、多黏菌素B、脱氢乙酸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菌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黏菌素B在所述增菌液中的浓度≥5μg/mL;和/或,所述脱氢乙酸钠在所述增菌液中的浓度≥0.01wt%。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菌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菌液含有如下浓度的组分:5~20μg/mL多黏菌素B、0.01~0.03wt%脱氢乙酸钠。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菌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菌液含有如下浓度的组分:10μg/mL多黏菌素B、0.03wt%脱氢乙酸钠。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菌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菌液含有如下浓度的组分:10μg/mL龙胆紫、20μg/mL氯霉素;和/或,所述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是由马铃薯、葡萄糖与水混合后,加热煮沸制得;和/或,所述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的制备方法如下:将马铃薯与水混合后,加热煮沸,然后加入葡萄糖,制得所述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和/或,每1000mL水中加有300g马铃薯、20g葡萄糖;和/或,所述马铃薯葡萄糖水溶液的pH为7.0
±
0.2;和/或,所述增菌液为可选择性增殖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增菌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晶黄建飞李乐诗王晓雯严琼英刘斌冯荣虎邓梦雅石文婷赖心田杨国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国家高新技术计量站国家数字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