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9609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模板支撑装置,涉及建筑技术领域。支撑装置包括多个支撑模块,每个支撑模块包括一个主支撑单元、多个副支撑单元以及钢索单元;主支撑单元包括第一固定筒、第一支撑组件和多个第一支撑轮;副支撑单元包括第二固定筒、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轮和第三支撑轮;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均悬空;钢索单元包括绷紧的钢索,钢索的一端与第一支撑组件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支撑轮、第二支撑轮和第三支撑轮,与第二支撑组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绷紧的钢索实现力的均分和传递,使第一支撑组件和各个第二支撑组件均衡的向上顶起待支撑模板,待支撑模板受力均匀,提高了施工质量。提高了施工质量。提高了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模板支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地指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模板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需求日益增长,人们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建造速度,会在建筑工程装配式结构叠合板之间的缝隙进行现浇混凝土施工,即叠合板现浇带的施工,而现浇带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现浇带底部设置模板,这类模板的常规固定方式是采用吊模体系对模板进行固定,但这种吊模体系需要设置多个吊筋,施工不便,而且吊模体系拆除后,吊筋会在现浇带混凝土中形成吊孔,后期还需要进行填孔处理。而模板的另一种固定方式是在模板下方设置多个支撑杆,多个支撑杆沿现浇带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间距分布,以实现现浇带模板的均匀支撑。但实际施工中,受下层楼板平整度的影响以及支撑杆装配精度的影响,各个支撑杆的设置高度并非完全统一,模板存在受力不均的情况,比如支撑杆高度过高导致该区域的模板拱起,或支撑杆高度过低,导致其顶部未支撑模板使该区域模板悬空。受力不均匀的模板最终会导致浇筑的现浇带的底端面平整度差,存在凹凸面,施工质量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模板支撑体系中存在的模板受力不均的问题,提供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模板支撑装置,使模板受力均匀,保证现浇带的底端面的平整度。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包括多个均匀分布于待支撑模板下方的支撑模块,每个支撑模块包括一个主支撑单元、多个沿所述主支撑单元周向均匀分布的副支撑单元以及连接所述主支撑单元和副支撑单元的钢索单元;
[0005]所述主支撑单元包括第一固定筒、第一支撑组件和多个第一支撑轮;所述第一固定筒与待支撑模板的下方的既有楼板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筒的上端为敞口端,第一支撑组件的下端悬空,且嵌套在所述第一固定筒内,第一支撑组件的上端抵接于所述待支撑模板;多个第一支撑轮沿所述第一固定筒的周向均匀设置在第一固定筒的上端;
[0006]所述副支撑单元包括第二固定筒、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轮和第三支撑轮;所述第二固定筒与所述既有楼板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筒的上端为敞口端,第二支撑组件的下端悬空,且嵌套在所述第二固定筒内,第二支撑组件的上端抵接于所述待支撑模板;第二支撑轮设置在第二固定筒的正对第一固定筒的侧端,第三支撑轮设置在第二固定筒的上端;
[0007]所述钢索单元包括绷紧的钢索,所述钢索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固定筒内与第一支撑组件的下端连接,钢索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支撑轮、第二支撑轮和第三支撑轮,且伸入所述第二固定筒内与第二支撑组件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钢索单元还包括长度调节件,所述钢索包括沿其长度方向被所述长度调节件分隔开的第一钢索和第二钢索;所述长度调节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索和第二钢索连接,用于调节所述钢索的长度。
[0009]通过长度调节件调节钢索的长度,也便于调节钢索的绷紧状态,使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均抵紧待支撑模板,保证支撑效果。
[0010]进一步地,所述长度调节件包括同轴依次设置的第一螺杆、第一内螺纹管、调节件轴承、第二内螺纹管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一内螺纹管螺纹连接,第一螺杆背对调节件轴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索固定连接;第二螺杆与第二内螺纹管螺纹连接,第二螺杆背对调节件轴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索固定连接。
[0011]通过在第一内螺纹管和第二内螺纹管之间设置调节件轴承,使第一钢索和第二钢索可分别独立的调节长度,从而独立的调节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与待支撑模板的抵紧程度,保证待支撑模板整体受力均匀。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主支撑单元还包括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筒的上端的支撑轮轴承环,所述多个第一支撑轮沿所述支撑轮轴承环的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支撑轮轴承环的上端。
