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77353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免撑体系包括多个构联件,构联件包括设置在梁板后浇带的上、下方位置的两个钢制连接件;钢制连接件是矩形体的薄板,由相同厚度的第一钢板、第二钢板拼接而成;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里侧端面均设有台阶状的凸缘,凸缘的底面与所在的钢板的底面齐平,第一钢板上的第一凸缘与第二钢板的第二凸缘的尺寸相同而相对于所在钢板的上下位置相反;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搭接形成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结合部;第一凸缘的端部与第二钢板之间以及第二凸缘与第一钢板之间均留有用于防止混凝土结构收缩的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避免了后浇带两侧梁板悬臂情况,可一次性拆除梁板结构下所有支架。有支架。有支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的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混凝土的补浇时间,有的规定不少于14天,有的规定不少于 42天,有的规定不少于60天,有的规定封顶后28天。
[0003]目前后浇带常用的施工方法有以下两种:
[0004]1、后浇带独立支模:这种施工方法存在如下缺陷:独立支撑模板体系保留的层数其传力途径是一个串联体系,其中一层出现问题,则其上的所有层结构均会连续产生问题,类似于多骨诺牌效应,存在系统问题。
[0005]2、先拆后撑:这种施工方法存在如下缺陷:在拆模和重新回顶过程中,后浇带部位的挠度在拆模过程中已经产生,回顶只能阻止悬挑构件的进一步变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已产生的挠度。
[0006]另外,后浇带两侧的梁板在未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长期处于悬臂状态,因此在补浇混凝土前后浇带部位模板及支撑不能拆除,但长期保留又将造成周转材料的闲置与浪费,占用施工空间,增加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可有效解决梁板后浇带部位承载力低、工序繁杂、先拆后撑造成梁板悬臂变形及后浇带部位支模架长期占用等技术问题,实现了避免后浇带两侧梁板悬臂情况、提高后浇带部位承载能力、可一次性拆除梁板结构下所有支架、改变后浇带封闭前底部支模架长期不能拆除的现状的技术效果。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包括梁板后浇带、位于梁板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结构以及沿梁板后浇带长度方向搭建的置于梁板后浇带两侧的常规模板支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构联件,多个构联件沿梁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
[0010]将靠近梁板后浇带的中轴线的方向定义为里侧,反之为外侧;
[0011]构联件包括设置在梁板后浇带的上、下方位置的两个钢制连接件,所述钢制连接件之间通过对拉螺栓连接;
[0012]钢制连接件是矩形体的薄板,由相同厚度的第一钢板、第二钢板拼接而成;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里侧端面均设有台阶状的凸缘,所述的凸缘的底面与所在的钢板的底面齐平,第一钢板上的第一凸缘与第二钢板的第二凸缘的尺寸相同而相对于所在钢板的上下位
置相反;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搭接形成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结合部,该结合部的厚度与第一钢板或第二钢板的厚度相同;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通过上下方向上的固定螺栓连接;
[0013]第一凸缘的端部与第二钢板之间以及第二凸缘与第一钢板之间均留有用于防止混凝土结构收缩的间隙。
[0014]进一步的,所述钢制连接件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之间设有垫板。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上均开设有长圆孔,所述固定螺栓依次穿过第二凸缘的长圆孔和第一凸缘的长圆孔将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固连。
[0016]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结构对应所述对拉螺栓的位置预留有供对拉螺栓穿过的竖向通孔,所述竖向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对拉螺栓的螺杆外径。
[0017]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钢制连接件沿梁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均匀布置。
[0018]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19]S1、搭设常规模板支撑体系、绑扎梁板钢筋;
[0020]S2、浇筑梁板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结构,并分别在两侧混凝土结构中对应对拉螺栓的位置预留竖向通孔,以供对拉螺栓穿过;
[0021]S3、组装钢制连接件;将第一钢板的第一凸缘与第二钢板的第二凸缘搭接形成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结合部,对准长圆孔,并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固定,并将组装好的钢制连接件分别放置在梁板后浇带的上下方位置;
[0022]S4、待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通过对拉螺栓安装钢制连接件,将混凝土上下方位置的钢制连接件通过对拉螺栓连接;
[0023]S5、拆除模板支撑体系;
[0024]S6、浇筑梁板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
[0025]S7、待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钢制连接件、周转使用;
[0026]S8、封堵梁板后浇带两侧的竖向通孔。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8]1、本专利技术通过钢制连接件将两侧悬臂的梁板结构重新连接起来,大大提高了结构整体承载能力,在后浇带两侧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可一次性拆除梁板结构下所有支架,改变了后浇带封闭前底部支模架长期不能拆除的现状,解决了现阶段梁板后浇带施工中存在的工序繁复、人工及辅助材料成本高、支架先拆后撑造成梁板悬臂变形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中A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
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00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6]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37]参考图1至图5,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包括梁板后浇带1、位于梁板后浇带1两侧的混凝土结构3以及沿梁板后浇带1长度方向搭建的置于梁板后浇带1两侧的常规模板支撑4,还包括多个构联件,多个构联件沿梁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
[0038]将靠近梁板后浇带1的中轴线的方向定义为里侧,反之为外侧;
[0039]构联件包括设置在梁板后浇带1的上、下方位置的两个钢制连接件2,所述钢制连接件2之间通过对拉螺栓204连接;
[0040]钢制连接件2是矩形体的薄板,由相同厚度的第一钢板201、第二钢板202拼接而成;第一钢板201和第二钢板202的里侧端面均设有台阶状的凸缘,所述的凸缘的底面与所在的钢板的底面齐平,第一钢板201上的第一凸缘201a与第二钢板202的第二凸缘202a的尺寸相同而相对于所在钢板的上下位置相反;第一凸缘201a与第二凸缘 202a搭接形成第一钢板201和第二钢板202的结合部,该结合部的厚度与第一钢板201或第二钢板202的厚度相同;第一凸缘201a与第二凸缘202a通过上下方向上的固定螺栓203连接;...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包括梁板后浇带、位于梁板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结构以及沿梁板后浇带长度方向搭建的置于梁板后浇带两侧的常规模板支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构联件,多个构联件沿梁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将靠近梁板后浇带的中轴线的方向定义为里侧,反之为外侧;构联件包括设置在梁板后浇带的上、下方位置的两个钢制连接件,所述钢制连接件之间通过对拉螺栓连接;钢制连接件是矩形体的薄板,由相同厚度的第一钢板、第二钢板拼接而成;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里侧端面均设有台阶状的凸缘,所述的凸缘的底面与所在的钢板的底面齐平,第一钢板上的第一凸缘与第二钢板的第二凸缘的尺寸相同而相对于所在钢板的上下位置相反;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搭接形成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结合部,该结合部的厚度与第一钢板或第二钢板的厚度相同;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通过上下方向上的固定螺栓连接;第一凸缘的端部与第二钢板之间以及第二凸缘与第一钢板之间均留有用于防止混凝土结构收缩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制连接件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之间设有垫板,垫板高度保证构联件不影响后续后浇带部位混凝土浇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板后浇带封闭前免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上均开设有长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国军徐聪沈勇俞江姚国民严加根陈家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潮远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