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590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包括第一碳纤维层,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下表面设置有聚酯树脂粘黏层,所述聚酯树脂粘黏层内侧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侧设置有铝条层,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下表面固定有硅胶缓冲层,所述硅胶缓冲层下表面设置有加强层;通过设置有铝条层、聚酯树脂粘黏层、硅胶缓冲层及加强层,避免通风效果不好,编织物内侧发生较高的温度损坏,装置便于提高热量的传递效果,增大热量分布的均匀性,同时具有很好的缓冲、抗菌效果,增大了装置的使用效果。增大了装置的使用效果。增大了装置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碳纤维织物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碳纤维指的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耐高温居所有化纤之首。用腈纶和粘胶纤维做原料,经高温氧化碳化而成,碳纤维是碳纤维布的主要原料,碳纤维具有外柔内刚的特点。手感硬,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度。它重量很轻,比金属铝轻,但抗拉强度比钢高,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点,传统使用中碳纤维除用作绝热保温材料外,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树脂、金属、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构成复合材料。
[0003]现有的碳纤维编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通风效果不好,不利于热量传递,提高透气效果,编织物内部可能发生局部热量较高损坏,不能很好的增大热量分布的均匀效果,另外编织物内部也不具备很好的抗菌效果,不能很好的进行缓冲,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包括第一碳纤维层,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下表面设置有聚酯树脂粘黏层,所述聚酯树脂粘黏层内侧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侧设置有铝条层,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下表面固定有硅胶缓冲层,所述硅胶缓冲层下表面设置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内侧包含有竹纤维及尼龙纤维,所述竹纤维与尼龙纤维相互交错编织,所述加强层下表面固定有第二碳纤维层。r/>[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上表面边缘固定有锦纶纤维,所述锦纶纤维为长方形。
[0007]优选的,所述聚酯树脂粘黏层上设置有荧光层。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碳纤维层的厚度大于第二碳纤维层的厚度,所述第二碳纤维层厚度为零点零五毫米。
[0009]优选的,所述铝条层沿聚酯树脂粘黏层长边等距设置有多个,所述铝条层也为长方形。
[0010]优选的,所述硅胶缓冲层厚度为零点零八毫米,所述硅胶缓冲层内侧混溶有陶瓷粉。
[0011]优选的,所述加强层厚度为零点零五毫米,所述硅胶缓冲层与加强层通过胶水粘黏固定。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通过设置有铝条层、聚酯树脂粘黏层、硅胶缓冲层及加强层,避免通风效果不好,到编织物内侧发生较高的温度损坏,装置便于提高热量的传递效果,增大热量分布的均匀
性,减少具备热量过大造成装置损坏,同时具有很好的缓冲、抗菌效果,增大了装置的使用效果,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加强层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第一碳纤维层;2、硅胶缓冲层;3、第二碳纤维层;4、锦纶纤维;5、荧光层;6、铝条层;7、竹纤维;8、尼龙纤维;9、加强层;10、聚酯树脂粘黏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包括第一碳纤维层1,第一碳纤维层1下表面设置有聚酯树脂粘黏层10,聚酯树脂粘黏层10内侧开设有通孔,便于通风透气,通孔内侧设置有铝条层6,提高导热效果,增大热量的传递,减少具备热积累,第一碳纤维层1下表面固定有硅胶缓冲层2,便于提高缓冲效果,硅胶缓冲层2下表面设置有加强层9,加强层9内侧包含有竹纤维7及尼龙纤维8,竹纤维7与尼龙纤维8相互交错编织,便于提高抗菌效果,增大装置的抗撕裂强度,加强层9下表面固定有第二碳纤维层3。
[0020]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碳纤维层1上表面边缘固定有锦纶纤维4,锦纶纤维4为长方形,便于提高第一碳纤维层1上表面边缘的耐磨效果,降低边缘磨损。
[002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聚酯树脂粘黏层10上设置有荧光层5,便于在第一碳纤维层1发生破损后,及时引起他人注意。
[0022]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碳纤维层1的厚度大于第二碳纤维层3的厚度,便于更好的强度及导热效果,第二碳纤维层3厚度为零点零五毫米。
[0023]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铝条层6沿聚酯树脂粘黏层10长边等距设置有多个,铝条层6也为长方形。
[002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硅胶缓冲层2厚度为零点零八毫米,硅胶缓冲层2内侧混溶有陶瓷粉,便于更好的热量传递效果,增大装置的热量分布均匀。
[002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加强层9厚度为零点零五毫米,硅胶缓冲层2与加强层9通过胶水粘黏固定。
[002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通过聚酯树脂粘黏层10内侧的通孔便于透气通风,同时铝条层6的比热容大,通过铝条层6可对装置内侧的热量进行吸收,降低装置内侧温度较高发生损坏,进一步通过铝条层6与第一碳纤维层1的配合,热量传递效果好,便于使热量分布均匀,降低具备热量较大装置发生损坏,通过硅胶缓冲层2可增大装置的弹性缓冲效果,硅胶缓冲层2内侧混溶有陶瓷粉,便于提高热量的传递,利于热量分布
均匀,竹纤维7的抗菌效果好,便于减少细菌滋生,同时加强层9由竹纤维7与尼龙纤维8编织构成,尼龙纤维8的强度效果不好,便于增大装置的抗撕裂效果。
[00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包括第一碳纤维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1)下表面设置有聚酯树脂粘黏层(10),所述聚酯树脂粘黏层(10)内侧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侧设置有铝条层(6),所述第一碳纤维层(1)下表面固定有硅胶缓冲层(2),所述硅胶缓冲层(2)下表面设置有加强层(9),所述加强层(9)内侧包含有竹纤维(7)及尼龙纤维(8),所述竹纤维(7)与尼龙纤维(8)相互交错编织,所述加强层(9)下表面固定有第二碳纤维层(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1)上表面边缘固定有锦纶纤维(4),所述锦纶纤维(4)为长方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导热透气碳纤维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慧蒋晨戴星
申请(专利权)人:前瞻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