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89416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包括壳体、摩擦层和固定块,所述壳体内的中部开设出气槽一,出气槽一的一端固定连接散热板,出气槽一的另一端连通气流槽,且出气槽一靠近气流槽的一端开设凹槽一,所述摩擦层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外表面,摩擦层表面开设环形槽,环形槽底部通过出气槽三连通出气槽二,出气槽二连通出气槽一,且传动轴靠近气流槽的一端固定连接风扇,所述固定块内开设凹槽四,打磨头通过限位板一固定连接在凹槽四内,限位板一固定连接移动板,且移动板通过螺接的丝杆一滑动连接在固定块开设的收纳槽内。该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能够有效降低使用者在打磨抛光时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打磨抛光的效率。并且提高打磨抛光的效率。并且提高打磨抛光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打磨工具
,具体为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手板是验证产品可行性的第一步,是找出设计产品的缺陷、不足、弊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通过手板的验证,从而对缺陷进行针对性的改善,设计完成产品一般不能做到很完美,甚至无法使用,直接生产一旦有缺陷将全部报废,大大浪费人力和物力和时间;而手板一般情况是少数的样品,制作周期短,损耗人力物力少,能很快地找出产品设计的不足进而改善,为产品定型量产提供充足的依据,因此手板模型就诞生了。
[0003]经过检索,公告号为CN206869634U的专利公开一种手板模型打磨工具,文中提出“所述手柄前端设有三棱柱形打磨部,所述打磨部三个侧面均设有橡胶层,所述打磨部前端面设有三角形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三角压板,所述橡胶层外表面设有砂纸,所述橡胶层与砂纸之间设有双面胶,所述砂纸前端位于三角压板底面与凹槽之间,所述三角压板前端面三个角处均设有阶梯孔,所述凹槽底面于阶梯孔对应位置设有螺纹孔,所述阶梯孔内设有锁紧螺栓。”;该打磨工具在使用时,用手抓住手柄即可对手板模型进行打磨,不需要使用手指按住砂纸对手板模型进行打磨,解决了手指酸痛的问题,但是该打磨工具仍然需要使用者人工的推动砂纸进行打磨抛光处理,继而使得使用者的劳动强度较大,在打磨抛光结束时,会出现手臂酸痛的问题。
[0004]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包括壳体、摩擦层和固定块,所述壳体内的中部开设出气槽一,出气槽一的一端固定连接散热板,出气槽一的另一端连通气流槽,且出气槽一靠近气流槽的一端开设凹槽一,变频电机通过导热块固定连接在出气槽一内,导热块固定连接在凹槽一内,同时变频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传动轴,传动轴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壳体开设的凹槽二内,所述摩擦层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外表面,摩擦层表面开设环形槽,环形槽底部通过出气槽三连通出气槽二,出气槽二连通出气槽一,且传动轴靠近气流槽的一端固定连接风扇,气流槽远离变频电机的一端连通进气槽,同时传动轴远离变频电机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块,固定块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固定座开设的凹槽三内,固定座固定连接在壳体一端的端面,所述固定块内开设凹槽四,打磨头通过限位板一固定连接在凹槽四内,限位板一固定连接移动板,且移动板通过螺接的丝杆一滑动连接在固定块开设的收纳槽内,同时壳体表面相对导热块的位置固定连接散热板,散热板通过导热板固定连接导热块,导热板固定连接在壳体开设的连接槽一内。
[0007]优选的,所述壳体内开设的出气槽一呈圆柱形结构,出气槽一连通的气流槽呈圆
台形结构,且出气槽一开设的凹槽一呈圆形结构,同时出气槽一、气流槽和凹槽一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轴截面呈十字形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出气槽二共有四组,四组出气槽二均呈L形结构,且四组出气槽二呈十字形分布在壳体内,同时出气槽二的转角处呈弧形结构,出气槽二靠近摩擦层的一侧平行等间距的连通多组出气槽三,出气槽二和出气槽三组合在一起构成E形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摩擦层呈圆筒形结构,摩擦层外表面相对出气槽三的位置平行等间距的开设多组环形槽,环形槽呈圆环形结构,且壳体远离摩擦层一端固定连接的固定座呈圆柱形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固定座内开设的凹槽三整体呈圆柱形结构,凹槽三的轴截面呈凸形结构,且固定座和凹槽三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轴截面呈C形结构,同时固定块和凹槽三尺寸相适配。
[0011]优选的,所述固定块内开设的凹槽四呈六棱柱结构,打磨头靠近固定块的一端呈六棱柱结构,凹槽四和打磨头嵌入凹槽四的部分尺寸相适配,且打磨头相对限位块一的位置对应开设限位槽一,限位槽一呈圆环形结构,同时限位块一呈拱形结构,移动板两端的下表面对称连接两组限位块一。
[0012]优选的,所述气流槽环绕等间距的连通八组进气槽,进气槽呈圆柱形结构,且导热块呈圆环形结构,导热块的内圆弧面环绕等间距的开设八组流通槽,流通槽的截面呈方形结构,同时导热块的外圆弧面环绕等间距的固定连接多组导热板,导热板呈长方形结构,并且散热板呈圆环结构,散热板相对导热板的位置对应开设连接槽二,导热板固定连接在连接槽二内。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通过变频电机、传动轴、固定块、移动板和限位板一的配合,使得变频电机能够带动打磨头转动,继而避免使用者人工打磨,有效降低使用者在打磨抛光时的劳动强度,避免使用者在打磨抛光结束后出现手臂的不适感,同时通过导热块、导热板和散热板的配合,能够对变频电机进行第一重散热,而在进气槽、风扇和出气槽一的配合下,能够对变频电机进行第二重散热,通过双重散热结构,提高该打磨装置的散热效果,保护内部元件。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正视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结构图1的A