[0013]通过设置支撑轮轴承环,便于使第一支撑轮相对于第一固定筒转动,调节第一支撑轮的方位,从而调整副支撑单元相对于主支撑单元的方位角。另外,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每个第一支撑轮的下端可设置一个支撑轮轴承,以用于调节每个第一支撑轮的角度。每个第一支撑轮下端的支撑轮轴承再安装在支撑轮轴承环的上端,从而每个第一支撑轮既可以单独调整角度,也可以对第一固定筒上的多个第一支撑轮同步调整角度。使副支撑单元的设置方位更灵活。
[0014]进一步,所述主支撑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下端的第一底托,所述第一底托的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与伸入所述第一固定筒内的钢索连接。
[0015]在第一底托周向均匀设置第一固定环,使第一支撑组件受力均匀。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套和第一顶托;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底托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套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套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顶托的下端螺纹连接,第一顶托的上端抵接于所述待支撑模板。
[0017]通过上述结构的第一支撑组件,使其可在不进度钢索长度调整的情况下,调整第一支撑组件的高度,可更好的紧贴待支撑模板。
[0018]进一步地,所述副支撑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下端的第二底托,所述第二底托与伸入所述第二固定筒内的钢索连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托为上端敞口,底端封闭的圆筒结构,所述第二底托的侧端包围位于所述第二固定筒内的第二支撑组件,且所述第二底托的至少正对所述主支撑单元的侧端设置有活动导向轮。
[0020]通过将第二底托设置为圆筒结构,并包围第二支撑组件,使第二支撑组件受力均匀,不会出现倾斜,活动导向轮可进一步保证第二支撑组件竖向位移,不横向偏移,从而保证第二支撑组件施加在待支撑模板上的力均衡。
[0021]进一步地,所述副支撑单元还包括固定导向轮,所述固定导向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筒的侧端,且介于所述第二支撑轮和第三支撑轮之间,所述钢索绕过所述固定导向轮。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套和第二顶托;所述第二
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底托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套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套的上端与所述第二顶托的下端螺纹连接,第二顶托的上端抵接于所述待支撑模板。
[0023]进一步地,所述钢索还包括第三钢索,第三钢索的一端与一个所述支撑模块的副支撑单元的第二支撑组件连接,并绕过该副支撑单元的第三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后,与另一个支撑模块的主支撑单元的第一支撑组件连接,且第三钢索还绕过该另一个支撑模块的主支撑单元的第一支撑轮。
[0024]通过第三钢索的作用,将多个支撑模块连接形成支撑网体系,相比于单独的支撑模块,多个支撑模块被第三钢索连接形成的支撑网体系可形成更稳定均匀的支撑面,具有更好的支撑效果。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主支撑单元的周围设置多个副支撑单元,并利用钢索单元连接主支撑单元和该主支撑单元周围的多个副支撑单元,并使起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均处于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均匀分布于待支撑模板下方的支撑模块,每个支撑模块包括一个主支撑单元、多个沿所述主支撑单元周向均匀分布的副支撑单元以及连接所述主支撑单元和副支撑单元的钢索单元;所述主支撑单元包括第一固定筒、第一支撑组件和多个第一支撑轮;所述第一固定筒与待支撑模板的下方的既有楼板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筒的上端为敞口端,第一支撑组件的下端悬空,且嵌套在所述第一固定筒内,第一支撑组件的上端抵接于所述待支撑模板;多个第一支撑轮沿所述第一固定筒的周向均匀设置在第一固定筒的上端;所述副支撑单元包括第二固定筒、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轮和第三支撑轮;所述第二固定筒与所述既有楼板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筒的上端为敞口端,第二支撑组件的下端悬空,且嵌套在所述第二固定筒内,第二支撑组件的上端抵接于所述待支撑模板;第二支撑轮设置在第二固定筒的正对第一固定筒的侧端,第三支撑轮设置在第二固定筒的上端;所述钢索单元包括绷紧的钢索,所述钢索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固定筒内与第一支撑组件的下端连接,钢索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支撑轮、第二支撑轮和第三支撑轮,且伸入所述第二固定筒内与第二支撑组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索单元还包括长度调节件,所述钢索包括沿其长度方向被所述长度调节件分隔开的第一钢索和第二钢索;所述长度调节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索和第二钢索连接,用于调节所述钢索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度调节件包括同轴依次设置的第一螺杆、第一内螺纹管、调节件轴承、第二内螺纹管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一内螺纹管螺纹连接,第一螺杆背对调节件轴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索固定连接;第二螺杆与第二内螺纹管螺纹连接,第二螺杆背对调节件轴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索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证吉鲁万卿许旋杨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