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体制造装置和接合体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3116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合体制造装置和接合体制造方法。接合体制造装置(10)的辊式输送部(48)具有旋转部(56)和抽吸部(58)。旋转部(56)的外周面具有与第1背面(38)接触的接触抽吸部(88)。旋转部(56)使接触抽吸部(88)与第1背面(38)接触的同时进行旋转。抽吸部(58)从接触抽吸部(88)通过第1层(12)的细孔抽吸第2层(14),从而在第1层(12)与第2层(14)的层叠体上形成被吸引到接触抽吸部(88)的被抽吸部分(112)。剥离部(50)将覆盖膜(46)从带膜接合体(52)的被抽吸部分(112)的第2背面(44)剥离。据此,能够高效地制造高质量的接合体。够高效地制造高质量的接合体。够高效地制造高质量的接合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合体制造装置和接合体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合体制造装置和接合体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9

8995号中,提出一种将多孔性的电极与非多孔性的电解质膜接合来制造燃料电池用的膜电极组件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如上所述,在将多孔性的第1层与非多孔性的第2层接合而得到接合体的情况下,要求提高接合体的制造效率。因此,考虑到在通过辊式输送部来输送第1层和第2层的中途,将第1层的第1接合面与第2层的第2接合面持续地接合。在该情况下,例如,从保护第2层的观点出发,第2层以覆盖膜可剥离地粘贴于第2接合面的背面的状态被供给至辊式输送部。覆盖膜对第2层暂时地进行保护,并不是接合体的构成要素。因此,覆盖膜在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接合后会从第2层剥离。
[0004]然而,随着将覆盖膜从第2层剥离,覆盖膜将第2层向从第1层离开的方向拉伸,此时,在第1接合面和第2接合面上作用有彼此分离的方向上的力。当该力超过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的接合力时,例如,有可能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剥离,接合体的质量降低。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为一种接合体制造装置,由多孔性的第1层和非多孔性的第2层来制造接合体,所述第1层具有第1接合面和作为该第1接合面的背面的第1背面,所述第2层具有第2接合面和作为该第2接合面的背面的第2背面,在所述第2背面上,以可剥离的方式粘贴有覆盖膜,所述接合体制造装置具有辊式输送部和剥离部,其中,所述辊式输送部在输送所述第1层和所述第2层的中途,将层叠状态的所述第1接合面与所述第2接合面持续地接合而形成带膜接合体;所述剥离部将所述覆盖膜从所述带膜接合体的所述第2背面剥离而得到接合体,所述辊式输送部具有旋转部和抽吸部,所述旋转部的外周面具有与所述第1背面接触的接触抽吸部,所述旋转部使所述接触抽吸部与所述第1背面接触的同时进行旋转,所述抽吸部通过所述接触抽吸部经由所述第1层的细孔抽吸所述第2层,从而在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的层叠体上形成被吸引到所述接触抽吸部的被抽吸部分,所述剥离部将所述覆盖膜从所述带膜接合体的所述被抽吸部分的所述第2背面剥离。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为一种接合体制造方法,由多孔性的第1层和非多孔性的第2层来制造接合体,所述第1层具有第1接合面和作为该第1接合面的背面的第1背面,所述第2层具有第2接合面和作为该第2接合面的背面的第2背面,在所述第2背面上,以可剥离的方式粘贴有覆盖膜,在所述接合体制造方法中,在通过辊式输送部来输送所述第1层和所述第2层的中途,将层叠状态的所述第1接合面与所述第2接合面持续地接合而形成带膜接合体,之后,将所述覆盖膜从所述带膜接合体的所述第2背面剥离来制造接合体,所述辊式输送部具有进行旋转的旋转部,所述接合体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一边使所述旋转部的外周面
所具有的接触抽吸部与所述第1层和所述第2层的层叠体的所述第1背面接触,一边使所述旋转部旋转的工序;由通过所述接触抽吸部经由所述第1层的细孔抽吸所述第2层的抽吸部,在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的层叠体上形成被吸引到所述接触抽吸部的被抽吸部分的工序;通过剥离部,将所述覆盖膜从所述带膜接合体的所述被抽吸部分的所述第2背面剥离的工序。
[0008]在本专利技术中,在通过辊式输送部来输送第1层和第2层的中途,将层叠状态的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持续地接合而得到带膜接合体。将覆盖膜从该带膜接合体的第2背面剥离来制造接合体。因此,能够通过覆盖膜保护第2层的同时高效地制造接合体。
[0009]另外,辊式输送部的旋转部使接触抽吸部与第1背面接触的同时进行旋转。抽吸部通过接触抽吸部经由第1层的细孔抽吸第2层。由此,在第1层与第2层的层叠体上形成被吸引到接触抽吸部的被抽吸部分。即,在被抽吸部上,通过抽吸部的抽吸力,第2层的第2接合面被向第1层的第1接合面推压。
[0010]剥离部将剥离膜从被抽吸部分的第2背面剥离而得到接合体。在该情况下,即使随着将覆盖膜从第2背面剥离,覆盖膜将第2层向从第1层离开的方向拉伸,也能够抑制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剥离。其结果,能够得到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良好地接合而成的高质量的接合体。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高效地制造高质量的接合体。
[0011]通过参照附图对以下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应易于被理解。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合体制造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0013]图2是沿着图1的旋转部的径向的剖视图。
[0014]图3是图2的III

