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7308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纵向隔板、横向隔板、过滤进水管、过滤出水管、沉淀进水管、沉淀出水管及过滤装置,纵向隔板连接于箱体的内部,将箱体的内部分隔为水处理室和设备室;横向隔板设置于水处理室,横向隔板连接至纵向隔板,将水处理室分隔为过滤池和沉淀池;过滤进水管的一端连接至过滤池的上部;过滤出水管的一端连接至过滤池的下部;沉淀进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沉淀池的上部;沉淀出水管位于沉淀进水管的下方,沉淀出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沉淀池;过滤装置位于过滤池的上部,并与过滤进水管的一端对应。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针对鱼池的中上部和下部的水分别进行相应处理,能降低水处理成本。低水处理成本。低水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


[0001]本技术总地涉及水产养殖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一般包括鱼池和水处理设备。鱼池用于养殖水产,水处理设备用于对鱼池的水进行循环处理。目前,水处理设备的实施通常需要建造用于集中处理待处理水的水池,而这种水池一般需要做硬底化处理。硬底化处理的成本非常高,而且也不利于设施化农业用地的恢复。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5]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所述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包括:
[0006]箱体;
[0007]纵向隔板,所述纵向隔板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纵向隔板垂直于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以将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水处理室和设备室;
[0008]横向隔板,所述横向隔板设置于所述水处理室,所述横向隔板连接至所述纵向隔板,且所述横向隔板垂直于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以将所述水处理室分隔为过滤池和沉淀池;
[0009]过滤进水管,所述过滤进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过滤池的上部;
[0010]过滤出水管,所述过滤出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过滤池的下部;
[0011]沉淀进水管,所述沉淀进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沉淀池的上部;
[0012]沉淀出水管,所述沉淀出水管位于所述沉淀进水管的下方,所述沉淀出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沉淀池;以及
[0013]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位于所述过滤池的上部,并与所述过滤进水管的一端对应;
[0014]其中,所述过滤进水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至鱼池的中部和/或上部,所述沉淀进水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至所述鱼池的下部,所述过滤出水管的另一端和所述沉淀出水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至所述鱼池。
[0015]可选地,所述横向隔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横向隔板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过滤池位于两个所述横向隔板之间,两个所述沉淀池沿所述长度方向分别位
于所述过滤池的两侧;所述过滤进水管、所述沉淀进水管和所述沉淀出水管分别设置两个,两个所述沉淀进水管分别与两个所述沉淀池一一对应,两个所述沉淀出水管分别与两个所述沉淀池一一对应。
[0016]可选地,
[0017]所述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还包括:
[0018]两个提升泵,两个所述提升泵的进水端与所述过滤池的下部连通;以及
[0019]两个增氧装置,两个所述增氧装置沿所述长度方向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提升泵的两侧,且两个所述增氧装置的入口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提升泵的输出端,所述增氧装置的出口端连接至所述过滤出水管的一端,所述增氧装置用于增加水的含氧量。
[0020]可选地,所述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还包括:配水腔室,所述配水腔室设置于所述设备室的下部,所述配水腔室与所述过滤池的下部相连通,所述配水腔室的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分别开设有配水口;
[0021]两个所述提升泵沿所述长度方向分别位于所述配水腔室的两侧,两个所述提升泵分别连接至相邻的所述配水口。
[0022]可选地,所述配水腔室内设置有分水板,所述分水板位于两个配水口之间,且所述分水板平行于所述横向隔板。
[0023]可选地,所述过滤装置构造为滚筒微滤机,所述滚筒微滤机的滚筒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所述过滤进水管的一端在所述过滤池内的延伸方向指向所述滚筒的内部。
[0024]可选地,所述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还包括:
[0025]进水缓冲室,所述进水缓冲室设置于所述设备室的上部,所述进水缓冲室的沿所述宽度方向靠近所述过滤池的端部开设有缓冲进水口,所述缓冲进水口与所述过滤池相连通,所述缓冲进水口与所述滚筒对应,所述过滤进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进水缓冲室。
[0026]可选地,所述沉淀池内具有进水挡板,所述进水挡板与所述沉淀进水管的一端对应,并沿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纵向隔板间隔设置,所述进水挡板平行于所述纵向隔板。
[0027]可选地,所述沉淀池内还具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沿所述宽度方向位于所述进水挡板的背离所述纵向隔板的一侧,所述出水堰的高度与所述沉淀进水管的一端的高度相同,所述出水堰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连接至所述沉淀出水管的一端。
[0028]可选地,所述沉淀池的下部构造为用于收集沉淀物的收集槽,所述收集槽自上而下呈收口状,所述收集槽的槽底具有排放口;
[0029]所述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还包括:
[0030]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排放口,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纵向隔板并伸至所述箱体的外部;和
[0031]调节阀,所述调节阀连接至所述排放口,以调节排放口的启闭状态。
[0032]可选地,所述箱体构造为标准集装箱的箱体。
[0033]根据本技术的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通过纵向隔板将箱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水处理室和设备室,横向隔板将水处理室进一步分隔为过滤池和沉淀池,通过过滤进水管连接至鱼池的中上部,以将鱼池的中上部的水引入过滤池,进而通过过滤装置对来自鱼池的中上部的水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输送至鱼池,通过沉淀进水管将鱼池的下部的
水引入到沉淀池内,从而在沉淀池内对来自鱼池的下部的水进行沉降处理,使得固体物质下沉,然后通过沉淀出水管将沉淀处理后的水排出至鱼池。由于采用本技术的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对鱼池的水进行处理时,鱼池中上部的水处理和鱼池下部的水处理分别独立进行,从而有利于提高水处理的效率;又由于沉淀池和过滤池集成在同一个箱体内,可以大大减少对于生产现场的空间占用;而且,无需对养殖现场进行硬底化处理即可使用本技术的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大大降低了土建成本,还有利于后期对于设施化农业用地的快速恢复。
附图说明
[0034]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
[0035]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的俯视图;
[0036]图2为图1所示的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的主视图;
[0037]图3为沿图2中的线A