A处剖面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结构图1的B

B处剖面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结构图1的C

C处剖面示意图。
[0018]图中:1、壳体;2、出气槽二;3、摩擦层;4、出气槽一;5、环形槽;6、散热板;7、导热板;8、气流槽;9、风扇;10、进气槽;11、传动轴;12、固定座;13、固定块;14、收纳槽;15、打磨头;16、移动板;17、限位板一;18、限位槽一;19、导热块;20、变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包括壳体1、摩擦层3和固定块13,壳体1内的中部开设出气槽一4,出气槽一4的一端固定连接散热板6,出气槽一4的另一端连通气流槽8,且出气槽一4靠近气流槽8的一端开设凹槽一,壳体1内开设的出气槽一4呈圆柱形结构,出气槽一4连通的气流槽8呈圆台形结构,且出气槽一4开设的凹槽一呈圆形结构,同时出气槽一4、气流槽8和凹槽一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轴截面呈十字形结构;变频电机20通过导热块19固定连接在出气槽一4内,导热块19固定连接在凹槽一内,同时变频电机20通过联轴器连接传动轴11,传动轴11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壳体1开设的凹槽二内,摩擦层3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外表面,摩擦层3呈圆筒形结构,摩擦层3外表面相对出气槽三的位置平行等间距的开设多组环形槽5,环形槽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包括壳体(1)、摩擦层(3)和固定块(1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的中部开设出气槽一(4),出气槽一(4)的一端固定连接散热板(6),出气槽一(4)的另一端连通气流槽(8),且出气槽一(4)靠近气流槽(8)的一端开设凹槽一,变频电机(20)通过导热块(19)固定连接在出气槽一(4)内,导热块(19)固定连接在凹槽一内,同时变频电机(20)通过联轴器连接传动轴(11),传动轴(11)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壳体(1)开设的凹槽二内,所述摩擦层(3)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外表面,摩擦层(3)表面开设环形槽(5),环形槽(5)底部通过出气槽三连通出气槽二(2),出气槽二(2)连通出气槽一(4),且传动轴(11)靠近气流槽(8)的一端固定连接风扇(9),气流槽(8)远离变频电机(20)的一端连通进气槽(10),同时传动轴(11)远离变频电机(20)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块(13),固定块(13)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固定座(12)开设的凹槽三内,固定座(12)固定连接在壳体(1)一端的端面,所述固定块(13)内开设凹槽四,打磨头(15)通过限位板一(17)固定连接在凹槽四内,限位板一(17)固定连接移动板(16),且移动板(16)通过螺接的丝杆一滑动连接在固定块(13)开设的收纳槽(14)内,同时壳体(1)表面相对导热块(19)的位置固定连接散热板(6),散热板(6)通过导热板(7)固定连接导热块(19),导热板(7)固定连接在壳体(1)开设的连接槽一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开设的出气槽一(4)呈圆柱形结构,出气槽一(4)连通的气流槽(8)呈圆台形结构,且出气槽一(4)开设的凹槽一呈圆形结构,同时出气槽一(4)、气流槽(8)和凹槽一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轴截面呈十字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板模型的抛光打磨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方毅林敬沼陈海彬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冠诺模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