III向视剖视图。
[0015]图4A是由图1的接合体制造装置制造的接合体的概略剖视图。图4B是具有图4A的接合体的膜电极组件的概略剖视图。
[0016]图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接合体制造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0017]图6是沿着图5的旋转部的径向的剖视图。
[0018]图7是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接合体制造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0019]图8是沿着图7的旋转部的径向的剖视图。
[0020]图9是图8的IX

IX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在以下的图中,针对相同或者实现同样功能和效果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22]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合体制造装置10由多孔性的第1层12和非多孔性的第2层14来制造接合体16。作为第1层12的优选例,可列举出构成未图示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图4B的阳极电极18或者阴极电极20的材料。另外,作为第2层14的优选例,可列举出图4B的电解质膜22的材料。因此,在以下中,针对第1层12为阳极电极18的材料,第2层14为电解质膜22的材料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3]然而,第1层12并不限定于阳极电极18的材料。例如,第1层12也可以为阴极电极20的材料。另外,第1层12也可以不是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构成要素。作为第1层12,可以采用多孔性的各种结构。在此的多孔性是指,通过具有多个细孔而具有透气性的意思。第2层14并不限定于电解质膜22的材料。作为第2层14,可以采用非多孔性的各种结构。在此的非多孔性是指,不具有透气性或者具有比第1层12的透气性低的透气性的意思。
[0024]如图4B所示,图4A的接合体16通过与阴极电极20的材料接合而构成膜电极组件24。膜电极组件24通过被均未图示的隔板夹持而构成发电电池(单体燃料电池)。通过层叠多个发电电池,构成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堆例如能够搭载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燃料电池车辆。此外,燃料电池堆也可以搭载于除了燃料电池车辆以外的搭载体。另外,燃料电池堆也能够作为固定型使用。
[0025]如图4B所示,电解质膜22例如为含有水分的全氟磺酸的薄膜等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阳离子交换膜)。在本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合体制造装置(10),由多孔性的第1层(12)和非多孔性的第2层(14)来制造接合体(1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具有第1接合面(36)和作为该第1接合面的背面的第1背面(38),所述第2层具有第2接合面(42)和作为该第2接合面的背面的第2背面(44),在所述第2背面上以可剥离的方式粘贴有覆盖膜(46),所述接合体制造装置具有辊式输送部(48)和剥离部(50),其中,所述辊式输送部(48)在输送所述第1层和所述第2层的中途,将层叠状态的所述第1接合面与所述第2接合面持续地接合而形成带膜接合体(52);所述剥离部(50)将所述覆盖膜从所述带膜接合体的所述第2背面剥离而得到所述接合体(16),所述辊式输送部具有旋转部(50)和抽吸部(58),所述旋转部的外周面具有与所述第1背面接触的接触抽吸部(88),所述旋转部使所述接触抽吸部与所述第1背面接触的同时进行旋转,所述抽吸部通过所述接触抽吸部经由所述第1层的细孔抽吸所述第2层,从而在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的层叠体上形成被吸引到所述接触抽吸部的被抽吸部分(112),所述剥离部将所述覆盖膜从所述带膜接合体的所述被抽吸部分的所述第2背面剥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膜持续地覆盖所述第2背面,所述剥离部具有导向部(116),该导向部(116)在与所述旋转部相反的一侧以可旋转的方式被配置于与所述被抽吸部分相向的位置,所述导向部在使该导向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覆盖膜接触的状态下,向与所述旋转部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合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部中所述接触抽吸部的轴向上的中央部的外径比所述接触抽吸部的轴向上的两端部的外径小,在所述旋转部的沿着轴向的剖面中,所述接触抽吸部朝向所述中央部比所述两端部凹进的方向弯曲。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具有旋转部主体(74),该旋转部主体(74)具有所述外周面,在所述旋转部主体的内部形成有中空部(78),所述旋转部主体具有使所述中空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通孔(90),所述抽吸部在所述中空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负压部(99),所述抽吸部经由所述负压部和与该负压部连通的所述通孔而形成所述被抽吸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合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主体的所述接触抽吸部具有连通区域(100)和非连通区域(104),其中,所述连通区域经由所述通孔而与所述负压部连通,所述非连通区域不与所述负压部连通,所述非连通区域在所述旋转部主体的轴向上被配置于所述连通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永和树池田透室本信义长久晋辅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