A所截的剖视图;
[0038]图4为沿图2中的线B

B所截的剖视图;
[0039]图5为沿图2中的线C

C所截的剖视图;
[0040]图6为沿图2中的线D

D所截的剖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纵向隔板,所述纵向隔板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纵向隔板垂直于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以将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水处理室和设备室;横向隔板,所述横向隔板设置于所述水处理室,所述横向隔板连接至所述纵向隔板,且所述横向隔板垂直于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以将所述水处理室分隔为过滤池和沉淀池;过滤进水管,所述过滤进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过滤池的上部;过滤出水管,所述过滤出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过滤池的下部;沉淀进水管,所述沉淀进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沉淀池的上部;沉淀出水管,所述沉淀出水管位于所述沉淀进水管的下方,所述沉淀出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沉淀池;以及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位于所述过滤池的上部,并与所述过滤进水管的一端对应;其中,所述过滤进水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至鱼池的中部和/或上部,所述沉淀进水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至所述鱼池的下部,所述过滤出水管的另一端和所述沉淀出水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至所述鱼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隔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横向隔板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过滤池位于两个所述横向隔板之间,两个所述沉淀池沿所述长度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过滤池的两侧;所述过滤进水管、所述沉淀进水管和所述沉淀出水管分别设置两个,两个所述沉淀进水管分别与两个所述沉淀池一一对应,两个所述沉淀出水管分别与两个所述沉淀池一一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还包括:两个提升泵,两个所述提升泵的进水端与所述过滤池的下部连通;以及两个增氧装置,两个所述增氧装置沿所述长度方向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提升泵的两侧,且两个所述增氧装置的入口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提升泵的输出端,所述增氧装置的出口端连接至所述过滤出水管的一端,所述增氧装置用于增加水的含氧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养殖双循环水处理设备还包括:配水腔室,所述配水腔室设置于所述设备室的下部,所述配水腔室与所述过滤池的下部相连通,所述配水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飞龙陈溢燊陈成光黄健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